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宜城
這是一幅畫卷,溝出了水墨村莊;這是一首詩篇,吟醉了鄉村夢幻;這是一曲飛歌,唱響了里羅城村最美樂章。
一條條蜿蜒崎嶇的村組水泥大道,一處處整潔靚麗的農家新居,一個個綠樹環繞的新村春意盎然丹桂飄香,歡聲笑語不斷……身處商城縣伏山鄉里羅城村,你隨處都能感受到“美麗鄉村、幸福里羅城”建設后給這里帶來的可喜變化。這種喜人變化的背后,正是推進“美麗鄉村、幸福伏山”建設的實際行動的最好印證。
采訪中,鄉黨委書記顧仕坤無比自豪地說:“美麗鄉村、幸福伏山”建設是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以環境治理改善美化村容村貌和緊抓示范村建設為切入點,精心將我鄉建設成‘經濟發展、環境優美、生活低碳、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社會和諧的美麗新家園、人人向往的旅居地,努力早日實現全鄉群眾人均收入增加、生活質量提高、幸福指數攀升的小康社會”。
早謀規劃,繪就發展思路
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首先要描繪好藍圖。為此,里羅城村制訂了《伏山鄉里羅城村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結合本村豐富的綠色資源、厚重的文化底蘊、分布廣泛的紅色遺跡等優勢,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科學布點,不搞大拆大建,不求千篇一律,不搞一個模式,不用城市標準和方式建設農村,做到巧用地形、聚散相宜、錯落有致。抓點連片,全力規劃和打造風情小村、紅色村和小康村,帶動全村美麗鄉村建設水平整體提升。藍圖繪成后,成立了里羅城村美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并付諸行動。
整治環境,改善村容、村貌
“人在村中游,山在兩旁走。”走進里羅城村,新拓寬的村道、新治理的河道、新栽植的兩旁樹木,無不讓人眼前一亮;在完成規劃的基礎上,集中村財力,著力打造豫南風情小村;投入300多萬元全面啟動了村衛生改造、村道綠化、拆除廢舊房屋、墻體噴刷美化四大工程,營造農耕文化后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以打造精品示范中心村為目標,投入400多萬元,全面實施村莊美化、綠化、亮化、潔化、凈化等七大工程;以打造休閑度假養生村,著力進行舊村改造,努力做到“水清、岸綠、景美”……
在美化亮化環境的同時,注重連片環境整治,還積極打造綠色走廊、紅色長廊,著力提升美麗鄉村景觀帶整體效應。
目前,全村共拆除破、舊房屋140余間,實施庭院改造63戶,新建公廁30座,硬化村道13公里,整治河道溝渠1800米,整治塘、水庫9口,義務植樹5300株,新增垃圾桶260個,新建垃圾屋6個、垃圾池17個。
沿著里羅城村的村道一路走去,兩旁郁郁蔥蔥的景觀廊道、干凈整潔的路面、錯落有致的村莊,詮釋著今天里羅城的新面貌。
“這里從前都是土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家家戶戶隨意倒垃圾,環境可差了。”村里老人余科典說。村退休老支書姚家恩也對記者有同樣感受:“以前村里雞鴨亂跑,垃圾亂丟,臟得不像樣,現在走到哪里都干干凈凈的,看著舒服。”
做好產業,筑建致富平臺
里羅城村作為金剛臺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區南大門和商城縣“黃金池觀”景區的旅游輻射節點,依托生態區位、茶文化和紅色資源等優勢,使其生態休閑旅游業發展迅速。在“經營鄉村”理念的指引和要求下,里羅城村注重打好自然生態牌、休閑體驗牌、風景觀光牌、特色產業牌,建成一批集“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購農家貨”為一體的休閑體驗農家樂,打造鄉村旅游精品。隨著每到節假日到里羅城來休閑度假觀光的人氣高升,一批以賞里羅城田園風光、品原始農家美味為品牌的特色農家樂,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目前里羅城村已在經營農家樂20家,還有裝修20家。里羅城村的一切發展要素被激活,美麗鄉村建設快馬加鞭,農民增收步伐加快。
“以前都是我到外地旅游,現在常常有游客到我們村里來玩。”去年剛剛回村辦起農家樂的村民陳先福深有感觸地娓娓道來,“村莊環境優美了,生態又好,空氣又新鮮,自然能吸引更多的游人前來游玩,現在每天都能接待好幾波游客。”
深挖資源, 提升文化品位
建設美麗鄉村不能僅僅停留在做美做靚上,還應大力豐富發掘本村的文化內涵,深入挖掘整理當地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用以教育村民;搬出解放戰爭期間游擊隊紅旗“三年不倒”的故事;將“貓兒石”“插旗尖”“大小月亮口”“黑石槽”“大二坳”等金剛臺國家地質公園最美、最秀的地方;元末明初農民軍起義首領余思銘屯兵廣為流傳著動人的故事;老一輩革命家陳明義將軍的誕生地,村內將軍故居、紅軍墻標、紅軍醫院、紅軍墓、紅軍洞等紅色遺跡整理成冊……
與此同時,里羅城村精神文明建設也蓬勃開展,開展“文明組、文明家庭”評選、“十星級文明戶”評選、“五好家庭”評選、“村級道德模范”評選等活動,讓廣大群眾互幫互助,比學趕超;制作文化長廊,宣傳先進人物和普及科普知識,搜集典型事例提升廣大群眾文明程度……如今,不管誰家有困難,大家都會一起來幫忙。
正在打掃衛生72歲的何作忠老人指著墻上的“十星級文明戶”標牌笑呵呵地告訴我們:如今村上里里外外干干凈凈,有垃圾都不隨便倒了。
鄉村美景入畫來,幸福生活踏歌至。美麗鄉村建設在路上,里羅城村正成為一片人氣興旺的熱土,村民們正在用心血和汗水抒寫最壯麗的新詩篇。
(轉自《河南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