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明
農產品“直播帶貨”優勢多多
“直播帶貨”讓農產品搭上互聯網平臺,拉近了農民與市場的距離,使農村各類特色農產品賣得更遠,賣得更好,也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助一臂之力。同時,“直播帶貨”倒逼農民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有助于加速傳統農業轉型升級。首先,“直播帶貨”實時畫面感強。讓大棚、果園、田間地頭搖身變成直播間,消費者能直觀看到農產品原產地種植狀況,直播所展示的產品比起平面圖片更加真實,實時沖擊力遠超靜態展示和事后瀏覽。與主播實現互動對話,更能了解產品特點,體驗性更強,信任度更高。其次,“直播帶貨”高效方便快捷。視頻直播在展示產品的同時,附帶購物鏈接,消費者只需動動手,即可直接下單,心動的農產品通過物流就可以配送到家。運用產地直供、線上直銷的電商新模式,讓小農戶有效對接上億互聯網用戶,足不出戶銷售自家農產品。最后,“直播帶貨”宣傳成本較低。許多特色農產品因市場供需信息不對稱,往往是“養在深閨無人識”,互聯網信息時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已成往事,“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有效的宣傳手段,與投放廣告相比,其運營成本較低,受眾范圍較廣,不受時間、場地空間限制,逐漸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手段。
農產品“直播帶貨”短板不少
農產品“直播帶貨”看似操作簡單,實際上涉及物流配送、包裝存儲、人才培養、行業監管等多個環節,目前在運行過程中還存在許多短板。一是生產標準化程度不高。農民傳統種植習慣難以改變,普遍缺乏市場理念,對視頻直播的農產品品質把控不準,分級包裝意識不強,導致適宜“直播帶貨”的品種不多。二是倉儲物流設施不全。農產品冷鏈物流、倉儲條件不足,農村快遞服務成本偏高、村級覆蓋率偏低,造成生鮮農產品送到消費者手里,可能出現口感變異、損壞變質等問題,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持續購買意愿。三是直播行業監管不夠。對主播群體和直播售賣的農產品尚未建立準入制度,對有安全隱患、質量不達標甚至假冒偽劣商品以及夸大宣傳、以次充好等行為,缺乏明確的執法細則和處罰標準,違法成本較低,造成行業無序競爭。四是農村電商人才不足。“直播帶貨”僅靠地方領導出鏡背書并非長久之計,讓農民成為“直播帶貨”的行家里手才可持續。當前,農村既懂農業,又懂電商,既能講清農產品品質特點,又能講好民俗故事,還能準確揣摩網友消費心理的復合型電商人才極度匱乏。
農產品“直播帶貨”需統籌謀劃,多點發力
隨著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的實施,農民會把手機變成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數據變成新農資,農產品“直播帶貨”將逐步成為一種新常態。要保持其旺盛生命力,避免曇花一現,需統籌謀劃,多點發力,補齊短板,夯實基礎,著重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建立健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指標體系。“直播帶貨”能否成功最終靠過硬的產品說了算,因此,必須建立健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指標體系,鼓勵和引導小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積極開展生產全過程標準化管理;要做好田頭分級篩選、冷庫保鮮、產品包裝,建立農產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標準化操作規范,實現產品質量等級化、重量標準化、包裝規格化。
第二,要構建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體系。農產品最大的特點是鮮食性,不耐儲藏,運輸半徑短。針對農產品的獨有特性,要圍繞水果、蔬菜、水產、茶葉等產業,以鮮活農產品主產區和貧困山區為重點,構建一套覆蓋廣泛、布局合理、重點突出、流通順暢、服務農戶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體系,打通冷鏈物流渠道,提升冷鏈物流保鮮技術,讓“直播帶貨”既要把農產品賣出去,又要高效快捷地運出去,更要原汁原味地送到消費者手中。
第三,對農產品“直播帶貨”加強監管。要制定出臺直播電商行業標準,讓農產品“直播帶貨”有章可循,有據可依;要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和負面清單,明確直播經營者和電商平臺的責任;要加強對主播群體線上行為的規范管理,對一些打著扶貧、助農名義進行非法牟利的直播銷售活動進行嚴厲懲處,確保農產品“直播帶貨”健康有序發展。
第四,要加大對農村電商人才的培訓力度。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使用資費的降低,農民獲取信息、傳播信息的屏障雖被打破,但對于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來說,農產品“直播帶貨”仍然存在一定的技術門檻,需要加大對農民在視頻直播、網上開店、電子貿易、分級包裝等方面的培訓力度,使其熟練掌握上網操作方法和相關直播銷售技巧,使“直播帶貨”真正變成農民致富的新農具。
相關鏈接
直播帶貨為農產品打開新銷路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直播、短視頻等經濟新業態迅速崛起,它們在自身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在加快向生活、生產、消費各領域賦能,有力帶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經濟參考報、抖音聯合召開的“抖音助力經濟發展年度報告”發布會上,業內專家紛紛表示,以抖音為代表的各類平臺,通過短視頻、直播帶貨,在推動經濟新潮流、促進經濟復蘇、拓展就業形式、豐富社會生活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聶輝華在會上表示,直播經濟打破了信息不對稱,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助力欠發達地區農產品去庫存,彌合地區差距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機會。在聶輝華看來,直播經濟在激發消費活力上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一方面,對廣大消費者而言,信息不對稱是消費中的一個痛點問題,直播經濟通過減少消費者信息不對稱,拓展了消費空間。另一方面,直播帶貨的主播以個人聲譽為產品背書,可以提高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而當產品出現問題時主播也要作為責任人進行道歉、賠償,這種責任綁定是傳統電商時代不具備的。除此之外,互聯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欠發達地區發展、彌合地區發展差距帶來了巨大機會。
與此同時,聶輝華也指出,在直播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需要著重關注流量效應和馬太效應,避免大量流量向頭部聚集,需要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持續促進公平,向農戶、中小企業等群體進行流量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