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村也有“灰歷史”
農民致富經刷新,千村萬戶不僅腰包鼓了,點子也多了。“歡迎老鐵們走進直播間,今天帶來一款本地的農產品。”劉面煥村文化活動室的長桌上,原味瓜子、火山巖土豆、壩上口蘑擺得如同小山。3 名身穿紅馬甲的大姐化完淡妝,嫻熟地打開燈光和外置聲卡,開始直播帶貨。誰曾想,一年前她們還只會“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在地里勞作。
漫步劉面煥村,抖音道、火山路、快手道等相繼映入眼簾。道路兩側的矮墻上繪著鼓勵農民直播帶貨的漫畫和涂鴉,俏皮又不失新意。高18米的綠色水塔是村里的地標性建筑,上面大書——“電商直播村”。
沒人會把這樣“潮”的村和貧困落后的字眼聯系起來。
劉面煥村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距縣城30多公里。作為曾經的深度貧困村,劉面煥村以蔬菜種植和畜牧業養殖為主導產業,農業基礎雖好,但交通不便、產業開發晚、基礎設施弱,缺乏深加工和品牌化運營的農副產品只能以低價流入市場。村民們辛苦一年,人均收入也就2000多元。
從前的劉面煥村,廢棄房屋、殘壁斷垣隨處可見,垃圾經常得不到及時清理,散發著刺鼻的惡臭。由于村里全是泥巴路,出門一趟經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今年65歲的董佃彪說,過去平日里就吃莜面、土豆、糊糊和窩頭,只有過年才進城買點年貨,改善一下生活。養雞是為了下蛋賣點錢,根本舍不得吃。夏天舊布衣,冬天破棉襖,補了再補。
尚義縣是傳統蔬菜種植大縣,作為劉面煥村里的蔬菜種植大戶,董忠每年種植蔬菜近百畝,但過去苦于交通不便,銷路不穩定,收購商老是壓價,到頭來每畝利潤所剩無幾。這也幾乎成了村里所有蔬菜種植戶的“心頭病”。
“有時候城里農貿市場和超市的菜價老貴了,自己卻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家優良蔬菜賣不出好價格,有時賠本還賣不出去,最后爛在地里,可算是把一家老小愁壞了。”董忠說。
這個河北壩上的小村莊,仿佛與時代潮流格格不入。
老農變身“網紅主播” 有“絕技”才受追捧
2018年,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在尚義縣落地。
次年3月,河北省公安廳駐劉面煥村工作隊抓住機會,與縣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聯合打造“電商扶貧直播村”,選拔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農民主播團”。專業老師進行“一對一崗前培訓”,教授直播和短視頻拍攝技巧。
培訓結束后,9個農民主播家中的“電商直播間”全部改造完成,直播架、充電寶等設備都給免費“安排”上。
“90后”村委會主任張旭是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早年在大青溝鎮開農機具加工店時,他就體會過網絡銷貨的神奇:“我將改裝鋪膜機的視頻放到網上,沒想到被來自內蒙古赤峰的客戶看中了,出價高得出乎預料。”
張旭牽頭拉起一支 30 多人的秧歌隊。其中,不少秧歌隊成員被張旭“拐”進了“農民主播團”。“新上崗”的農民主播們把日常生活作為直播和視頻素材,又結合本地特色種養殖產業,開設個人微店。
“天天找她們談,有時一談就是一下午。”張旭回憶道。
“開始以為是鬧著玩呢,沒想到是玩真的。”秧歌隊隊長王素芳說,主播上鏡需要化妝,還要經常和網友們互動,大家都不好意思。
經不起張旭的軟磨硬泡,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只上過小學的李秀梅參加了主播培訓。李秀梅至今仍對培訓記憶猶新:“連我也能做主播,還誰都可以看,新奇!”
培訓一結束,59 歲的她就新買了一副老花鏡,認真研究起做“網紅”的學問。
李秀梅“調研”一番后發現,但凡受追捧的主播,都有一項拿手且有特色的“絕技”。“我的本事是做莜面窩窩。”按著這個思路,李秀梅在直播平臺上注冊了賬號“李秀梅莜面窩窩”。
把托在手背上的面團捏出一股,案板上一推,再一旋,一個莜面窩窩就誕生了。如此行云流水的操作,讓網友們直呼“666”。李秀梅做窩窩的視頻在抖音上火了起來,儼然成為新“網紅”。
從 2019 年 3 月開播到現在,李秀梅發布了 760 多條視頻,粉絲逐漸漲到7000 多人。現如今,“農民主播團”里數李秀梅年齡最大。
更新視頻最勤、最愛和網友互動的也是她。不論是做飯吃飯,還是下地干活,李秀梅走到哪兒拍到哪兒。
“慢點吃,別噎住了。”看見李秀梅在吃飯,網友在直播間調侃道。
“我們這邊就是這樣吃飯,習慣了。”李秀梅大方回道。
從最初直播結結巴巴、不敢回網友留言,到如今精準掌握網絡潮語,玩轉各種動感音樂,李秀梅和村里的其他主播都變得越來越熟練。
可在之前,李秀梅還是村頭牌桌上的常客。“之前因為沉迷打牌,家里的各種事都懶得做。農忙時節一過,吃完飯就支上牌桌。”李秀梅說,現在不管別人怎么叫她,她也不去了。
眼看著“牌桌高手”變成“網紅主播”,找李秀梅代售農產品的村民越來越多。如今,李秀梅一推薦特色農產品,線上粉絲們就不斷詢問品質與價格。
隨著電商扶貧的深入開展,劉面煥村人均收入由 2014 年的 2700元提高到如今的 6000 多元。村民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精神面貌也在悄然生變。“半年農忙,半年麻將”的情況一去不返。
村民文素芳說:“玩電商直播既能把農副產品推銷出去,又能把家鄉面貌展現給五湖四海的朋友,我們可樂意做嘞!”
“農民主播團” 網上思路寬
2020年7月,為打造特色“網紅村”,劉面煥村舉辦了“第一屆電商扶貧直播節”和“農民主播直播大賽”,其中公益直播活動觀看量達 370.8萬,帶貨效果突出。
“北京商戶訂購了180箱蔬菜禮盒,每箱50元包郵。”張旭說,村里剛接了個“大單”。
約8斤重的禮盒里整齊擺放著西芹、圓生菜、白蘿卜、西蘭花等。就這樣,“藏在深山無人知”的新鮮農產品通過便捷物流擺上城市人的餐桌。
以前村里產品愁銷路,現在連附近村鎮的銷路都帶動起來了。劉面煥村駐村第一書記張鈞說,“昨天隔壁村支書還打電話說,有40只土雞想讓主播們給幫忙帶帶貨嘞。”
村民們的精神生活也日益豐富起來。秧歌隊組建之初,大家都不敢跳,生怕別人嘲笑。王素芳便和其他主播不斷地用親身經歷來開導大家勇于展現自我,“大家伙兒慢慢放開了手腳,動作越做越到位,精氣神都有了提升”。
在直播電商產業帶動下,今年董忠家的蔬菜賣出了前所未有的好價錢,他說:“通過農民主播直播宣傳,很多農貿市場主動聯系,而且還簽訂了長期采購訂單,從原來依靠中間商轉變為訂單銷售,銷路穩了、價格也高了。”
隨著直播電商不斷拓寬農產品銷路,劉面煥村也開始探索新農作物品種,對傳統蔬菜種植業進行轉型升級。
“為節約水資源,如何節水不減收也成為村‘兩委帶領村民致富增收的新課題。”劉面煥村支部書記王杰說,今年村里探索打造了200 畝旱地豌豆種植基地,每畝純收入可達 1000 元,明年將加大推廣種植力度。
為避免快遞不暢制約農產品銷售,尚義縣協商多家快遞公司共同簽訂協議,建設村級電商物流服務站點,打通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
王素芳說,原來騎摩托車到鎮上取快遞要 40 分鐘,現在最遠不過去趟鄰村,發快遞費用也降到 3 公斤 7 元。
為了讓農產品種植與銷售擺脫“季節陷阱”,劉面煥村新建了占地 4200平方米、儲存能力600噸的農產品恒溫庫,修繕了由100個春秋大棚組成的農業種植園區。走上了創新、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未來農業發展要走綠色、創新、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張鈞說,利用“電商直播村+小微共享工廠”的新模式,農村產業價值鏈在劉面煥村重構了。優質農產品既賣出好價錢,又得到市場更廣泛的認可。
坐擁“農民主播團”,如今煥然一新的“潮”村劉面煥人均收入提高到6000多元。她像是新農村發展的一個縮影,邁著大步,將“灰歷史”甩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