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元莉
(北京雨人潤科生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北京100044)
本項目位于陜西省西咸新區,該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約460mm,年均蒸發量約1065mm。降雨多集中于夏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易造成洪、澇和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其它季節又較干旱,故應用海綿城市理念,對地塊雨水進行原地消納、收集和控制十分必要。本項目在進行海綿專項設計時,已完成了總建筑、室外景觀、室外給排水等專業施工圖設計,因此本次海綿專項低影響開發設計有充分結合各專業情況。
根據《西咸新區涇河新城海綿城市重點區詳細規劃》要求,本地塊設計目標如下:(1)徑流總量控制率的控制目標為80%,對應設計降雨量為16.9mm;(2)SS 削減率50%;(3)3 年一遇管網排水標準;(4)30 年一遇內澇標準。
2.2.1 場地條件。本項目設計范圍約4ha,用地類型包括建筑屋面、綠地、道路、以及鋪裝、停車位、活動廣場等,綠地面積較大。綠地率為49.39%,場地綜合徑流系數為0.52。場地整體較為平坦,略呈北高南低之勢,場地兩個低點分別位于小區入口和活動廣場南側。
2.2.2 管網條件。崇文莊園項目C 地塊采用雨污分流。根據地塊室外雨水管網設計資料可知,地塊雨水管網最終由東側排入正陽大道市政雨水管網。
2.2.3 徑流情況。屋面雨水通過雨落管直接外排至散水,漫流到綠地及道路上,經管網收集后排到東側市政管網。地塊道路整體坡向從北向南,在區內南側活動廣場南側為最低點,暴雨時,易成為內澇積水風險點;東側局部區域出現低洼點,暴雨時,有短時間積水風險。

圖1 技術路線圖
本次設計結合區域用地情況,地庫邊界及雨水組織情況,進行低影響開發設計,主要采用不同蓄水深度雨水花園、下沉綠地以及雨水桶等低影響開發設施。技術路線如圖1 所示。
2.4分區計算
2.4.1 匯水分區。結合設計地形條件和管網條件,將地塊劃分成如圖2 所示4 個匯水分區。

圖2 地塊匯水分區圖
2.4.2 控制雨量計算。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推薦中推薦的容積法計算得到地塊總設計目標調蓄容積,各分區設計目標控制容積如表1 所示。

表1 各匯水區需控制容積表
2.4.3 設施布置。結合建筑、道路、普通鋪裝及消防登高區等硬化場地空間分布,兼顧車庫輪廓邊界范圍及車庫頂結構做法,因地制宜的布設LID 設施,本項目采用的LID 設施包括下沉綠地、雨水花園、雨水桶等。保證硬化地面匯水優先進入LID 設施內滯蓄,平面布置如圖3 所示。

圖3 海綿設施平面布置圖
2.4.4 設計目標達標計算。
2.4.4.1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標計算。根據匯水分區用地特征,結合需控制設計降雨量,進行LID 雨水設施布置,計算得到匯水區實際容積如表2 所示。

表2 匯水區實際控制容積表
由以上計算結果可知,地塊需要控制雨量總容積為350.1m3,設置LID 設施后實際可調控容積為496.35m3,對應控制的降雨量為22.66mm, 對應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綜合達到88.8%,滿足設計目標要求(徑流總量控制率的控制目標為80%,對應設計降雨量為16.9mm)。
2.4.4.2 SS 去除率達標計算。根據單項設施對SS 平均去除率及各子匯水區實際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計算得到各子匯水區對SS 總量去除率可達到79.17%,滿足設計目標50%的要求。
SWMM 模型構建主要包括模型概化、數據錄入、數據檢查和模型設定等,并應根據模型尺度及應用目的,確定模型概化范圍、內容和程度。本次搭建該項目模型的建模數據主要是地形數據、管網數據、氣象數據等,對數據質量進行評估,保證數據具有較高的精度。然后根據模型構建目標,即區域管網排水能力、徑流控制效果的評估,構建設置LID 設施前后,場地降雨、產匯流及管網出流模型。
3.2.1 LID 參數設置。本項目設置LID 設施有雨水花園(有效效蓄深度1 型15cm、2 型25cm)、下沉式綠地(有效蓄水深度1 型10cm、2 型15cm)、雨水桶(單個有效蓄水容積0.5m3)。
3.2.2 降雨參數設置。在時間序列中輸入西咸當地2017 年的全年實測分鐘級降雨數據,篩選出大于目標設計降雨量(16.9mm)的降雨數據進行模擬,篩選的降雨場次為8 月20 日降雨量為18mm,最大降雨強度72mm/h,降雨持續時間1h42min。
3.2.3 入滲參數設置。本項目入滲模型選擇Hotton 模型,根據參考文獻資料[1]設置入滲模型參數,滲透模型的最大入滲率取3.2mm/h,最小入滲率0.5mm/h,入滲衰減系數為4/h,干燥周期為7 天。
3.2.4 其它參數設置。根據實際設計方案、現狀資料、文獻資料[2]和模擬需求,設置各子分區參數(設置LID 設施前后)、蒸發參數、匯流模型參數[3]、時間步長等相關模型參數。
采用當地實時18mm 降雨,對地塊有無設置LID 設施分別進行模擬[4],得到模擬結果:設置LID 前后設施情況下雨水管網外排量分別為328m3和37m3,該場降雨產生的雨水總量為720.81m3,該場降雨徑流總量控制率為94.87%,滿足控制目標中80%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要求。同時,在設置LID 前后設施情況下模擬得到排口徑流峰值流量分別為122.55L/s,和12.59L/s,可見徑流峰值削減明顯。(圖4)

圖4 設置LID 設施前后排口出流過程曲線
在新建地塊小區充分運用低影響開發的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因地制宜的設置LID 設施,能有效的分攤城市徑流量,實現地塊年徑流總量的控制,達到規劃控制要求。同時,應用SWMM 模型可有效評估區域海綿改造徑流控制效果。經SWMM 模型模擬驗證,本項目徑流總量和峰值流量均有一定的削減效果,對于18mm 左右的降雨,徑流場次控制率可達到90%以上,徑流控制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