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永
近來,河北石家莊、北京順義等地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各部門迅速行動起來,進一步加大疫情防控力度,現已取得初步成效。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也發現一些問題,譬如父母因參加防控疫情工作,家里的小孩無人看管怎么辦?物業公司是否有權強行登記居民個人信息?政府下達的訂貨任務與其他訂單沖突,企業能否拒絕?
針對以上疑問,今年施行的《民法典》分別作出了相應的規定。以下四個案例的詳細分析,回應了人們對臨時監護、個人信息保護、如何處置政府訂單等問題的關切。
疫情期間無人照料的人,由村(居)委會臨時監護
【案例】
康康今年7歲,父親是一家醫院呼吸科的業務骨干,母親是另一家醫院的護士。2021年1月初,父親馳援外地新冠肺炎抗疫工作。之后,其母親需要集中隔離14天。而康康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他親屬均在外地生活,無法幫助照顧康康的生活起居。
此時,應當由誰來照料康康的日常生活?
【說法】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醫療機構要對疑似感染病例及其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觀察,一些醫護人員要戰斗在抗擊疫情的一線,這難免會出現一部分被監護人無人照料的情況。
針對上述情況,今年實施的《民法典》增設了臨時監護制度。其中,《民法典》第三十四條第四款規定:“因發生突發事件等緊急情況,監護人暫時無法履行監護職責,被監護人的生活處于無人照料狀態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應當為被監護人安排必要的臨時生活照料措施。”
由此來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由于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確認感染、疑似感染或需隔離觀察,或者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因防疫抗疫工作需要不能完全履行撫養和監護責任的被監護人,均屬于臨時監護的范圍。此時,依據上述法律規定,居委會、村委會或民政部門應當為被監護人安排必要的臨時生活照料措施,包括提供食物、關愛服務等。本案中,康康在其父親馳援外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母親被集中隔離期間,應當由當地的居委會或者民政部門派人負責照料康康的生活。
國家因疫情防控下達訂貨任務,廠家不能拒絕
【案例】
近日,多地發生新冠疫情,對呼吸機的需求量急增。政府部門協調某公司全力生產呼吸機,并下達了500臺呼吸機的訂貨任務,要求優先配送。但在幾天前該公司已接了大量高價商業訂單,如果接下新任務將不能如期完成原業務訂單。另外,該公司有一家附屬酒店也被政府征用,供醫學觀察隔離人員居住。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能拒絕政府的緊急訂貨任務和征用嗎?
【說法】
公司應當依法接受政府的訂貨任務并優先供貨。
《民法典》在國家訂貨合同制度中增加了“搶險救災”“疫情防控”等事由。其中,《民法典》第三百九十四條規定:“國家根據搶險救災、疫情防控或者其他需要下達國家訂貨任務、指令性任務的,有關民事主體之間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訂立合同。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負有發出要約義務的當事人,應當及時發出合理的要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負有作出承諾義務的當事人,不得拒絕對方合理的訂立合同要求。”
本案中,公司具備生產呼吸機的條件,政府為了疫情防控需要向其下達訂貨任務,目的是為了公共利益,保障緊急狀態下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公司應當依法接受政府的訂貨任務并優先安排生產、供貨。
與此同時,“疫情防控”也是征用的法定事由。因此,在政府征用公司所屬酒店時,其不能拒絕征用。
防疫救災人人有責。《民法典》在總結以往疫情防控工作中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及相關設施設備的經驗,在第二百四十五條增設了因“疫情防控”緊急征用不動產或動產的規定,即“因搶險救災、疫情防控等緊急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用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征用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使用后,應當返還被征用人。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毀損、滅失的,應當給予補償”。
物業公司承擔應急管理職責時,有權登記居民個人信息
【案例】
在人們的印象中,物業公司只負責管理小區的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維護小區內的環境衛生和相關秩序。自2020年年初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物業公司與每個居民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了。其突出表現是,每逢疫情防控措施加強之時,在各個小區門口就會有物業公司的工作人員晝夜值守,并對每個出入小區的人進行詢問、登記,以弄清來者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同時,還要對進入小區者進行體溫測量、車輛信息登記等。
那么,從法理上講,物業管理人員有這樣的管理權力嗎?他們強行登記個人信息侵犯隱私權嗎?
【說法】
疫情防控期間,各地政府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規定,制定了一些規章,要求物業公司配合各街道、鄉鎮政府、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做好防控工作。因此,物業人員對進入小區人員進行信息采集是有法律根據的,并未侵犯公民隱私權。
今年實施的《民法典》亦與時俱進,在總結疫情防控經驗基礎上,賦予了物業工作人員應急處置管理的職責。其中,《民法典》第二百八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應當執行政府依法實施的應急處置措施和其他管理措施,積極配合開展相關工作。”第二百八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對于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執行政府依法實施的應急處置措施和其他管理措施,業主應當依法予以配合。”據此,對于物業工作人員開展的體溫測量、人員車輛信息登記等工作,居民有積極配合的義務。
對于物業公司在疫情防控工作登記的個人信息,有人擔心會被泄露,導致隱私權被侵犯。
對此,《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據此,物業公司工作人員對其在履行法定職責中所獲取的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不得泄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否則,構成侵犯隱私權,要承擔侵權責任。
《民法典》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案例】
為加強疫情防控,轄區各鄉鎮、村、小區均進行居民信息調查摸排工作,統計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住址、工作單位、家庭成員等重要個人信息,但是對于該信息的保護工作未全面開展。各小區、藥店、超市等場所對人員出入情況登記本隨意擺放,未妥善保管;各微信群中,存在多種通報截圖等信息,公民個人信息被隨意傳閱、拍照,存在諸多公民個人信息被泄露的潛在風險。
【說法】
《民法典》明確,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在此背景下,《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并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進行了專章規定,為信息時代下個人信息保護和利用確立了基本規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個人信息一旦遭到泄露,自身利益受侵犯,我們將如何維權呢?《民法典》從精神利益和經濟利益兩方面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此外,在疫情期間一是加強相關人員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教育,增強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二是疫情防控內部信息要添加顯著標識,嚴格控制傳閱范圍,杜絕拍照、截圖和電子版隨意傳播;三是明確責任落實到人、嚴格用途管制、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犯罪進行嚴厲打擊等措施,加強對個人信息保護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