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涵 宮振洲

賀玉復在綏中縣農民豐收節上展示村民種植的木耳
2021 年農歷臘月二十九,筆者來到了葫蘆島市綏中縣加碑巖鄉黃木杖子村。
汽車開進加碑巖鄉境內,一路蜿蜒,四望所及全是高山峻嶺,偶見零星田地散落山間,仿佛巨幅山水畫里的幾片葉子——“九山半水半分田”,真是名不虛傳!
“馬上過大年了,還來我們這小地方采訪,真是辛苦了!”在黃木杖子村村部,黨支部書記賀玉復熱情接待了我們。據她介紹,黃木杖子村有219 戶人家、772 口人,人均耕地不到一畝,過去是有名的省級貧困村,老百姓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現在已逐年好轉。從她的話里,我們聽到了一個個令人在寒冷的北方山區也倍感溫暖的故事。
“我現在只有一個愿望、一個目標,就是帶領大家早日擺脫貧困,早日富起來!”2013 年4 月,黃木杖子村換屆選舉。在競選講演時,賀玉復的話簡單干脆又擲地有聲。她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當時,村集體賬面上沒有一分錢,有的只是債務,可謂一窮二白。但賀玉復卻信心滿滿。她相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黃木杖子村的山山水水一定不會虧待這里的百姓。
經過深入分析研判,賀玉復認為村里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黑木耳的種植。2014 年夏天,她自費拿出2 萬多元購買了種植黑木耳的材料,開始試驗種植。可是,經歷了菌包制作、發酵、開口、田間管理一系列流程,歷經90 天左右的辛苦勞作,520 個菌包只生長出15 公斤、價值不到1500 元的木耳。
初戰失利,賀玉復并沒有氣餒。她專程到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學習黑木耳種植,終于掌握了全套技術。2014 年冬天,賀家福木耳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了,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模式經營,按照社員投入資金的比例進行年終分紅。
有很多村民在入社的問題上心存疑慮,怕投入后收不回來本金。賀玉復反復做大家的工作,勸說他們依靠集體的力量一起走上致富之路。最后,有100 多戶村民加入了合作社。結果不到一年,木耳合作社便創利潤15 萬元。這在落后貧窮了幾代人的黃木杖子村絕對是一筆巨款。農戶最高收入2 萬元,相當于之前一個四口之家兩年的收入。
嘗到甜頭的村民這下相信了賀玉復,紛紛要求加入合作社,種植黑木耳的熱情空前高漲,他們的收入也逐年增加。賀玉復成為黃木杖子村多年來第一個帶領大家實現副業收入超過傳統收入的人。
2018 年1 月,賀玉復當選遼寧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她覺得心里沉甸甸的,因為那不僅是榮譽,更是責任。
2019 年,賀玉復帶領村民成立了康家土豬飼養專業合作社,依然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他們飼養的康家土豬飼料全部由自己精心配制,以玉米、麥麩、豆餅為原料,實施原生態喂養。康家土豬吃的是天然飼料,喝的是山泉水,再加上精心飼養,屠宰后,無論如何烹飪,肉質口感不柴不硬、鮮嫩適口,深受好評,在當地供不應求。村民有的把豬崽帶回自家飼養,有的放在合作社飼養,對個別貧困戶就賒賬讓他們先養著,待成豬出欄后再交當初的豬崽成本錢。一年下來,養豬戶個個臉上都樂開了花。
“當初賀書記勸我們養豬,我們還嫌麻煩,怕賠錢,幸虧賀書記一個勁兒地勸,要不然我們可虧大了!”回想起養豬的過程,村民賀禮廷感慨地說。
經過幾年的艱辛努力,到2019年年底,黃木杖子村實現全村脫貧。
村集體越來越富,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賀玉復的眼光又投向更高更遠的地方。
“生態特色旅游是我們這一帶鄉村徹底擺脫貧困、實現小康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提到家鄉的山山水水、美麗風光,賀玉復的臉上充滿自豪和興奮。
賀玉復說,除了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外,黃木杖子村還有讓村民驕傲的紅色基因。1943 年4 月,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中共凌青綏辦事處秘密在黃木杖子村秋嶺一個山洞內召開會議,成立了遼西第一個黨支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該黨支部都作出過不凡的貢獻。
愛動腦子的賀玉復很早就想過開發紅色旅游資源。憑借“遼西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的影響力,賀玉復積極爭取縣、市政府的支持,建立了遼西第一個黨支部紀念館,“遼西第一個黨支部遺址”現已成為葫蘆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市黨員干部培訓基地。截至2020 年年底,培訓基地共接待前來考察學習的黨員干部890 批2.8 萬余人,普通散客3 萬余人。
“生態旅游和紅色旅游是一盤棋,而且是一盤大棋。要下好這盤大棋,僅靠黃木杖子村單打獨斗不行,只靠加碑巖鄉也不行。作為五花頂國家級森林保護區的一部分,我們必須與其他鄉鎮集體聯動才能開發出更大的旅游價值,收獲更多的紅利。這就需要政府統籌設計、統一規劃。”為此,賀玉復多次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作為省人大代表,2020 年,賀玉復提出的《關于紅色旅游和生態旅游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建議》被列為重點督辦的建議之一。在她的積極呼吁推動下,加碑巖鄉新修觀光路28 公里、紅色旅游線路8 公里,維修了王臺水庫,新建了上房家園旅客接待中心。周邊新建了5 個單批次接待能力在300 人以上的農家山莊,其中單批次接待能力超千人的有兩個,年接待游客達6 萬余人。
賀玉復不僅是村里的當家人、致富帶頭人,也是每家每戶的貼心人。村里無論誰家有個大事小情都愿意找她商量;誰家遇到困難、出現矛盾糾紛,都找她幫忙解決。用72 歲的村民歷素蘭的話來說:“賀書記像俺們的親閨女一樣親啊!”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賀玉復顧不上馬上就要高考的女兒、還在上小學的兒子和年邁的老母親,每天堅守在防疫卡點,經常踩著厚厚的積雪,深一腳淺一腳地巡查方圓幾十公里的村落,查看有無人員聚集情況,挨家挨戶發放疫情防控知識宣傳單。后來,為了提高效率,連丈夫都被她“征用”了,開著三輪車拉著她到處跑。為了村子,為了村子里的老百姓,賀玉復付出了太多太多,但掛在她嘴邊上的話總是:“這都是應該的,因為我是共產黨員!”
“我現在有一個最大的夢想,就是有一天,村民們都不再往城里跑,他們能家家團圓在一起,在自己的家園安安心心、快快樂樂地生活,所以,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賀玉復說,現在村里大多數年輕人還是選擇外出打工,留守的大多是55 歲以上的老人和兒童。她希望有一天,村民在家干活的收入比在外打工掙的還多,那時候,家家戶戶就能天天團圓在一起了。
望著賀玉復那張因長年風吹日曬顯得黑里透紅的臉,品味著她目光里的堅毅和深情,筆者特別理解她的感受:鄉情濃,家園親,她盼望的那一天,就是鄉村真正振興的時候。
這是一個深山里的追夢人。握別賀玉復,回頭看她在寒風中略顯瘦削的身影,那一刻,筆者的眼睛有些濕潤,衷心地祝福她初心永在、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