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存良



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 1 C 12N 14 O 16 Na 23 P 31 Cu 64 Zn 65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7小題,每小題6分,共42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化學是人類進步的關鍵,在人類的發展史上起到關鍵的推動作用。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明了元素周期表,使得人們有目的地發現新元素
B.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銅合金的國家之一,銅合金有白銅、青銅、黃銅等
C.德國化學家哈伯發明了人工合成氨的方法,使得人們在實驗室能制得氮肥
D.德國化學家凱庫勒首先發現了苯,并提出了苯的單雙鍵交替出現的六元環狀結構
2.設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標準狀況下,11.2 L HF中含有分子的數目為0. 5NA
B.常溫常壓下50 g 46%的乙醇溶液中,所含氧原子數目為0. 5NA
C.1.4 g由乙烯和環丙烷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碳氫鍵的數目介于0.2 NA~0. 3NA之間
D.100 mL 12 mol . L-1濃硝酸與過量Cu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目介于0.6 NA~0. 9NA之間
3.用下列裝置進行的相應實驗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A.圖1甲裝置用于實驗室制備硝基苯,其中裝置X中的活性炭可吸收揮發出的硝基苯和苯
B.圖1乙裝置將乙醇溶液放人蒸餾燒瓶中,加熱收集78.5℃(乙醇的沸點)的餾分,得到無水乙醇
C.圖1丙裝置將乙二醇(HOCH)CH2 0H)轉化為乙二酸(H2C2 O4)
4.蘿卜硫素具有抗癌功效,結構簡式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分子式為C6 H10 ONS2
B.可發生加成、氧化、取代反應
C.在空氣中完全燃燒生成NO2和SO3
5.乙烯在酸催化下水合制乙醇的反應機理及能量與反應進程的關系如圖2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總反應不需要加熱就能發生
B.第②步反應決定總反應速率
C.只有第①步屬于加成反應
D.第①步反應的中間體比第②步反應的中間體穩定
6.溫室下,向10 mL 0.1mol.L-1AgNO3
7.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數依次增大,甲、乙、丙、丁是由這些元素組成中學化學常見的18電子分子,丙溶于水分兩步電離出兩種陰離子,m是元素Y的單質,通常為無色氣體。上述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有如下轉化關系。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反應①②③④均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B.甲、乙分子中含有的化學鍵類型相同
C.原子半徑WD.r是元素Z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
二、非選擇題:共58分。第8~10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第11~12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作答。
(一)必考題:共43分。
8.(14分)海洋是一個巨大的化學資源寶庫。海水綜合利用的部分流程如下:
已知:Br2的沸點為59℃,微溶于水,有毒性和強腐蝕性。
(1)電解飽和NaC1溶液的離子方程式為?。粗鹽中常含Ca2+、Mg2+、SO24等雜質離子,可依次加入NaOH、____、___、鹽酸試劑來進行提純。
(2)下列海水淡化方法中,歷史最悠久、技術和工藝較成熟的是_____ (填字母代號)。
A.蒸餾法
B.萃取法
C.離子交換法
D.電滲析法
(3)工業上用電解法制Mg時,通常在MgCl2中加入CaCl2,其原因是:①增加電解質的密度,便于分離出熔融的鎂;② ____ 。
(4)利用圖4所示裝置從母液中提取溴,在B瓶中得到較濃的溴水。實驗方案為:關閉b、d,打開a、c,由a向A中緩慢通人Cl2至反應完全,_____ ;關閉b、e,打開a,再由a向B中緩慢通入足量Cl2。(實驗中須使用的試劑有SO2、Cl2、熱空氣)
9.(14分)隨著大氣污染的日趨嚴重,研究NO2、SO2、CO、NO等大氣污染氣體的處理成為熱門課題。
(1)利用含氮的某種化合物,能否設計一個除去汽車尾氣中的氮的氧化物(NOx)的理論方案:____ (填“能”或“不能”)。若能,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
(2)降低汽車尾氣的方法之一是在排氣管上安裝催化轉化器,發生如下反應:
2NO(g)+2CO(g)=N2 (g)+2CO2 (g)△H<0
該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表達式為K=_____。
若在一定溫度下,將2 mol NO、1 mol CO充人1 L固定容積的容器中,反應過程中各物質的濃度變化,如圖5所示。若保持溫度不變,20 min時再向容器中充人CO、N2各0.6 mol,平衡將_____ 移動(填“向左”“向右”或“不”)。20 min時,若改變反應條件,導致N2濃度發生如圖5所示的變化,則改變的條件可能是 ____(填序號)。
①加入催化劑
②降低溫度
③縮小容器體積
④增加CO的量
(3)CO可用于合成甲醇,反應方程式為CO(g)+2H2 (g)=CH30H(g)。CO在不同溫度下的平衡轉化率與壓強的關系如圖6所示。該反應△H____0(填“>”或“<”)。實際生產條件控制在250℃、1.3×104kPa左右,選擇此壓強的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