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
“你有多久沒去KTV了?”當我看到這條微博熱搜時,轉身問了下我的麥霸同事。
他回憶了一下,“疫情前……兩年吧。”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連多久都記不清了。
KTV,曾經年輕人的聚會首選,如今提起仿佛在20世紀。
數據顯示,近五年全國KTV數量呈斷崖式下跌,2015年頂峰時期有12萬家,2020年僅剩6萬家。
曾經有多輝煌,現在就有多落寞。
KTV的常駐人群也換了一茬。央視財經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KTV娛樂業在2020年整體客流量下降了70%~80%,中老年成KTV白天場新顧客群體。
很難想象,昔日金碧輝煌、燈紅酒綠的高端娛樂場所,已經淪落到100塊錢隨便唱,大爺大媽們成群結隊,一人拿個保溫杯,連酒水飲料錢都不讓人賺。
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KTV進入中國已經整整三十年,也見證了一代人的成長。從“時髦之王”到“大媽最愛”,KTV是如何一步步被年輕人拋棄的?
時間倒回至2008年,第一批90后高考完,正值KTV鼎盛時期。
燥熱的夏天,QQ群里突然有人呼喚,“下午2點,××KTV,中包,天蝎座”。那時候智能手機還沒有普及,也沒有接龍定位大眾點評,但時間一到,大家坐得整整齊齊。
彼時,電影院、KTV,是90后的唯二活動場所。量販式KTV剛剛興起,在名字是×柜、×樂迪的KTV里,能遇到從小學到高中的各種同學。
北方三線城市三小時中包是200元,包括相應的酒水飲料小食,AA以后人均三五十元。KTV給年輕人的印象是性價比高,好玩不貴。
都唱什么呢?“死了都要愛,不淋漓盡致不痛快”“我送你離開,千里之外”“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
有人自嘲:“十年前我們點周杰倫五月天孫燕姿陳奕迅,十年后我們點周杰倫五月天孫燕姿陳奕迅。”
那個年代KTV火起來,純粹是因為年輕人把唱歌、聽歌當作一件令人開心和享受的事情。
日常,聽歌要通過百度下載,把好聽的歌做成彩鈴,存在MP3/4里無限循環。一個個寧靜的夜晚,一首歌循環上幾十遍,不用特意記歌詞,每一句卻早已爛熟于心。
而每一次去KTV的機會,都值得珍惜。點上自己最喜歡的歌認真好好唱,在別人唱的時候也會輕聲跟著,眼睛也要看著MV,即使已經看過很多很多遍。
唱功爆表,立馬收獲一大票尖叫和掌聲;唱不好引發拍大腿爆笑,雖然出丑了,也不覺得尷尬。
當時,女孩喜歡一個男孩,可能只因為他籃球打得好,或歌唱得好聽。
誰都有過,用心唱一首歌給喜歡的人聽,回到家收到“你唱得真好”的消息,一段浪漫的故事就開始了;也經歷過終于鼓起勇氣唱歌表白,卻被不熟的同學強行連麥的抑郁。
那時的KTV,大家能夠真正放下矜持,融為一體。在KTV里一起唱過通宵的朋友,都是過命的交情。
2012年,智能手機普及,2013年網易云推出以“歌單”為主的音樂App,2014年唱吧類線上K歌App風生水起,2015年以《王者榮耀》為代表的手游席卷全國……去KTV唱歌開始變味兒了。
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工作后第一次跟同事K歌的場面。想唱歌的唱歌,不唱歌的打牌聊天玩手機,沒人在意你唱的什么,唱得好了不再有掌聲,唱得不好也沒人記得。
KTV變成了“能力”和“審美”的秀場,英語、德語、法語、日語,搖滾、民謠、嘻哈、說唱,每個人都鉚足了勁施展才華,爭取讓人“眼前一亮”,而臺下的人最多抬起眼皮“哇,真棒”,然后繼續吃果盤打牌玩游戲。
“一開始我還專門點一些能引起共鳴的歌,想著大家一起,可是開始到結束,沒人鼓掌,沒人合唱。我不喜歡自嗨,也不喜歡虛假的捧場和麻木的笑容,慢慢也就不唱了。”1990年生人的麥霸同事說。
“我超害怕別人唱我不想聽的歌,有一次跟不熟的朋友一起,他的整個歌單都在我的雷點上。音樂是件很隱私的事情,在KTV暴露自己的歌單,和社死沒什么區別。”1998年生人的同事吐槽。
如今音樂App越來越多,曲種越分越細,算法千人千面,每個人聽的都不一樣,最后成為一座座孤島,能共鳴的歌曲越來越少。
如今的年輕人也不喜歡“參與感”弱的社交方式。開一個中包,七個人的局,如果不是麥霸,意味著要有七分之六的時間坐在那里。
KTV本身也注意到了這種改變。為了讓年輕人能嗨起來,如今的KTV推出了更豐富的配餐和游戲。這使得它更像是一個密閉的社交和應酬空間,唱歌只是它的一個附屬功能。
喜歡唱的覺得沒勁,不喜歡唱的感覺浪費時間。有時候干脆沒人點歌,只是喝酒聊天,那干嗎要去KTV?酒吧、蹦迪它不香嗎?
在#年輕人越來越少唱K了#的微博話題下,評論點贊最高的一條是:“只能點老歌,流行歌曲壓根兒就點不了。”
隨著版權規范化,KTV的經營成本越來越高。如今的流量歌曲,版權大多在騰訊音樂、網易云音樂等音樂巨頭手里,線下KTV要上新歌必須支付高昂的版權費用。
不只是新歌,對于KTV來說,現存的老歌也岌岌可危。
2018年,中音協要求大陸內所有經營類KTV下架6000多首音樂電視作品,其中就包括陳奕迅的《K歌之王》,鄧紫棋的《泡沫》,莫文蔚的《陰天》……
為了“自救”,很多KTV開啟團購模式,企圖用增值服務賺錢。但團購往往被安排在白天、凌晨,真正的黃金時段,唱歌要多貴有多貴,酒水要多貴有多貴,隨便一唱一兩千元,唱個什么?
十年前KTV爆火,其實是時代選擇。
華語樂壇鼎盛,娛樂方式單一,社交需求簡單,使得聽歌、唱歌成為一項大眾娛樂項目。
而如今,對于愛唱歌的人來說,有全民K歌、唱吧、QQ音樂、網易云,有歌廳、酒吧、夜店;對于不愛唱歌的人來說,有密室、轟趴館、桌游、健身房和各種網紅餐廳……比起KTV的年代,可做的事實在太多了。
這屆年輕人是真的不愛唱K了嗎?
我聽過最好的答案是:“沒有聽你唱歌看你瘋的人,去KTV干嗎?”
或許,我們不是不愛唱K了,而是愛一起唱K的人,早已散落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