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列那狐的故事》是一部杰出的中世紀法國民間長篇敘事詩,長達25000行,以眾多以列那狐為主人公的法語詩篇組成,由出生于12-13世紀的法國的讓娜·勒魯瓦·阿萊改編。
該書講述的是代表新興市民階級的列那狐在面對獅王的強權、公狼的霸道、雄雞的弱小無助時,總能以自己的聰明機警左右逢源。它一方面欺壓平民百姓,一方面同強權豪門勾心斗角,最終戰勝強大的對手。
作品展示的是中世紀法國各種社會力量矛盾和斗爭的錯綜復雜的局面,以出色的喜劇手法及市民文學機智幽默的風格聞名于世,對后來的文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后世影響
列那狐的故事在歐洲廣為流傳。在法、德等國,列那狐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甚至在現代法語中,“列那”一詞已成為狐貍的專有名詞。1794年,德國詩人歌德根據這個故事寫成了敘事詩《列那狐》。近代,很多歐美作家把《列那狐的故事》改寫成散文,流行于全世界。像法國詩人拉·封丹的許多作品就是在《列那狐的故事》的啟發下創作出來的。
閱讀札記
顧名思義,這是一個發生在動物世界中的故事。在這個世界里,弱者常成為強者口中食,愚者常被智者奴役,而惹是生非、鬧得雞犬不寧的亂臣賊子,卻是一只狡黠的狐貍。由于《列那狐的故事》最初流傳于十二三世紀的法國民間,其中不乏新興市民階層的諧趣嘲謔與民間智慧。所以這個動物世界也是當時中世紀法國社會的真實寫照。
先睹為快
列那狐縱身一跳,跳到路邊的籬笆旁。他不但鼻子很靈,耳朵很尖,而且目光也特別敏銳:他發現大老遠的地方駛過來一輛大車。毫無疑問,這股饞人的味道就是從這輛車子里散發出來的,因為當車子逐漸走近時,他清清楚楚地看到車上裝的都是魚。確實,這是去附近城里魚市場賣魚的商販,他們的筐子里裝滿了鮮魚。
列那狐一秒鐘都沒有遲疑。當他饞得流下口水,急不可待地想吃這些鮮美的魚兒時,他的腦子里忽然閃出了一條妙計。
他輕輕一跳,越過了籬笆,繞到離大車還很遠的大路的一端,躺倒在路中間,裝出剛剛暴死的樣子:軟綿綿的身子,閉著眼睛,伸著舌頭,跟斷了氣的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