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森林病蟲害發生特點
1.1常發性病蟲害面積持續增加
隨著林業生產的不斷發展,森林面積逐漸增多,尤其是人工林的面積正在不斷增多,由于人工林樹種單一,極易發生病蟲害,且受到全球氣溫升高、干旱等因素的影響,病蟲害發生的面積逐漸擴大,病蟲害發生頻率逐漸提升。如油松毛蟲和馬尾松毛蟲從20世紀70年代就一直是小隴山林區的主要害蟲,雖經多年治理,但仍然沒有有效防治此類病蟲害,每年受害面積高達20000 hm2。天牛種類也很多,尤其是對楊樹等危害較大,容易造成楊樹出現枯枝,嚴重的甚至引起樹木死亡。油松球果螟、油松球果小卷蛾等對松樹的生長發育危害極大,受害面積也在逐年增加。
1.2病蟲害的種類增多
隨著林業產業的飛速發展,人工林的面積增多,同時從外地引進的樹種種類和數量也在增多,這就導致了外地的生物引進到本地區,并且在本地滋生繁殖,對林業生產造成嚴重的危害,如光肩星天牛、松材線蟲等都是由外地引進的害蟲。此外,近年來也經常出現突發性病蟲害爆發的情況,如馬尾松林在遭馬尾松毛蟲侵襲后,可以造成70 %的林木感染發病,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1.3危險性病蟲發生頻率增加
有些害蟲的生命力非常頑強,且危害巨大。如松材線蟲病,也通常被稱作是“松樹癌癥”,對此蟲防治非常困難,通過熏蒸、燒毀等措施,可以降低病蟲危害,但一旦環境條件適宜,又會造成松材線蟲病的爆發流行,徹底根治非常困難。
2引起森林病蟲害的原因
2.1自然因素
在小隴山林區,林區面積達828 700 hm2,其中745 840 hm2為林業用地,82 860 hm2為非林業用地。隨著林業產業的發展,人工林的面積逐漸增大,且人工林的營林樹種單一,給病蟲的繁殖提供了大量的物質基礎,森林病蟲害面積逐年上升,到目前為止,小隴山林區發生病蟲害的面積高達2 212 hm2,發生蟲害的面積高達5 804 hm2,發生鼠害的面積3 888 hm2、發生兔害的面積2 628 hm2,給林業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失。另外,暖冬天氣頻發,使害蟲在冬季的死亡率降低,安全越冬的害蟲數量增加,常常引起大范圍的蟲害爆發,治理難度較大。
2.2社會因素
人們對病蟲害的危害認識不足,一些林場由于過分追求林業生產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對森林的病蟲害防治管理,沒有充分的認識到病蟲害檢測與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造成病蟲害的發生頻率上升,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2.3人為因素
在過去,人們不重視天然林的建設,對林木過度砍伐,破壞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及生態環境,天然林的數量和質量都隨之降低,給病蟲害的發生和流行創造了條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貿易量上升,美國白蛾、松材線蟲、松針褐斑病等病蟲害隨著木材的引進進入中國,并在中國發生大范圍傳播和流行;相關政府部門對防控病蟲害力度不夠,只重視救災工作而對防治工作比較輕視,導致病蟲害持續發生;過去,人們主要使用化學藥劑防控林業病蟲害,導致病蟲對化學藥劑產生了抗藥性,同時使用化學藥劑又會破壞天敵生存,使森林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2.4其他因素
森防體系建設不完善,基礎設施落后。各級森防站的辦公條件相對較差,交通、通訊、檢疫、測報、防治儀器設備缺乏,對病蟲害的檢測預警水平較低,造成預防工作盲目進行。另外,森防隊伍的素質有待提高,森防網絡化管理水平較低也制約著森防工作的有效開展。
對于森林植物檢疫的環節把關不嚴,在木材、種苗及林產品等的調運過程中沒有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執行,對危險性病蟲害沒有及時清除和銷毀,造成病蟲害的傳入,給林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同時,害蟲自身的生長發育特點(世代多、繁殖快)也給蟲害的流行和蔓延帶來了便利。
3防控對策
3.1加強宣傳力度,提高認識
林業生態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需積極利用各種媒體手段宣傳林業生態建設對國民建設的重要性以及作用,宣傳病蟲害對林業發展的危害,進一步提高全民對病蟲害的危害性的認識,讓人們充分認識到病蟲害防控的艱巨性和緊迫性。同時,還需要大力宣傳《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植物檢疫條例》等法律法規,樹立依法治林、依法管林的思想意識,宣傳“誰經營、誰防治”的責任制度,切實提高人們營林造林的責任心。
3.2完善森防檢疫設施,提高森防隊伍水平
要進一步增加資金的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森防檢疫機構的標準化建設,要為做好病蟲害檢疫監測購置必須的檢疫儀器和設施。同時要建設一支思想覺悟高、能力過硬的專業技術隊伍,加強人才引進,為隊伍及時補充新鮮的血液,帶動森防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還要定期舉辦各類的業務培訓,提高隊伍的專業技術水平,為森林病蟲害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科技支撐。
3.3做好監測預警,為科學防控提供依據
為預防森林病蟲害的發生,要對森林病蟲害種群數量變化的規律及時、準確、連續、系統地監測和預報,才可以為科學防控提供依據。因此,必須做好國家級中心測報點和省級中心測報點建設,完善測報網絡平臺建設,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動態,并且根據檢測的數據及時對其流行趨勢進行預報,運用傳統測報技術和現代化手段,提高預報準確率,為防控病蟲害提供科學依據。
3.4加強苗木、種子及林產品的檢疫工作
首先要做好植物的檢疫工作,當對苗木、種子及林產品進行調運時,要嚴把檢疫關,以防危險性有害生物通過流通環節進行傳播和流行。對引進的植物、植物產品等要先了解引進地點的有害生物信息,嚴格按照引種審批手續進行,做到先評估、再審批。引進后需先隔離,觀察并做好復檢工作。尤其在引進苗木時,要對原地和引進的苗木進行仔細的檢查,當發現有危害性病蟲時需就地消滅,并立即上報,查明病蟲的來源。引進的品種最好是抗病蟲害的優良品種。
3.5減少化學藥物的應用,推廣無公害防治
首先,即使應用化學藥物,也要選擇低毒的產品,同時利用高科技手段精準施藥,減少對周圍環境以及其他生物產生的危害,如利用視覺傳感設施和現代智能技術對藥物噴灑范圍精準控制,既消滅了害蟲,又節省了農藥,降低了防治成本,還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其次,要大力推廣無公害防治技術,如利用微生物農藥、仿生農藥、動物源農藥、植物性農藥、礦物性農藥等進行防治,可以減緩對環境的污染;還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有很多的優點,對環境沒有污染,不會使病蟲產生抗藥性,安全性高,能夠保持森林生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維持生態環境平衡,如利用赤眼蜂、寄生蠅防治松毛蟲等,但生物防治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較大,一些有益生物的人工培養比較困難,因此還需進一步研究,確保防治效果。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觀音林場王全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