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崔 燕
驗船師培訓是我國船檢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船舶登記局成立后,首先將船檢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首要任務,通過赴蘇聯船舶登記局上海和大連驗船處代培驗船師,全面開啟了船檢局獨立培養船檢人才隊伍的新征程。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以及航運、造船業的國際化發展,船檢局(后更名為中國船級社)相繼在上海和武漢兩地成立培訓中心,并編制了五年培訓計劃和十年發展規劃,為新中國船檢事業的發展壯大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船檢事業開始了全新的創建工作,然而要想發展我國的船檢事業,就需要一批專業技術能力過硬的人才隊伍。
沙以興,船檢局上海分局副局長,兼上海培訓中心第一任主任。據沙以興介紹說,船檢局在驗船師隊伍建設方面共經歷了三個重要時期。第一個重要時期是委托蘇聯船舶登記局代培新中國第一批驗船師。

船舶登記局
1951年船舶登記局籌備組成立后,首先將船檢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工作的重點,分別從沿海和長江地區的船檢部門、航運單位等精心挑選了63名青年技術人員,分3期到蘇聯船舶登記局大連和上海兩地的驗船處實習。實習結束后,這些人員分配到全國各地的船檢業務部門,成為開創新中國船檢事業的骨干力量。
這個時期的培訓方案主要是以現場檢驗觀摩和學習蘇聯船舶登記局規范和相關檢驗制度為主。赴蘇聯船舶登記局上海和大連驗船處實習學員學習期限為一年,分船體、輪機和電氣三個專業,由一名蘇聯驗船師指導。在檢驗中執行的是蘇聯船舶登記局駐廠檢驗制度和檢驗程序,由蘇聯驗船師根據船廠檢驗科提交的檢驗項目單,安排學員隨他們到船塢、車間或船廠,邊執行檢驗工作,邊對實習學員進行講解。由于每天安排的檢驗任務不一樣,所以每個小組跟著蘇聯驗船師學習的檢驗內容也不相同,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到更多的檢驗技術,學員們每天晚上回到宿舍里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向大家介紹自己一天里所學、所見的檢驗項目和檢驗內容,供大家一起了解,一起討論,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實習結束后,大連實習隊集體編寫了一本“驗船實習技術匯編”,不僅介紹了整個實習過程中的經驗和心得體會,并且把實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經典案例都一一列舉出來,分發給當時各個基層的驗船部門,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據了解, 自1955年至1960年的5年時間里,船檢局共分3期委托蘇聯駐華驗船處代培了新中國的骨干驗船師隊伍,對促進中國船檢事業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二個重要時期是20世紀70年代,隨著我國遠洋船隊的迅速發展,來往中國對外開放港口的外輪數量也在隨之不斷增加,船舶的入級業務和國際檢驗業務日益繁重。為了盡快提高我國船檢業務的技術服務能力,船舶檢驗局加緊了與外國驗船機構的交流與業務合作,先后與挪威、德國、英國、美國等國船級社簽訂船舶技術檢驗合作協議。
1979年船檢局開始派驗船師分批赴挪威船級社、英國勞氏船級社等西方船級社學習。統計顯示,自1979年至1992年期間,船檢局派往英國勞氏船級社、挪威船級社、德國船級社等進修學習人員共計38人。通過學習,這些學員掌握了集裝箱船、大型油輪等新型船舶的審圖和檢驗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以及管理方面的經驗。學員回國后,在各自的崗位上,將學到的新技術和科學管理知識與船檢的實際工作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對我國船檢事業引進國際先進驗船技術并與國際接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世紀80年代,船檢事業面臨新的形勢,加快船檢人才隊伍建設成為一項緊迫的戰略任務,也可以說是船檢局驗船師隊伍建設的第三個重要時期。
1985年2月,船檢局明確提出《關于成立船檢局海船、河船檢驗人員培訓中心的通知》,自1985年3月1日起,船檢局海船檢驗人員培訓中心和河船檢驗人員培訓中心正式開始工作,船檢局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兩個培訓基地。兩個培訓中心成立初期,由沒有專門的教學場所和專業的教學實施,只能本著邊開展工作、邊抓緊建設的原則,積極采取措施,完成部分培訓項目。
與此同時,船檢局將優先安排培訓樓基建和教學設施購置計劃,列為一項重點任務來抓。
據沙以興介紹說,上海培訓中心的培訓樓于1990年初竣工。樓內教室、學員宿舍以及有關的工作場所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其中,樓內階梯形教室配有活動黑板、幻燈機、投影機等;語音教室配置電腦系統,教師可以在主控臺上可通過電腦對教學過程進行控制,同時另外一套監視系統可用于輔助教學;電視演播室配有錄像機、編輯控制臺、特技控制臺、配音控制臺和其他輔助設備,可制作電化教學錄像帶、剪接和拍攝有關培訓的其他資料。此外,還與信息中心編制了“驗船師培訓信息管理系統”計算機軟件,該系統不僅能直觀地了解船檢人員技術培訓的狀況,而且能為進行決策提供精確的分析和統計,并能直接打印成各種表格,從而可以杜絕差錯,該系統是人員培訓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武漢培訓中心培訓樓于1993年初竣工落成,主體布局與室內設施與上海培訓樓基本相同。演播室和編輯室設在武漢船檢局辦公樓7層,演播室用于電視教學片、技術講座片等的前期拍攝和制作。編輯室科用于電視教學片、技術講座片等的后期制作。另外還有投影儀、超聲波探傷儀、觀片燈、電教設備檢修儀器,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電化教學系列設備。
據了解,船檢局早期開展船檢人員培訓工作的師資力量均由局內挑選相關單位和部門資深和有較好教學經驗的驗船師或聘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任教,他們通過實踐,掌握了授課方法,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隨著船檢培訓工作的不斷發展,船檢系統內能夠承擔教學任務的驗船師逐漸增多,1990年8月,上海培訓中心和武漢培訓中心設立教研室和教務室,主持有關教學研究和教務安排。兩個培訓中心按規定建立以專職和兼職教師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其中專職教師各為 3名左右,保持相對穩定,他們是師資中的骨干。兼職教師以上海分局和武漢分局的驗船師為主,較為固定的為10人左右;同時在全系統內聘請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驗船師兼任,并根據各個階段培訓任務和他們的工作情況,隨聘隨請。


同時,上海培訓中心和武漢培訓中心開始在全系統內選拔既有豐富現場實踐經驗,又有較深理論造詣的資深驗船師,經培訓委員會審定后聘為培訓中心兼職教師。對一些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必要時聘請大專院校教師或有關單位的專家、學者任教。另外還配備了教務、教研等方面的管理人員,分別從事電視教學片的制作、教材的印刷發行、培訓檔案的保管、學員的管理等工作,由此完善了兩個培訓中心的正常教學運作及其組織管理。
培訓中心成立后,為了提高船檢局系統各級人員的整體素質,船檢局決定組織開展船舶檢驗局系統全體員工的培訓工作。船檢局專門成立了培訓委員會,并由局長擔任委員會主任。統一制訂了《船檢系統全員培訓教學大綱及實施細則》,上海和武漢兩個培訓中心分別制訂了《海船直屬系統全員培訓規劃及實施細則》和《長江直屬系統全員培訓規劃》。
據了解,船檢系統全員培訓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是1989年至1993年,對船舶檢驗局全系統職工進行一次全面培訓。二是按類分級培訓,其中類別按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行政人員分為A、B、C三類,級別依據學員的基礎分為P(初級)、M(中級)、H(高級)三級,不同的類別和級別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三是不同級別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培訓,其中P級培訓利用兩年時間安排三個階段培訓,第一階段為勞動實習,第二階段為業務培訓,第三階段為崗位見習;M級培訓由培訓中心編制教材或電教片,采取分批輪訓、授課與自學相結合和定期考核的方式進行;H級培訓由培訓中心定期組織,由學員結合本職工作自行選題,采取研討交流方式進行。四是師資與教材,由資深和有較好教學經驗的驗船師或聘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任教,編寫教材。五是為加強行業管理,加速船檢隊伍建設,在省市地方船檢部門提出要求時,培訓中心需適當安排對地方船檢人員進行培訓。
據了解,船檢系統的人才大多來自高校的造船、輪機工程、駕駛和動力裝置等專業的大學畢業生,而且,高校里也沒有對應的船舶檢驗這樣一個專業,所以人才隊伍建設以及船檢人才計劃的實施顯得更加重要。
船檢局上海培訓中心,被驗船師們譽為船檢局內部的“黃埔軍?!薄虾E嘤栔行牡谝蝗沃魅紊骋耘d介紹,來這里參加培訓的學員,不僅要掌握船檢業務專業技術內容,還要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傳承和發揚將船檢精神。同時,學員還要參加英語口語培訓,以適應船檢業務國際化發展的需要。
在培養實踐經驗方面,按照船檢局制定的培訓計劃,提出讓剛剛分配到船檢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分批跟隨航運公司的貨船進行遠洋實習。比如,船上的高級船員由遠洋公司派出,而上船實習的驗船師學員們則擔任初級水手、機匠等職務,以便熟悉船舶性能,掌握更多的專業技術。據統計,自上世紀90年代初,船級社先后派出近百人驗船師上船工作。
在編制培訓中心船檢培訓教材方面,船舶檢驗局兩個培訓中心成立前和成立初期,所舉辦各類培訓班的船檢專業課程,都由負責授課的驗船師根據培訓性質和要求,以及學員的情況編制講義。雖說是自講自編,編完即用,但授課驗船師都有很強的責任心和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故都能保證教材質量。20多年中,這類講義編寫多達幾十本,內容也較齊全,為完成各項培訓任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為后來編寫正規教材提供了借鑒。1988年起,到1992年底,兩個培訓中心共編寫出版P級教材38種,M級教材27種,地方培訓教材17種,其他有關專業教材13種,使驗船人才隊伍體系建設全面建立。
在專項培訓方面,上海培訓中心自1990年至 1996年,與交通部上海出國人員培訓部聯合舉辦各類英語培訓班共培訓學員140人;1991年10月至 1996年舉辦無損檢測人員資格認可培訓班5期,共培訓190多人; 1991年5月至1992年10月,舉辦2期質量體系迎審研討班,學員共84人;舉辦2期質量體系程序文件編寫培訓班,學員共25人;質量經理和質管員培訓班1期,學員45人;主任審核員培訓班1期,學員20人。
先進的教學配套設備,強大的師資隊伍,系統培訓方案,不僅為開展船檢系統全員培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船檢人才隊伍建設邁向一個全新高度,對船檢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