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狄娜
一路向東,奔騰不息。我國第一大江——蜿蜒近6300千米的長江,宛如一條巨龍,吮吸青藏高原的勁風,擁抱太平洋的潮汐,橫貫中華大地。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水源地、生態寶庫和黃金水道,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
2021年3月1日,《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作為我國首部流域法律,《長江保護法》的出臺施行,為保護母親河構建硬約束機制,揭開了長江保護發展的新篇章。
圍繞長江,一場深刻變革早已開啟。
2016年1月5日,長江上游,重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绷暯娇倳洀娬{。
2018年4月,長江中游,武漢,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
“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绷暯娇倳洖樾滦蝿菹碌拈L江經濟帶發展擘畫藍圖。
2020年11月,長江下游,南京,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
“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遍L江經濟帶發展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
五年三次座談會,繪就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宏偉藍圖,從推動、深入推動到全面推動,母親河保護發展的頂層設計愈發明朗,戰略布局愈加清晰。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五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沿江省市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共抓大保護不僅沒有影響經濟發展,反而促進長江經濟帶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長江流域首次實現劣Ⅴ類水體“清零”,干流首次全部實現Ⅱ類及以上水質。2020年1—11月,水質優良斷面(Ⅰ-Ⅲ類)比例為96.3%,較2016年提高14個百分點。長江生物多樣性退化趨勢初步得到遏制,有“微笑天使”之稱的江豚越來越多出現在人們視野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試點示范走在全國前列,多地結合自身資源和稟賦特點,探索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提供有益經驗……
過去一個時期,長江沿江省市曾過度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忽視了環境容量有限性和生態承載脆弱性,導致生態環境嚴重透支。五年來,各省市逐漸摒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老路,自覺破除舊動能,培育新動能,謀劃高質量發展新路。如今,沿江省市圍繞“水”做文章,精心實施保護水資源、治理水污染、修復水生態等一系列重大舉措,以大刀闊斧的決心、久久為功的韌勁治沉疴痼疾、抓生態修復、促轉型升級,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提升。
長江沿江各省市的綠色發展正逐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位于成渝城市群的重慶市,正重點打好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組合拳”。首先是以碳減排為總抓手,牽引經濟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推動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破除無效供給,嚴格落實生態環境準入規定。其次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實施“藍天行動”“碧水行動”和“田園行動”,加快補齊環境治理短板,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切實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同時,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增強精準溯源和科學治理能力,運用科學的技術路線和方法提升治理效率;提升依法治理能力,嚴格依法審批、依法監管、依法追責,用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在上海崇明,以規劃管控守住生態空間,通過嚴控建設用地規模、人口數量、建筑高度,實現了“鳥進人退”,占全球物種數量1%以上的水鳥物種數由7種上升至12種;在江西九江,以化工園區“五化改造”破解化工圍江難題,通過實施化工園區環境景觀化、企業環?;⑸a安全化、產業循環化、管理智能化改造,實現化工產業含“綠”量和安全系數雙提高;在湖北武漢,以科教資源優勢助推創新發展,發揮武大、華科等高校和眾多高新技術企業人才集聚優勢,通過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線上平臺,實現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科技成果及時轉化和應用;而浙江麗水則通過將生態價值核算列入各縣市區綜合考核指標體系、建立與生態產品價值相掛鉤的財政獎補機制等,推進價值實現體制機制改革,拓寬“兩山”轉化通道。
當下,把長江經濟帶整個流域作為一個完整系統,強化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摒棄以犧牲和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粗放發展方式,方能推動長江經濟帶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而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也助力著長江經濟帶的健康發展?!堕L江保護法》今年3月1日起施行,成為我國首部流域法,長江大保護進入依法保護的新階段。同時,生態環境行政執法、刑事司法和公益訴訟的銜接機制也初步建立。而建立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管理體系,加快完善生態補償、多元化投入、水環境質量監測預警等機制,也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長江經濟帶五年來的發展,為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協同推進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范恒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長三角區域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應把綠色作為底色,以綠色發展為主線和衡量尺度,把綠色生態作為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城市更新和環境優化等一切發展內容的基本標準與硬性約束。
近年來,長江經濟帶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產業轉型升級持續向好,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高,高端裝備制造業集聚水平提升。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取得的成效舉行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協調組組長王善成指出,“著力推進長江經濟帶在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全面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大力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推動沿江重化工業轉型升級。”
數字說明一切。長江經濟帶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從2015年的42.3%提高到2019年的46.5%,2020年前三季度進一步提高到46.6%。新興產業集群帶動作用明顯,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規模占全國比重均超過50%。
《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總報告(2019—2020)》中指出,2019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產結構平均值為從8.1:40.6:51.1調整為7.8:38.8:53.5,第一和第二產業比重進一步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2.4個百分點。
上海、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均在增長;浙江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特征的“三新”經濟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也在節節攀升;江西電子信息制造等行業實現快速增長;湖北鋰電池、微信計算機設備、顯示器等電子信息產品產量增幅明顯;重慶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表現亮眼;四川鐵路、船舶、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制造業增幅明顯;云南圍繞以生物醫藥、生物制造和生物技術服務為主的現代生物產業,以硅、鍺、銦等光電子基礎材料資源優勢和軍工領域光電子技術積累,正在增速……
進入新發展階段,長江經濟帶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大有可為。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協同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樣板。
——持續推進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推動長江全流域按單元精細化分區管控,實施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工業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尾礦庫污染治理等工程。
——深入開展綠色發展示范,推進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
——實施長江十年禁漁。
——圍繞建設長江大動脈,整體設計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疏解三峽樞紐瓶頸制約,加快沿江高鐵和貨運鐵路建設。
——發揮產業協同聯動整體優勢,構建綠色產業體系。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
翻開“十四五”規劃綱要,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藍圖清晰,未來可期。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20)”顯示,上海以66.01分位居第一,連續六年位居榜首。
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上海對長三角城市群各個城市的建設水平、治理水平,以及對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貴州、云南等地的城市群,都有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特別在提出建設全球科創中心這一重大戰略以來,更是在布局創新載體、增加創新投入、激活創新活力等方面,呈現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進展,也對長江經濟帶各地的創新驅動發展發揮了積極的號召作用。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范恒山認為,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要把改革作為推手。通過改革,打造法治化、國際化和便利化的投資基礎和營商環境;通過改革,從根本上激發全區域人民特別是關鍵生產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通過改革,不斷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挖掘資源要素配置潛力;通過改革,最大限度地利用國際資源與國際市場,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不斷提升發展能力和增進經濟效益。發展的目的最終是為了人民,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應是一切努力的根本目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基礎條件是實現富裕,根本標準是獲得幸福。長三角區域有條件也有必要在實現人民幸福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做出優秀示范。
《長江經濟帶社會發展報告(2019—2020)》中指出,長江流域面積廣、輻射范圍大,區域地形地貌復雜多變,上下游生態系統結構多樣,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從長三角城市群,到長江中游城市群,再到成渝城市群和云貴地區,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條件和現實程度都有差異,從資源稟賦到人文歷史、從自然地理到人口特質,各省迥異,省內條件相差都很大,區域內不平衡的現象也較為普遍,應從體制機制、產業集群建設、城市群互動發展等方面,促進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
成渝城市群近年來發展勢頭良好,迎來了很好的機遇期,吸納了周邊眾多的勞動力,城市邊界快速擴大,但這也提升了城市治理的難度。當然,成渝城市邊界的快速擴大對云貴地區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應基于當地獨特的山川地貌和悠久的歷史沿革,進一步發揮川渝地區的示范帶動作用,同時深入挖掘云貴地區獨特的人文風俗和社會資源,讓現代都市生活與悠遠的歷史印記相結合,打造獨具氣質的城市風景線和社會治理調性。
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歷了快速的城市化過程,目前正向更高水平發展邁進。以武漢為核心的城市網需要不斷向外延伸,將更多中小城市發展納入組團,中心城市與重要節點城市的協同有利于形成很好的放射面,也有利于產業沿交通主干線呈放射狀發展,進一步刺激中游鄂、湘、贛三省的社會進步。目前,武漢在做大做強城市發展能級、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強化樞紐功能等方面持續發力,積極融入和主動服務新發展格局,全力提升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正在向打造一流航運中心邁進,以陽邏港為核心的港口群建設還在繼續推進中,武漢航運交易所也在持續做強做優,電子口岸功能不斷完善,推動通關時間再壓縮、通關水平再提升、通關質量再提高。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院院長曾剛在接受采訪時曾經提出,未來進一步提升長江經濟帶發展水平,要重視協同水平。一體化和高質量是兩個關鍵詞,要運用數字技術和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全心全意地謀發展,提高長江經濟帶發展質量,實現東中西大中小城市平衡協調發展。重視聯動求平衡,促進中小城市的發展。長江經濟帶各城市科創的差異比較大,大城市對科創資源的集聚能力進一步上升,中小城市在這個領域沒有跟上,應通過協同的方式,打造科創共建平臺,建設科創共同體。
巨龍騰飛,共舞長江。長江經濟帶正在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中華民族母親河已經開啟發展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