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桔
2021年收官倒計時,受股市震蕩影響,今年權益基金新發市場雖然熱度有所降溫,但包括廣發、博時、華夏等多家頭部基金公司發行權益類基金還是超過25只。冰火兩重天,除去一些成立時間晚且權益積累不足的小公司掛零外,成立一定年頭的公司中,金元順安、北信瑞豐也只發了一只權益基金,而今年業績相對尚可的金信基金則很可能全年掛零。
距2022年僅一周時間,目前沒有新品上檔的公募基金公司,年內基本不會再有新基金問世。從僅成立一只基金的公司深入分析,上述基金公司所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浮出水面。如金元順安基金,公司今年僅發行成立了一只金元順安醫療健康,而整個2021年醫藥板塊整體走勢不佳;對比來看,北信瑞豐基金迄今惟一發行成立的優勢行業,可算是一只全市場的普通股票型基金(本文僅統計成立超過5年的內地公募基金公司)。
此外,根據《紅周刊》記者的查閱,在成立超過5年的公募基金公司中,金信基金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就沒有發行成立過任何一只產品,而且在現存的公司公募產品中,9月30日時僅金信穩健策略和金信智能中國2025,彼時最新的基金份額突破1億份,同時權益規模第二的智能中國2025,9月30日時的資產凈值與榜首的穩健策略差距達到17.21億元。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分析師李柯柯表示:“在新發基金規模縮水的同時,多只基金發行困難以至失敗,新基金募集失敗逐漸常態化。基金發行市場的下行一方面源于市場行情不佳,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另一方面,市場內基金數量眾多,同質化競爭較大,一些缺乏亮點的產品可能會發行失敗。”
在2021年股市大幅波動,前兩年新發權益爆款熱迅速降溫,Wind顯示,從2021年初到12月21日,按照基金成立日的合并截止份額來統計,全市場新發基金中合并發行份額超百億份的僅有22只(將AC兩類份額分開來統計),這其中絕大部分的權益爆款都集中在行情相對平穩的一季度。而下半年涌現的百億爆款權益新基,僅有前年狀元劉格菘掛帥的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一只。新發基金規模居首的廣發基金有6只;排名第二的易方達有3只;另外,博時基金、鵬華基金、招商基金今年各有2只基金發行規模突破百億。
或許正是驟然冷卻的新發熱情,部分實力有限的公募基金公司愈發謹慎。首當其沖的是金元順安,記者注意到該公司近兩年在新基市場動作不多,去年僅成立了一只中長期純債基金泓豐87個月定開債,而今年也是僅成立了一只主題類的權益公募產品。但是,就是這只名為金元順安醫藥健康的產品,卻遭來了坊間的質疑之聲。
資料顯示,該基金成立于今年的7月29日,成立時產品的兩類份額合計規模約為2.63億元,但是三季度末就回撤至1.05億元,產品快速縮水了大約60%。究其原因,記者發現該基金成立以來凈值僅短暫停留在面值之上后就快速回落,目前兩類份額的各自浮虧均接近10%一線,而業績不佳的原因只能從惟一的基金三季報中一探究竟了。
矛盾的是,基金經理當季較快速建倉,季度末的股票倉位約為78.16%,不過單只標的股卻占比較為平均,第一大重倉愛爾眼科占比也僅為4.80%。但是從近三個月重倉股的表現看,包括美迪西、通策醫療、藥明康德、愛博醫療的跌幅都超過了20%。
僅有的實現正收益的兩只股票是同仁堂和九洲藥業。可以看到,基金經理對邁瑞醫療、長春高新這類創新藥龍頭和智飛生物等生物疫苗類股票并未格外重倉,但是相對重配的CXO賽道和醫療保健賽道近期回調幅度較大。
此外,記者注意到第十大重倉股海泰新光相對獨特,其主營業務是做內窺鏡產品,但近期亦回調幅度不小。
而更大的問題在于,該基金的基金經理在醫藥領域的造詣多深存在疑問。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基金經理賈麗杰是清華大學理學碩士出身,不同于醫藥公募掌門多出自醫藥專業,在管的基金也包括了價值增長和成長動力兩只全市場風格產品,甚至還與周博洋合作管理了一只二級債基,而她的定位不清晰,或許也是導致醫藥新基發行時遭遇冷場的一大重要原因。
除去這位女將外,實際公司的權益類基金經理還包括了閔杭、張博、孔祥鵬、繆瑋彬等四位。但是,無論從在管基金規模和最佳任職回報來看,四位男基金經理中似乎也無太過突出者。其中投資總監閔杭相對資歷最深,但是其在管的三只基金合計規模在三季度末僅僅為32.4億元,且兩只權益類產品年內表現也不盡如人意,稍好一些的消費主題最新年內業績為0.52%。
讓人費解的是他管理的金元順安寶石動力,該基金在三季度經歷了一次顛覆性的重倉變遷:此前重倉中的滬深300類藍籌標的多數被更換,只留下了貴州茅臺和五糧液兩家白酒龍頭股,但是新調入的藥明康德、恩捷股份等近三個月表現不佳,稍好一點的韋爾股份和三環生物,近三個月的漲幅也不過是兩成多一點,斗轉星移式的調倉也未能改變幾近墊底的命運。由此似乎可見,公司整體權益基金經理中,缺乏一位足夠分量的明星級人物撐場,新品派誰掛帥或許效果都是殊途同歸。
對此,愛方財富基金分析師陳亮亮指出:“金元安順權益基金今年以來業績其實不錯,主動管理權益基金加權平均上漲11.64%,在全部可比142家基金公司中排34位,但確實公司權益基金份額只增長了16%,甚至沒有跟上行業平均增長幅度。事實上,近3年公司權益基金業績排名是穩步向好的,但規模始終上不去,只能歸結于公司營銷不到位。”
相比金元順安,北信瑞豐今年到目前也僅發行了一只基金產品,這就是9月27日成立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北信瑞豐優勢行業,目前成立將近一個季度,基金的最新凈值約為1.0014元。值得注意的是,該基金成立時也是踩線成立,公司顯示首募份額僅約2.11億份。
為何這只新品險些半路夭折了呢?或許需要從首任基金經理上尋找答案。天天基金網的數據表明,該基金的基金經理程敏累計任職時間大約3年半,最大的問題出在在管基金規模上,如果剔除這只新基金,他管理的兩只老產品在三季度末的合計規模約為0.87億元。
從他管理的其他基金來看,記者發現最大的問題似乎是頻繁換手和對單一重倉股持股比例極為有限。以他在管的北信瑞豐研究精選為例,他從去年6月1日開始接任管理,2020年該基金全年的業績大約40%,同類排名后二分之一。對比來看,雖然今年該基金業績相對不錯,但是基金經理投資中的問題依然值得重視。
記者查閱了基金四份季報的重倉股,在總共40只的重倉股中,僅僅旗濱集團、上海貝嶺、天賜材料、中材科技四只股票曾重復出現過一次,也就是說總共出現過36只股票的名字,因此組合的換手率之高可見一斑。此外,基金的謎之操作還表現在對重倉股的配比逐漸降低,去年四季報時,第一大重倉股占比還約為5.97%,一季報時的頭號重倉股占比則降為3.20%,二季報時的頭號重倉股則降為1.55%,三季報時的頭號重倉股更是降低至1.37%。
具體聚焦三季報,記者發現第一大重倉股上海貝嶺的占比1.37%,僅比第十重倉股華光環能的1.13%多出大約0.25%個百分點。但是,三季報顯示該基金股票倉位卻達到91.12%,這或許意味著基金經理配置了數量超多的股票。而這種思路實際上基本也只適用于規模袖珍或迷你的產品,隨著業績趨暖帶來的規模提升,大概率主動權益類公募產品要減少重倉股的家數。
而除去程敏外,北信瑞豐的權益基金經理團隊也“乏善可陳”。Wind資訊數據顯示,公司目前在任的基金經理僅有9人,其中負責權益投資的大約包括了程敏、張文博、龐文杰、鄒杰、陸文凱等5人,除去程敏外,剩余基金經理中任職滿3年的僅有陸文凱一人,雖然其在管基金今年表現不錯,但是兩只產品合計的規模也不到8億元,市場影響力尚需積累。
和金元順安區別的是,或許僅有一只新基金出爐,不僅和公司權益舵手星光不足有關,而且也和北信瑞豐高管今年頻繁變動或密不可分。根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年內公司高管的離職事件大約出現了四次,1月份時是公司原副總經理李鑫離任,8月份時原來公司的督察長離任,9月另一位公司的時任副總兼明星基金經理王忠波離任,10月底則是公司的原總經理離任。而就在12月23日,公司又公告任命了新的副總,變化一直持續到了年底。
如是看來,年內似乎處在持續動蕩中的北信瑞豐,無暇抽出太多精力關注新發產品市場也在情理之中。對此,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上海某券商基金分析師廖仲明表示:“小型基金公司受限于自身投研實力、過往業績及渠道實力和品牌號召力,尤其在新發市場中處于劣勢,難以吸引優秀基金經理。而業績越難提升同樣影響規模,所以一般小基金公司過往新發產品的動力并不足,比如北信瑞豐2021年、2020年和2019年的權益類基金發行數量分別為1只、1只和2只。”
在上述兩家之外,記者還發現有另一家成立超過5年、權益領域具備一定知名度的公募金信,今年全公司新發產品居然掛零。數據表明,去年該公司發行成立的新品包括了金信民達純債、金信民長、金信核心競爭力等三只,此外2019年也成立了兩只權益新基。
若新基金年內沒有問世,那么通常基金公司則會把提升規模的希望放在老基金上。記者注意到,雖然三季度末公司的規模42.29億元較上一季度明顯增加,但是公司的總資產排名依然停留在二季度末的133位。分基金來看,記者發現整體“一只獨大”,老將孔學兵管理的金信穩健策略最新資產凈值達到18.70億元,但是排位第二的權益類基金金信智能中國2025,最新的資產凈值僅有大約1.49億元。
與此同時,按照0.5億元資產凈值清盤標準來一刀切的話,三季度末公司包括金信核心競爭力、金信多策略精選、金信深圳成長等三只基金未達及格線,同時即便將AC兩類份額合并計算的話,記者統計彼時也有包括金信價值精選、金信消費升級、金信量化精選、金信轉型創新成長等四只基金,9月30日時候的資產凈值未達1億元。綜合分析,權益類存續產品的規模貢獻基本還是來自于金信穩健策略。
若再探尋公司今年一基未發的深層次原因,或許還是和權益基金經理團隊人數有限和“星味”不足有關。Wind表明,金信目前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包括孫磊、黃飆、劉榕俊、楊超、孔學兵和周謐等6人,但是孫磊、黃飆、楊超都是剛剛出道不久的新人,劉榕俊雖然擔任基金經理已滿4年且一只在管產品今年業績優異,但是問題在于他管理的兩只基金在3季度末的規模合計僅僅約為1.69億元,頗有些叫好不叫座的味道。
實際上,金信基金核心的基金經理就是孔學兵和周謐兩位,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前者是金信基金投資部董事總經理,而后者則是一拖五的基金經理。但兩人的短板也相對明顯,前者先后輾轉過三家基金公司,但目前在金信管理的三只產品,三季度末時的合計規模僅僅為20.26億元,特別是任職期間最佳基金回報僅僅為71.24%,未有一只產品實現過翻番的“業績”。對比看,周謐雖在管產品中的兩只基金,已實現任職回報翻番。不過,他在管5只基金在三季度末的合計規模約為6.15億元,不僅說明部分產品的好成績是建立在規模迷你的基礎上或“船小好掉頭”,而且也說明他被市場投資者的認可度有限。基于這樣的顯見短板,或許公司才會選擇缺席新發市場,而是韜光養晦積累實力。
展望2022年新發市場,李柯柯表示:“基金公司應該繼續充實自己的產品線,積極跟進最新的行業動態,發行與國家發展相契合的創新基金產品,才能避開已有的擁擠賽道。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仍然是投資者普遍關注的。此外,規模處于中小水平但業績保持持續穩定增長的產品也開始逐漸受到專業投資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