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一
1.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
2.浙江省通用航空運行技術重點實驗室
無人機作為當前航空業中最具活力的領域,與未來的諸多新技術和新模式有密切的聯系。各地方政府也非常看好無人機產業的發展,全國多地也都在建立無人機產園區,探尋無人機產業的發展。
無人機是當前航空業中最具活力的產業,是民航業中與5G、新基建結合最為緊密的領域,也是智慧城市和未來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界圍繞無人機路徑規劃、關鍵技術、監管與立法等也開展了大量研究,但對無人機產業落地發展的路徑和模式關注較少。
地方政府非常看好無人機產業。截止2020年末,各地已建成無人機園區40余家,加上兼有無人機產業功能的航空航天、智能智慧類園區則超過百家。然而在產業考察學習中,深圳等領先城市的無人機產業并沒有專業園區等地理上的集聚,卻實現了上下游之間緊密的互動和產學研用一體化,這種“大道無形”讓其他園區摸不著頭腦,背后反映的是無人機與傳統航空的產業代際差異。
因此,本文圍繞無人機產業如何落地發展這一問題,分析無人機產業鏈結構,提煉產業發展特點,提出“三螺旋雙循環”的無人機產業發展模型,并給出地方政府發展無人機的建議。

圖1 我國民用無人機產值情況。
在制造領域,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工業年鑒》,經歷了2015年起的高速增長后,我國民用無人機產品產值自2017年超過同期通用航空產品年產值,目前穩定在約180億元人民幣。2019年,我國無人機制造企業達到1200家,產能約為2000萬架,其中絕大部分產值由珠三角地區的民營企業完成。產品結構上,消費類無人機與工業級無人機的比例,已經從2015年的8:2逐漸過渡到如今的6:4。
在運營領域,根據民航局近3年的數據顯示,我國民用無人機在供給側的機隊規模、運營企業指標保持了30%-50%的增速,需求側的飛行小時指標也實現近30%增速,遠超過同期通用航空相關指標,與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產業增速相近。特別的,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民航運輸和通用航空主要運營指標都出現了萎縮,但無人機運營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長,顯示了堅實的社會需求。

表1 我國民用無人機運營主要指標。
在企業分布上,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企業信息數據,截止到2021年1月,全國共有約5.4萬家無人機相關企業(關鍵字中含“無人機”),以中小企業為主。2018-2020年間,每年新增注冊的無人機企業均超過1萬家。從地區分布上,廣東省擁有超過1.2萬家無人機企業,占全國的23%,其次是山東、安徽等省份。
如圖2所示,民用無人機產業鏈包括上游基礎、核心市場和下游衍生3大部分。

圖2 民用無人機產業鏈示意圖。
其中,上游基礎產業包括基礎研發和核心部件兩類。基礎研發主要是無人機設計、軟件系統的開發以及新材料、通信導航監視技術等基礎學科的研發,核心部件包括飛控、動力系統、槳葉、任務載荷、地面控制以及無人機反制系統。
核心市場是由無人機制造、運行、應用、基礎設施和監管共同構成的運行生態圈,對應的市場主體包括整機制造企業、專業作業企業、個人消費者以及由局方和服務商構成的監管服務主體。具體而言,整機制造包括總體設計、機體智造、總裝和集成測試;飛行運行包括運營企業、平臺企業和個人愛好者;應用包括兩類,一類是對傳統通用航空作業的替代,如:農業植保、電力巡線、航拍航攝以及警用消防等;另一類是新興業態,主要集中在以城市空運(UAM)為代表的物流運輸、載人運行和出行服務等方面。服務保障則包括兩部分,一是監管,主要包括適航管理、運行標準和空管,以及對象的數據、系統服務商;二是基礎設施,包括起降場、運行系統等生態體系。
下游衍生市場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飛手培訓、科研測試和維修服務;二是由金融、保險等組成的產業服務體系。
一是創新協同化。無人機關鍵技術與核心部件包括兩類,一類是通用部件,主要是芯片、電池、電機、陀螺儀、GPS、動力系統等,產品種類多、專業性強、應用領域廣,各個細分領域中已經形成了領軍企業,因此大型主機廠與龍頭供應商之間通過建立緊密的協同創新關系,形成部件供應商按照主機廠需求進行創新的模式。另一類是專用部件,包括飛控、云臺、攝像機等,往往被龍頭無人機整機企業所掌握,更好的匹配自有產品,并作為核心競爭壁壘。
二是制造分布化。正是因為有了上述的協同創新關系,主機廠負責系統研發、設計與專用部件生產,供應商負責核心部件生產、制造廠負責總裝。這使得無人機,特別是輕小型無人機實現了現代制造的價值分布,研發、部件和集成在地理上可以分離,生產制造可以外包代工,從而區別于傳統制造產業集聚。
三是運行數字化。傳統航空器的運行格局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本質上可以視為管制員、自動化系統與飛行員的交互協作過程。此后各類技術如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ADS-B)、交通告警與防撞(TCAS)、基于性能導航(PBN)的應用,主要目的是減少不確定性和提升信息化程度,但沒有改變依靠人做出所有決策和行動的基本特點。無人機是誕生于數字化時代的產品,其運行具有全數字化的特點,即計算機代替了人的決策和操作職能,這與傳統運行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需要構建全數字的運行生態支撐。
四是經營互聯網化。與傳統民用航空主要面向客貨市場、開展價格和服務競爭、通過直接提供產品或服務獲取收益的做法不同,無人機企業的市場與營銷策略更加互聯網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市場推廣上不再采用傳統的廣告等渠道,以網絡口碑、故事、事件等實現病毒式傳播;產品營銷上借鑒“羊毛理論”,按照創造性思維對資源進行組合,獲取結構化利潤;競爭優勢上通過體系化的產品生態增加用戶粘性。
五是產業外向化。與智能手機類似,無人機也是工具和載體,具備產業鏈條長、服務領域廣、帶動作用強的特點。無人機服務于各行各業,與國民經濟廣泛關聯、乘數效應明顯,無人機產業的上下游所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遠大于產業自身產值。
六是市場單邊化。當前的無人機產業還處在快速的技術進步和迭代過程中。與成熟市場的需求決定特點不同,無人機面對的市場需求龐大,但由于產品本身性能及產業生態尚不健全,有效市場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給側,這類似于二戰后的民用航空運輸市場。以當前火熱的UAM為例,載貨、載人運行的潛在市場非常廣闊,但真實需求主要取決于UAM航空器的性能、成本、安全及地面基礎設施和數字化的運行管控系統等供給因素。
無人機與傳統民航業具有代際差異。發展無人機產業,要充分認識和尊重其特點,按照以下基本原則謀劃:
一是以創新為引領。創新是無人機產業區別于傳統航空制造業的基本特征:傳統航空業是以制造為核心,招商和布局要按照產業鏈思維,通過地理上的供應商集聚降低生產成本,依靠傳統產業園區模式建立競爭優勢;無人機產業以知識為核心,制造成本位列其次,因此招商和布局要按照創新鏈思維,通過創新體系將相關的創新資源連接起來,以實現知識的經濟化過程與創新系統優化目標。

圖3 雙循環三螺旋無人機創新綜合體模型示意圖。
二是以人才為中心。人才是高新技術產業的關鍵,決定了地方無人機產業發展的成敗。在來源上,既要通過招引解決初期發展需求,也要注重通過本地企業和科研機構等培養人才確保長期發展。在保障上,既包括科研創新、創業孵化、風險投資、產權交易等工作條件,也包括便捷交通、居住、就醫、子女入學等生活條件。
三是以互動為引擎。全方位深入廣泛的互動是價值創造的引擎,包括:小企業為大企業開展定向研發、大企業并購小企業擴大業務范圍的橫向互動,供應商、運營商與核心企業之間的縱向互動,以及企業與政府、企業與大學、大學與政府之間的多交互動。正是由于多層次、多維度的互動,逐步使產業根植于地方,實現地方獨特的核心優勢。
四是以配套為基礎。配套既包括生產方面,也包括生活方面。由于無人機企業多偏重總體研發,在部件技術和生產制造環節需要大量的成熟配套企業。同時考慮大量無人機企業還處于初創階段,依托當地已有的智能智慧產業(如機器人、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等)是一種更為現實的做法。與傳統工業制造生產和生活相分離“有業無城”的做法不同,無人機產業污染程度較弱,更強調產城融合,實現工作生活一體化。
基于以上原則,結合美國硅谷、中國中關村等科技產業集群的發展經驗,以及深圳、杭州等地無人機產業發展實踐,我們提出“雙循環三螺旋”無人機產業創新綜合體模型。該模型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企業、政府和科研機構的產學研三螺旋,第二層次是頭部企業、中小企業、初創企業和供應商之間的競合三螺旋,以上兩個層次各構成一個循環。第三層次是服務保障體系,包括6+1個板塊。
在第一層次的循環中,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的互動打通了產學研的鏈條。其中,大學、院所等科研教育機構輸送產業工人、工程師和原始技術,并從政府和企業獲得科研經費;企業吸收院校輸出的資源并轉化為產品推向市場,同時為政府提供利稅和服務。與硅谷等國外案例中的弱政府不同,我國的政府在創新體系中作用顯著,在出臺無人機等新興產業扶持政策、資金,向上級政府申請各類試點示范政策,協調空域等資源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第二層次的循環中,大中小企業之間形成競爭合作共存的創新網絡。在無人機發展實踐中,規模較大的頭部企業處于網絡的核心位置,具有較大的研發投入、掌握飛控等核心技術、并主導某一市場的定價權,但客觀上也不斷向外溢出新技術和創新人才,甚至衍生出小微企業。中小企業一般難以與頭部企業直接競爭,但多在細分領域擁有獨特技術,往往成為頭部企業的供應商。而初創企業多由具備某種獨特技能的專業人士創辦,在出賣產品、技術、尋找上市等過程中可以得到頭部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支持,此外初創企業的快速學習特點也能培養大量人才。
同時,無人機的分布制造特點使其嚴重依賴供應商網絡。無人機的核心部件如電機、槳葉、電池、定位模塊等具有較強的通用性,廣泛應用在通用飛機智能設備等相關產品中,因此如有相關智能智慧產業配套,則能更好的吸引整機制造企業落戶。
第三層次是支撐要素,包括創新、創業和生活3類。具體來說:一是展覽展示平臺,用于企業對外展覽展示,包括各類常態化會展、論壇和路演等;二是投融資平臺,以社會風險投資和政府創業孵化資金為主,包括知識產權保護和交易等;三是公共科研平臺,通過實驗室、測試場等提供大型科學儀器設備、檢驗檢測設備、自然測試環境等公共性資源;四是交通配套,發達的交通網絡一方面便利零部件運入和產品運出,另一方面也便利人才流動;五是商業居住,包括酒店、公寓、住宅和商業中心等;六是公共服務,包括醫院、學校、公園和良好的空氣和適宜的氣候。在信息化和交通高度發達的今天,第五和第六部分對留住人才至關重要。最后,寬容失敗、包容試錯的創新文化也能夠激勵企業持續推陳出新。
首先是循序漸進布局長遠。創新綜合體的打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發展要經歷“布局-互動-根植”3個階段。即首先通過招商引資形成“三螺旋”的主體和支撐體系,其次通過市場、行政和非正式渠道推動各主體間互動并形成“雙循環”,最終實現三個層次之間的深度融合,形成根植性。每個階段所需的時間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當地的創新文化氛圍,因此要循序漸進。
其次是因地制宜順勢而為。本文提出的無人機產業發展創新綜合體,以頭部企業牽引的企業群、一流的科研機構、奮發有為的政府和全面豐富的配套體系為特點。但對于那些產業基礎或資源稟賦方面偏弱的城市,該如何切入無人機產業呢?筆者建議,立足本地條件尋找與無人機產業的結合點,例如在西北的榆林和西南的自貢,盡管在地域、產業和人才上都不占優,但利用良好的機場和空域條件發展出了無人機運行測試和技術服務中心,并以此延伸出創新體系。
最后是培育本地根植龍頭企業。誕生和成長出世界級的無人機企業是創新綜合體的終極目標。頭部企業的形成要以大量中小企業的存在為前提,因此要給大量中小企業足夠的發展空間,通過多輪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最終培育出一批具備潛力的骨干企業,再通過集中扶持打造出領先的龍頭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