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幼兒語言教學活動的策略:開展多媒體教學,創設語言教學情境以優化教學方法;組織看圖講述活動,欣賞文學作品以優化教學過程;設置游戲環節,培養合作能力以拓寬幼兒的思維;結合區域游戲活動,提升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 幼兒 語言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5-0147-02
幼兒時期是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幼兒語言教學活動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通過語言教學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可以為幼兒今后學習其他學科奠定基礎。為了進一步提高幼兒對語言學習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開展語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模式,為幼兒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提高其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語言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一、優化教學方法
(一)開展多媒體教學
幼兒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教師在對幼兒進行語言教學時,需要根據幼兒的特點以及自身的興趣愛好,制訂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案,并與信息技術相互結合優化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幼兒對語言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組織“沒有牙齒的大老虎”的教學活動時,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老虎的叫聲,并讓幼兒根據叫聲說說自己對老虎的印象。其次,可以利用多媒體將沒了牙齒的老虎圖片展示出來,并根據圖片內容告訴幼兒老虎平常的威風模樣不見了,再運用表情和手勢向幼兒表演癟嘴的模樣,讓幼兒知道“癟嘴”這個詞可以用來表示老虎失去了平日風光的模樣。最后,教師還可以模仿狐貍的樣子,說出要把大老虎的牙齒拔光,并向幼兒提出問題“狐貍是怎么把大老虎的牙齒拔光的”,由此引發幼兒進行思考,激發探究的興趣。又如,教師在教學《小燕子》這首兒歌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將各種形態的小燕子展現出來,讓幼兒對小燕子的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說出自己對小燕子的印象;再利用多媒體播放《小燕子》這首歌,讓幼兒跟著歌唱。這樣教學,既激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又提高語言教學模式的有效性。
(二)創設語言教學情境
環境是師幼有效互動的場所,幼兒園通過創建良好的氛圍及環境,不僅有助于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提高了語言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在傳統幼兒園教學中,大部分教師的日常教學是以照看幼兒為主,為了增加新生數量,吸引家長安心地將幼兒送到幼兒園,只要幼兒參與活動時不哭鬧,他們就讓幼兒隨意地玩耍。這樣的教學環境,雖然整個活動氛圍比較輕松愉快,但大大降低了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幼兒創設有針對性的語言教學情境,并根據教學內容向幼兒提出問題,引導幼兒主動思考,進一步提高語言教學活動的成效。例如,在“龜兔賽跑”的故事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龜兔賽跑的動畫,待幼兒觀看完動畫后提出問題:“為什么最后烏龜贏了兔子?”隨后,引導幼兒通過相互交流的方式得出答案。這種教學方式,使整個活動充滿活力,有效培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優化教學過程
(一)看圖講述活動
講述是一種能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形式,主要是要求幼兒在有一定憑借物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語言將該憑借物描繪出來。成人能夠直接描述出現在眼前的事物、情景,或記憶中出現的人物、事物。而幼兒由于年齡偏小,經驗和表象積累不足,不能準確地進行描述。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通過引導幼兒觀察圖片的方式,讓幼兒對圖片中的人、事、物進行描述,這種教學方式較為枯燥,不能很好地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看圖講述的活動中,能夠將單調枯燥的圖片轉變為生動有趣的視頻動畫。以《過河》的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多張與過河相關的圖片,并讓幼兒使用鼠標點擊圖片,將圖片重新排列順序,使原本單調枯燥的看圖模式轉變為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教師在活動中利用多媒體播放圖片時,還可以配上生動的音樂,將聲、意、情、色相結合的教學內容直觀地呈現給幼兒,以此刺激幼兒的視聽感官,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欣賞文學作品
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利用多媒體播放動聽的音樂和美麗的圖片,可以刺激幼兒的多種感官,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需要反復向幼兒講述教學的內容,而是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作品、體驗作品。以欣賞《春雨沙沙》這篇散文詩為例,由于散文內容較為抽象且復雜,以幼兒當前的認知程度而言,他們很難理解這篇散文所要表達的意思,教師利用多媒體將春雨直觀地呈現給幼兒,使抽象的東西變得具體,讓靜態的畫面轉變成動態的情境,能使幼兒集中注意力,在欣賞春雨沙沙的美景中提高其學習興趣,并主動地參與到活動當中。可見,在語言教學活動過程中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能夠將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化靜態為動態,為提升幼兒的思維能力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
三、拓寬幼兒思維
(一)設置游戲環節
幼兒園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其中游戲教學法是最受幼兒歡迎的教學方法之一。在教學過程中設置游戲環節,可以在一定程度強化幼兒的認知,對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起到促進作用。例如,教師在教學《春天》這首詩歌時,可以將關于春天的圖片制作成電子相冊,讓幼兒從中充分感受美麗的春天;并根據春天的圖片為幼兒設置“連連看”的游戲環節,將與春天相關的圖片一組一組播放出來,每組圖片中都有兩張一模一樣的圖片,讓幼兒自己尋找出來并將其配對,再根據圖片進行仿編練習。在游戲教學過程中,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并動腦思考,可以有效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
(二)培養合作能力
在語言教學中,幼兒積極地與教師、幼兒相互交流,不僅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還有效提高了交際能力。但在接受學前教育之前,由于幼兒在交流時常常出現語言使用不規范的情況,如詞匯搭配不當、字句發音不準等,不能將自己所想的意思完整地表達出來。為了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正確的字句發音,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語言使用習慣,進一步提高幼兒語言學習的有效性。例如,在“驕傲的牽牛花”這一活動教學中,教師讓幼兒自行分為幾個活動小組,分別讓小組成員利用多媒體閱讀電子畫冊,幼兒在閱讀過程中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觀點。在小組成員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需適時糾正幼兒出現的錯誤問題,讓幼兒逐漸形成良好的用語習慣,為進一步提高幼兒的語言學習效果奠定基礎。
四、設置區域活動
幼兒語言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是口語教學,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著眼點,實現口語教學與區域活動的有效融合。但在實際教學中,幼兒園口語教學往往缺乏明確的目標,將口語教學認為是一種幫助幼兒提升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的方法,教學目標相對落后,導致之后出現一系列的教學問題。有很多教師對開發課程資源不夠積極,或是過分依賴教材,不利于口語交際教學的開展。教師可以通過整合課外資源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比如利用多媒體豐富口語交際資源,拓展交際的范圍,創設更加適合幼兒學習的情境,拉近與幼兒之間的距離,順利地溝通交流。教師可以設置區域游戲活動,給幼兒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讓幼兒在情景對話模式中身臨其境地體會交際的樂趣。比如在區域活動過程中,幼兒聽《烏鴉喝水》故事時,需要利用烏鴉的模型和水瓶,來表現出烏鴉投石取水的場景,教師可以一邊將石頭放進水瓶里一邊進行演示說明。先由各小組把烏鴉叼起石子的狀態進行有序講解,再利用多媒體情景演示的模式,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故事的理解,使幼兒的語言表達更具有條理性以及邏輯性。教師在區域活動中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加強與幼兒的溝通,通過觀察小組的個人表現、明確問題所在,并及時進行指導糾正,小組成員在練習過程中可以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向教師進行反饋,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區域活動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一步提升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對幼兒進行語言教學時,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優化教學模式與教學過程,啟迪幼兒的思維,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幼兒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增強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建華.淺談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8(11).
[2]胡洪梅.幼兒園集體語言教學活動教學策略有效性探析[J].讀與寫(上、下旬),2019(35).
[3]胡婷婷.芻議提升幼兒語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19(2).
[4]鄒月明.提高幼兒語言教學有效性的實踐與探索[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21).
[5]劉玉鳳.淺談幼兒語言活動中教師提問的有效性[J].新一代:理論版,2019(52).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自籌經費一般課題(C類)“信息技術與幼兒園教學深度融合研究”(立項編號:2021C688)、百色市電化教育與教學儀器站2020年課題“信息化環境下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研究”(立項編號:JX2020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趙楚麗(1992— ),女,壯族,廣西靖西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現就職于百色靖西市第三幼兒園,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