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群行為是魚類經過長期自然選擇而被保留下來的一種適應性,對魚類的生存起著十分有利的作用。
魚群也許十分顯眼,但實際上在浩瀚的海洋中,一個魚群并不比一尾單獨的魚更容易被捕食魚發現。由于海水中懸浮微粒對光線的吸收和散射,物體在水中的可見距離是非常有限的。假如魚群的個體數為1000 尾,對其中的一尾魚來說,被發現的概率僅為這1000 尾魚分散時的千分之一。由此可見,魚群組成的個體越多,個體魚被發現的概率也就越小。
集群行為在魚類的生活中還具有其他各種各樣的作用。首先,與單獨的個體魚相比,魚群對不利環境變化有較強的抵抗能力。這種集團抵抗機制是由魚體表所分泌的黏液決定的,集群行為不但能增強魚對毒物的抵抗力,而且還能降低魚的耗氧量。從水動力學的觀點來看,魚在水中集群游泳可以節省個體魚的能量消耗,游泳中的魚所產生的渦流能量可以被緊跟其后的其他魚所利用。因而,魚群中的個體魚就可減少一定的游泳努力而不斷前進。
時常聽到關于“益生菌發酵”的描述,市場上也能見到益生菌類飲品,那么,到底什么是益生菌?
益生菌是一類對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于人體腸道、生殖系統內,能產生確切健康功效從而改善宿主微生態平衡、發揮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總稱。
健康人的腸道里包含有益菌(益生菌)、有害菌和條件致病菌3 種細菌,這些細菌按一定比例存在,通過多種途徑抑制致病菌的過度繁殖,調整人體防御機制以對抗入侵的病原體。益生菌對維持菌群平衡、防止因菌群失調引起的腹瀉有積極作用,適量補充益生菌能一定程度預防腸道疾病發生,增強腸道抵抗力。
但人體長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產品,會促使腸道功能逐步喪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久之,人體腸道便會產生依賴性,醫學上稱之為“益生菌依賴癥”。而一旦患上“益生菌依賴癥”,人將終生依靠和使用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產品來維持生命的健康狀態。此外,益生菌需要根據活性菌株數量及不同年齡腸道設計來選擇,因為不同年齡層所需要的益生菌數量是不同的。
益生菌只有“活的”才益生,且生存條件要求較高,也并非多多益善,如果飲食結構合理,人們就能從正常飲食中攝取所需營養,千萬不能盲目濫用,以免后患無窮。
1915 年人們發現,豐克所命名的“維生素”實質上包含了脂溶性和水溶性兩種物質。這兩種物質分別被命名為維生素A 和維生素B。當時人們決定,以后如果發現了新的維生素,就按照字母表A 到Z 這么排下去。
20 世紀20 年代,人們發現維生素B 不是一種物質,而是一群物質??茖W家很快找出了其中兩種,并把它們叫作“維生素F”和“維生素G”。不過,由于這兩種物質都是從維生素B 里分離出來的,所以也叫它們“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不久后,“維生素F”又被撿起來,作為人體必需脂肪酸的名字。隨著研究的擴展,人們又意識到必需脂肪酸實際上是脂肪的組成成分,而脂肪不算是維生素,因此必需脂肪酸被剔除出了維生素的行列。

維生素F、G、H、I、J 以及后面的維生素大部分因為重名、實質上為混合物、不符合維生素定義而被開除了“維生素籍”;少部分擁有了更潮的名字,比如泛酸、葉酸、生物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