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慧敏
歷史時刻
2020年11月24日,搭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征五號火箭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探月工程”第三步拉開序幕。嫦娥五號任務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務,也是中國航天迄今為止最復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次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采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首次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經歷了23天驚心動魄的太空之旅,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懷揣來自月球的巖石和土壤返回地球。探月工程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表示,嫦娥五號任務實現了我國首次月面采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突破,其成功實施標志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中國航天向前邁出一大步。
開拓創新
嫦娥五號解決了取樣、上升、對接和高速再入等四個主要技術難題;同時,嫦娥五號的系統設計又面臨著五大挑戰。
一是“分離面多”。相較于神舟飛船和嫦娥三號均只有兩個部分需要分離,即2個分離面,嫦娥五號有5個分離面。這些分離面都必須“一次性成功”。
二是“模式復雜”。探測器需要經歷多個飛行階段,還需要完成月面采樣、月面起飛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地球大氣高速再入返回著陸等關鍵環節,并且設計約束多。其中,上升器與軌道器需要在距離地球38萬千米的月球軌道上完成對接,在這里無法借助衛星導航的幫助,需要依靠探測器自身實現交會對接。
三是“細節嚴酷”。為獲取月壤樣品,嫦娥五號無人采樣器通過采樣鉆頭深入月球內部和采樣機械臂月球表面采樣兩種方法,再把樣品轉移到上升器,由上升器與軌道器對接,最終把樣品轉移到返回器,整個環節必須分毫不差。
四是“溫度控制”。月球表面白天溫度約零上180攝氏度,夜間約零下150攝氏度,晝夜溫差約330攝氏度。另外上升器發動機點火瞬間可達上千攝氏度,如何避免燒毀上升器和著陸器,是研制團隊面臨的又一挑戰。
五是“瘦身壓力”。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對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重量有嚴格的限制,一方面要盡可能對分系統進行“瘦身”;另一方面,因為備份產品較少,必須確保質量可靠。
縱深剖析
1.心懷夢想,不斷追逐。
從嫦娥三號、玉兔號到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再到嫦娥五號,探月逐夢的背后,是一群牧星耕宇的追夢人。他們從翩翩少年到白發院士,數十年如一日,矢志奮斗、永不言棄。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們應有理想、有追求,保持奮進的狀態,不斷付出努力。
2.攻堅克難,勇于挑戰。
發射升空,抵達月球,采集月球物質,由月面點火起飛,再從月球軌道返回地球……嫦娥五號的每一步都牽動人心,都是航天人進行多次模擬、克服無數難點的結果。當我們碰到難題時,只有不畏懼不退縮,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勇于挑戰,才能戰勝困難。
3.提升實力,敢于創新。
嫦娥五號傾盡了技術團隊的創新心血:研發人員不斷突破現有的技術,改革新技術,研發出激光雷達、微波雷達等智能導航設備。我們在學習生活中,要敢于開拓新思路,大膽設想,不斷充實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任務驅動
憑借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奮斗,我們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嫦娥奔月”,開啟了探月圓夢的旅程。在向著星辰大海進發的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勇于探索、協同攻堅的科研工作者,他們用青春和熱血,為中國航天的每一次突破、每一步跨越注入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敘述這一偉大事件時,我們要在大致了解事件本身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關注核心內容,培養挖掘事件內在精神的能力,以此激勵自己以事件背后的人物為榜樣,向他們致敬,向他們學習。當然,對這一偉大事件的了解也有助于我們為寫作積累熱點時事的相關素材,體現我們對國家、對社會的關注,這也是新時代少年必備的優秀素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