陳潔
摘要:幼兒園生成活動是從幼兒主體性出發,強調幼兒是活動生成的主體,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是活動生成的必要來源,幼兒與教師的對話是生成活動的必要保障。其建設的核心意義在于幼兒在探究與發現中重組知識體系,真正實現幼兒的主體價值。文章以幼兒園中班“小麥的成長”為例,基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探索了生成活動的建設。
關鍵詞:幼兒主體性;探索與發現;生成活動
隨著江蘇省課程游戲化的推進,教師的理念發生重大轉變,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活動的開展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師幼聯合創造教育經驗的過程。《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實施要求》指出:教師要敏銳捕捉活動中兒童的興趣與需要,從課程角度系統反思教育的內容、組織方式、環境、資源等的適宜性,并進行調整和改造。一日生活皆課程,幼兒園更加重視對資源的挖掘、利用,教師更加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開展個性化的生成活動。那么在自然的幼兒園生活中,如何真正讓幼兒在有意思且有意義的活動經歷中獲得有益的發現呢?
一、觀察與發現:教師捕捉幼兒活動中的興趣、教育契機
自然角種植的小麥在學生的照顧下逐漸長大。中午散步時,學生又一次來到了自然角,突然好幾個小朋友跑來告狀:“陳老師,岳岳給小麥澆那么多水,小麥都要淹死了。”岳岳小聲地說:“我想給小麥澆多一點水,讓他快點長高。”
對自己的勞動成果學生格外珍惜,由于經驗的缺乏,保護的方法往往適得其反。就如岳岳這般,其實并不是澆很多水小麥就能很快長高,于是我拋出了問題:“什么時候給小麥澆水呢?”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對于小麥,學生的問題不斷,他們的興趣、探索的欲望得以萌發,于是圍繞“小麥”的課程故事也由此展開。
二、分析與思考:如何基于幼兒的興趣生成活動
“什么時候給小麥澆水?”這一問題,是教師從自然生活中擇取而來的,這也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前期思考預設獲得發展價值與計劃框架,對孩子的觀察分析以及讓孩子參與活動計劃的優化調整。追隨學生對小麥的興趣,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基于《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發展目標,從孩子的自主探究開始,我們預設了活動目標:能夠主動觀察小麥的成長,初步了解小麥的生存條件,運用多種感官探索泥土的秘密,萌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自主選擇通過觀察、比較、分析、交流、表達等多種學習方式,表征小麥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長高。具有初步的觀察記錄的能力;在積極參與中體驗探索帶來的樂趣,獲得初步的探究能力、觀察分析比較能力、記錄表征能力等,懂得遇到困難能夠想辦法解決,有初步的合作能力。
三、支持與生發活動:幼兒在實踐操作中建構知識體系
(一)活動一:什么時候給小麥澆水
基于問題:“怎么知道小麥需要喝水呢?”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軒軒說:“每天少澆一點水就可以了。”帆說:“早上來的時候值日生去澆水,不能很多人一起澆水。”小宇說:“我知道啦,當泥土是黃色的要澆水,當泥土是棕色的就不需要澆水。”
“為什么當泥土是棕色的就不需要澆水?”對于小宇的發現,我繼續追問。小宇說:“你看看這邊的小麥和旁邊的小麥泥土顏色不一樣。”基于小宇的發現,很多孩子開始摸摸這邊的泥土,又看看那邊的泥土,甚至玩起了搓泥土的游戲。于是我鼓勵學生做泥土實驗,驗證小宇的發現是否正確。他們拿來紙杯和鏟子開始了實驗,結果真的如小宇發現一樣,學生不禁夸贊:“小宇真厲害!”
活動思考:多感官多渠道感知泥土的秘密。根據觀察結果提出問題并大膽猜測答案是《指南》中班幼兒探究能力提出的目標。當幼兒提出根據泥土的顏色判斷澆水的時間這一論斷時,我們及時鼓勵幼兒用實驗的方法驗證答案,在對比中發現,泥土遇到水后顏色發生變化。當發現幼兒沉浸在把玩泥土的游戲中,鼓勵幼兒用手摸一摸不同的泥土的感覺:黃黃干干的泥土,硬硬的、板板的,抱成團的泥土掰也掰不開,松松的泥土會從指縫間漏下去;棕色的泥土濕濕的、黏黏的、軟軟的。鼓勵他們用鼻子聞一聞,從泥土里傳來青草的味道。泥土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大樂園,泥土里蘊藏著太多可以探究的問題,可以讓孩子好好地思考一下:比如種子是如何傳播的,草木是怎么長大的等等。孩子在親近泥土的同時,對泥土懷有敬意與感激之情。
(二)活動二:小麥如何測量
隨著小麥一天天長大,學生不禁感嘆:“小麥長這么高啦!你看,有的高,有的矮呢。”是呀,小麥在我們不經意間長大了,基于孩子的發現,我及時捕捉教育的契機:“那么怎樣測量小麥的身高呢?”他們又展開了討論。
討論1:測量工具的選擇
軒軒:你看,小麥有我的手這么高。
雨諾:我把吸管放在這里,看它長到吸管哪里。
小雨:用尺子量一量不就可以了嗎?
教師:原來測量小麥有很多方法,可以用自己喜歡的工具進行測量。
討論2:生長痕跡的記錄
找到了測量工具,我給學生提供了觀察記錄表和日期。鼓勵他們把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在分享時發現學生有不同的記錄方式。
教師:“你們發現他們的記錄有什么不一樣嗎?”
樂樂說:“有的高,有的底。有畫小麥記錄的還有用直線記錄的。”
曉峰說:“到底這是誰記的,我都分不清楚了。”
語諾:“把我記的放在一張紙上就可以了。”
教師:“如何一下子就看出來小麥在慢慢長高呢?”
小宇說:“我想到一個好主意。就像軒軒那樣,把小麥都從底下向上長高,放在一起比一比就能發現小麥長多高。”
討論3:我的記錄方式
原來可以用手指頭、吸管、尺子等多種材料作為測量工具,記錄小麥的生長要從同一水平面開始,把不同時間觀察的小麥放在一起才能比較小麥到底長了多高。接下來的日子里,越來越多的孩子選擇自己想要觀察的小麥,并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小麥的成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