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賢忠
目標?“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共同發展。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報告(2020)》指出,長江經濟帶城市之間存在顯著的等級差異。如何開啟長江經濟帶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進程,成為擺在沿江各省市面前的一道共同考題。
堅持創新與綠色協同發展是長江經濟帶未來發展的更高要求?!笆奈濉币巹澗V要明確指出,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共同發展。
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主要面臨城市協同發展程度不高、協調機制不健全以及產業結構同質化競爭嚴重的問題。
從城市協同發展方面來看,根據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發布的國家智庫報告《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報告(2020)》,分析經濟、科技、交通、生態四個方面構建的城市協同發展指標體系,長江經濟帶11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協同度總體不高,除了上海、蘇州、南京、武漢、重慶等少部分核心城市協同度較高之外,其余城市協同發展有待進一步加強。
從協調機制方面來看,長江流域管理目前實行的是流域管理與行政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長江干流主要由中央管理,支流以地方政府管理為主。從規劃職能來看,長江流域規劃分散在多個部門,水利部出臺了主要包含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水害防治的流域綜合規劃,生態環境部出臺了環境保護規劃,交通部出臺了航運規劃,各個規劃方案之間缺乏必要的銜接。水利部流域水資源和水環境保護規劃與生態環境部水污染防治規劃的內容存在矛盾。同時,水利、生態、農業等部門目標取向不同,導致水質監測數據矛盾、技術標準與路線交叉重復、信息不共享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長江水環境監測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從產業結構方面來看,長江經濟帶目前已經形成三大產業集群,即重化工產業集群、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但長江經濟帶產業同構現象較為嚴重,重復建設、重復投資造成了國家資源一定程度上的浪費。以上海、江蘇和浙江為例,在其占比較大的12個制造業門類中,浙江與江蘇有11個產業相同,上海與浙江、江蘇各有10個產業相同。此外,不同省市內部產業結構趨同現象也很明顯。如江蘇沿江8市就有20多個化工園區,其中的60%分布在沿江兩岸。產業同構導致地區間市場相互割據,生產要素流動受阻,綜合效率和國家競爭力提升困難,削弱了區域內分工協作能力,不利于長江經濟帶的協同發展進程。
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應從體制機制、產業集群建設、城市群互動發展等方面共同發力。
第一,建立城市群協同發展體制機制。充分依托沿江三大城市群、國家中心城市的龍頭帶動作用,做實區域合作,建立城市群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議長三角城市群充分利用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優勢,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帶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應該充分利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兩型社會建設先行先試的優勢,著力建設我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成渝城市群應該秉承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互促共進的原則,挖掘西部地區內需潛力,推動我國西部地區騰飛崛起。為此,應推動下游地區人才、資金、技術向中上游地區流動,建設長江綠色創新共同體,探索出一大批在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實踐中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第二,推動長江流域中心和邊緣城市互設“飛地”。“高能級地區研發孵化,低能級地區成果轉化”是目前雙向“創新飛地”功能分工的主要形式。以跨區域人才團隊培育、孵化器建設、科技成果產業化等為特征的“創新飛地”逐漸出現。建議長江經濟帶有經濟條件的低能級地區積極逆向飛入科技、資本、高端人才豐富等科創優勢明顯的高能級地區(如上海、杭州、南京、武漢、長沙、重慶等中心城市),通過設立實驗室、創新中心、孵化基地等方式,建立以引資引智為目的的“創新飛地”,充分利用中心城市高端人才和科研機構集聚優勢,促進企業創新發展。此外,中心城市應主動吸引邊緣城市的優質創業項目入駐孵化,成熟后轉移到邊緣城市進行產業化發展。
第三,推動城市群聯合培育新興戰略產業集群。秉承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思想,將長三角地區企業在市場營銷、企業管理、品牌建設、資本籌措方面的優勢與長江中上游地區企業在生態服務、(軍工)技術儲備、多種資源方面的優勢結合起來,應用綠色技術、信息技術成果,通過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等方式,在產業技術升級、轉型發展方面開展跨地域的緊密合作,聯合開展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新興戰略性產業的培育,促進其快速發展,徹底改變產業資源消耗高、生態環境損耗大、投入產出效率低、國民收入與生產總值之比小的現狀,提升生產、生活、生態協調互動水平,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第四,建立共性技術創新共享平臺。長江經濟帶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上海、武漢等地擁有多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各省建設了一大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今后需要進一步做優做實,建成長江經濟帶技術矩陣型創新中心網絡體系,推進集成攻關和技術服務功能,推動地方集群利用該體系獲得本地無法獲得的關鍵知識和創新要素。建議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建設、上?!敖ㄔO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城市”、南京、武漢、重慶“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創新城市”的契機,發揮上海張江國家大科學裝置的基礎支撐作用,打造信息、量子通信的全球技術研發引領者;發揮南京在化工材料、武漢在激光和鋼鐵材料、重慶在軍民融合等領域建設的全球影響力和引領、示范、輻射作用,打造研發、產業化、對外服務成果轉化的創新生態系統和產業集群。依托中心城市,建設具有行業導向的大科學裝置中心,實施重大科技聯合攻關,推動基于自主創新的科技成果產業化。
第五,注重生態保護與產業轉型的融合。將大數據技術引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保監測體系。將互聯網、物聯網各種信息技術的應用,盡快地引入到監測體系中,用科技對整個長江經濟帶進行實時有效監測。統籌整合水利、環保、水文、林業、農業、氣象等機構數據庫,構建生態預警和監控機制。將生態保護項目建設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相結合,促進可持續發展。沿江傳統工業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帶來的威脅極大,要想保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必須解決沿江傳統工業的污染問題??蓮膬煞矫嬷郑阂皇莿撔赂脑?,實現轉型升級,達到環保標準;二是整治與搬遷改造,關閉或者轉移污染源。在短期內,很多傳統工業企業因受技術、人才、資金限制,很難完成轉型升級,轉移污染源和搬遷改造是較快扭轉長江沿線污染局面的首選方案。
(作者系上海高校智庫上海城市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政府長三角一體化研究基地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