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帥
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
宜興手工紫砂陶制作技藝是分布于江蘇省宜興市的一種地方民間傳統制陶技藝。工藝產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600年以上的歷史。紫砂陶制作技藝以特產于宜興的一種具有特殊團粒結構和雙重氣孔結構的紫砂泥料為原料,采用百種以上的自制工具,經過打泥片、拍打身筒、鑲接身筒或鑲接與雕塑結合等步驟最終完成陶制品。
宜興手工紫砂陶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極高的藝術成就,享譽世界藝林。并以其獨特的原料材質,精湛的手工技藝,古樸的自然色澤和百態千姿的造型藝術,在工藝美術苑林中獨樹一幟,異彩紛呈、經久不衰。
歷史發展
1976年,宜興羊角山古窯遺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殘器。經南京博物院鑒定,這座紫砂古窯址的年代為北宋。1966年南京出土的吳經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梁壺一件,其紫砂造型,制作技法與羊角山宋窯殘器的拼復件對比,完全一脈相承。宋代詩人歐陽修、梅堯臣等的詩作中,也都有關于紫砂茶具的詩句。
明嘉靖至萬歷年間,先有董翰,趙梁,元暢,時鵬“四大家”,繼有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其中以時大彬最負盛名,其制壺技法一改早期的制法,完全改用槌片、圍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鑲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藝上的一個飛躍。
明末至清雍乾年(十七世紀晚期至十八世紀初期),紫砂工藝向裝飾紋樣,花樣圖案造型發展。明末項圣思所作“桃杯”(藏于南京博物院),制作技巧精細,形象完善,結構纖密。這一階段最突出的代表為康熙晚期的陳鳴遠,作品以技巧和創意見稱。
工藝流程
一制坯,模制和手捏都是先做成器身、次則挖足,開面,然后附加柄、嘴、蓋、的等附件,最后才做修坯工作。二成型,在于壺坯表面的“精加工”工藝。所謂精加工就是用明針、竹范等專用工具,對壺坯表面進行精細的刮平的精確的修整,使壺體器形結構更加嚴謹,輪廓線條更加明顯。三裝飾,經過鉆嘴眼,校正口、嘴、把,修整壺嘴、刮光壺肩、壺嘴、壺把,光整壺體內部,鈐上印章等步驟對紫砂壺進行裝飾。四燒成,紫砂器的燒成溫度為1050-1250℃,介于普通陶器和瓷器之間。具體的窯溫由坯料泥性和所需陶色決定。其工藝流程為坯體晾干,裝入匣體,入窯,焙燒。
宜興紫砂陶品類眾多,有壺、杯、碟、瓶、盆、文具雅玩、人物雕塑等等。其中的茶具為代表之作。宜興紫砂壺,不僅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有無可比擬的獨特優點:因表里不施釉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能,所烹之茗,醇芳雋永,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越宿不易餿;泡茶沏以開水時,冬不易冷,夏不炙手;賞用日久,越安放細潤,光潔古雅,有“世間茶具稱為首”的贊譽。藝術性與實用性的兼具,文化內涵與藝術表達形式的提高,使宜興紫砂越出國境,飲譽世界。早在1962年和1930年宜興紫砂就分別在美國費城和比利時世界博覽會獲得金、銀質獎,如今宜興紫砂世界更是人才濟濟,名家迭出,成績卓著。
宜興紫砂壺的造型千變萬化,其造型采用純手工的拍打鑲接技法制作的,這種成型工藝與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這是宜興歷代藝人根據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結構和各式產品造型要求所創造的。伴隨著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詩文、金石、書畫、篆刻藝術與紫砂制作技藝的完美結合,深符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標準,尤與文人階層的審美情趣相吻合。因此,紫砂技藝一直富有實用和藝術鑒賞的雙重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