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城
不在新疆的小伙伴,只能在厚實的棉被里感受到新疆長絨棉的柔軟和溫暖。
只有看過新疆棉花田的人,才知道這成片的白茫茫,到底有多美。
和新疆聞名于世的瓜果一樣,因為日曬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干旱少雨的自然條件,新疆的棉花也極為優質。
棉鈴大、纖維長、顏色白,單體價值就勝于其他的農業產區。
南疆的阿克蘇,北疆產區,還有東疆的哈密與吐魯番,在新疆形成了南、北、東三大主力片區。新疆出生的孩子們,從小就在棉花田旁耳濡目染著長大。
有人說,如果你在新疆的秋天,誤入采棉季,滿眼的棉花只會讓人想到一個詞“舒服”,就是很舒服的花。
雪白連成片的棉田,嗡嗡作響的采棉機,不論清晨還是日落,總覺得暖暖的。
四五月的時候,新疆當地氣溫最高已經突破25攝氏度,空氣里充滿沙塵。
棉農們要幫助棉花“透苗”。
出苗期只有10天左右,數百畝的棉田,必須盡快讓所有棉苗透出。一般棉花種植戶這個時候都需要全家下田干活兒,包括孩子們。
時間短,任務緊。
可是,對于棉花來說,哪個階段的任務不緊?
到了五六月,棉花準備開始瘋長。
為了防止棉苗長得過高,使其將營養集中于棉桃,棉苗長到一定高度時,頂部就需要全部掐掉。這項工作稱為“打頂”。
馬上就是暑假,不少學生還會和大人一起來到田里幫忙。
女兒年歲不大,十三四歲的年紀,蹲在苗田里,左手攬草右手使鏟,已經有點熟練的模樣。
旁邊的弟弟邊玩邊鬧,臉上也都是汗珠,但比姐姐慢許多。遠處是他們的父母,或者只有母親,手起刀落,麻利且安靜。
在新疆,很多孩子的夏天啊,都有這樣的體驗。
更不用說接下來九月十月的摘棉花了。
勤勞、樸實的農家人,沒有太多復雜的心思,只想把孩子們供養大,希望擁有更好的收獲,更美的日子。
棉花田里,沒有風沙的時候,天地一片寂靜。
機井上的抽水機轉動著,公路上汽車遠遠地呼嘯駛過。
日頭有點烈,照在人們的后背上,孩子們的鼻尖滲出汗珠,心里滿滿的是歡喜和雀躍,以及對未來的盼望。
即使長大后已經離家千里,每到盛夏,都會想起家鄉一大片綠色農田吧。
只是到了如今,情勢又大不一樣。
農田上機器翻滾。從播種、除蟲、收獲,全面機械化和無人機作業。
從航拍上可以看到,白茫茫的棉花田被收割機“裁”成了條條“白色的綢緞”,甚是美麗。
那是回憶,這是新疆。
當我們躺在如云朵一般的棉被里時,當我們和別人描述起這沒有邊際的棉花田時,這新疆特有的白,才是心中的驕傲和最治愈的畫面。
棉花在新疆的歷史相當悠久。
當年從絲綢之路傳入后,棉花就一直在新疆種植,之后才傳入中國其他地區。
據《沙雅縣志》記載,棉花在新疆當地種植歷史可上溯至漢魏,但產量很低。到1960年以后,才開始有所發展。
除了日曬充足等極端氣候條件特別有利于棉花生長以外,新疆的地形地貌也有著相當的優勢。
生態結構較為單一的自然環境,看似枯燥,卻恰好阻礙了病蟲害跟隨進入產區,在華北棉區危害多年的棉鈴蟲因為沒有食物,在這里無法生存。
所以,比起華北地區繁復而龐雜的滅蟲工作來說,這邊頗為天時地利。
接下來,利用高山融雪解決了灌溉資源后,穩定的水源,又進一步搞定了棉花們的剛需。
現在,南疆產區是新疆最大的產區,占到了全疆的50%~65%。
最大的單體棉產基地阿克蘇產區,就位于這里。
2020年,新疆棉花產量占全國棉花總產量87.3%,連續26年位居全國第一。
作為世界最大棉花消費國、第二大棉花生產國,我國2020/2021年度棉花產量約595萬噸,總需求量約780萬噸,年度缺口約185萬噸。其中,新疆棉產量520萬噸,占國內產量比重約87%,占國內消費比重約67%。
高產的背后并非“強迫勞動”,而是高科技和高機械化的加持。
一臺采棉機,至多需要兩個人操作,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我還是喜歡看棉花,哪天不干,就覺得心里少了些什么。”
對于新疆棉農來說,這就是他們的本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