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凱文

近些年,“聯網化”已經被當成汽車真正成為智能化終端的基礎,并且據業內人士估算,車聯網技術如果得到充分應用,將能夠降低20%的能源消耗和25%~30%的尾氣排放;緩解60%的交通擁堵,提高現有道路通行能力2~3倍;減少80%的車輛事故率和30%~70%的死亡人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日前,IHSMarkit發布的《2020年中國智能網聯市場發展趨勢報告》顯示,中國搭載智能網聯功能的汽車市場規模預計將在未來持續增長,并在2025年超過75%,高于全球水平。
正是因為上述原因,車聯網已經成為這些年巨頭們在互聯網下半場競逐的主要賽道,從市場競爭方面來看,百度最先入局,多年時間在自動駕駛賽道殫精竭慮;阿里巴巴搶入其中,聯手上汽打造斑馬智行;騰訊當然也沒坐以待斃,更是打造出騰訊車聯、蘑菇車聯和梧桐車聯三張牌;在BAT之后,華為不甘示弱,成立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攜鴻蒙OS籌建自身“朋友圈”;2020年車聯網賽道戰事再升級,京東和字節跳動也先后宣布加入混戰,至此巨頭云集的車聯網迎來“大割據時代”。
巨頭混戰同樣也在加速車聯網商業化進程,有專家表示“智能駕駛下的車聯網是未來,3到5年可以全面實現。”而市場數據同樣也在印證這一說法。
在《2020年中國智能網聯市場發展趨勢報告》中,公布了2020年BAT車聯網系統的上車情況,具體來看,2020年1~7月的新車銷量市場占比中,百度實際搭載新車銷量占比高達49%,騰訊占比35%,阿里巴巴占比16%。
當下車聯網技術層面的競爭,包括BAT在內的玩家都在宣傳自家的車聯網方案都是一個開放的生態,意在建立一個開源的“技術底座”,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差異。
例如,百度依托Apollo這個當下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開放平臺,集成了包括車輛平臺、硬件平臺、軟件平臺和云端數據服務,再通過小度車載OS為智能網聯系統,將能力集中對軟硬件平臺以云端數據平臺進行管控,以此成就了百度Apollo智能車聯的車載場景解決方案。
阿里巴巴旗下的斑馬網絡則是通過與YUNOS重組,形成了具備貫穿端、邊、云、網能力的整體系統,使其達成在整車電子電氣架構智能化、車機硬件與軟件、車機內底層操作系統、上層應用形成四個層面的技術閉環,而AliOS則是鏈接樞紐。
騰訊車聯網則是由五大基礎框架構成,包括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安全能力和內容平臺,比如旗下三張牌之一的蘑菇車聯就推出了“蘑菇OS+AI云+智能終端+傳感器”的解決方案。日前,梧桐車聯基于TINNOVE OpenOS技術,也推出了TINNOVE 3.0解決方案。
在外人看來,BAT的車聯網技術解決方案好像非常接近,只是形式和對概念的表述方式有所差異,其實不然,三者內核區別非常大,至于誰能成為大部分車廠的技術底座,2020年還未決出勝負,等2021年甚至更往后的時間再來告訴我們答案吧!
隨著車聯網滲透率越來越高,汽車的駕乘體驗不再局限于駕駛感受、靜音舒適這類硬件機械層面地體驗,而延伸到車機交互和LBS服務等基于技術能力和內容生態方面地體驗感受。
而2020年正是車載內容生態爆發的一年,“車內大生態”這一概念也被提出,BAT依然是這方面的佼佼者。
百度方面,車載生態一直都是強項。比如LBS,百度已經打造了中國車載領域最豐富的LBS服務基礎設施;數據基座方面,同樣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專為汽車和出行服務的數據平臺,通過對車內車外云端數據整合和大數據分析,實現數據驅動變革;至于生態伙伴方面,截至發稿前Apollo已引入喜馬拉雅、QQ音樂、蜻蜓FM等頭部生態伙伴超300家,并且囊括了全球所有主流汽車制造商、一級零部件供應商、芯片公司、傳感器公司、交通集成商以及出行企業等,覆蓋了從硬件到軟件的完整產業鏈?!败浻布媸韧饧嫘蕖笔前俣仍谲嚶摼W內容生態方面路徑。說句題外話,百度這兩年在車輛網領域的發展,要遠好于其他方面的發展,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百度目前就成功了。
阿里巴巴在車聯網生態方面則有著不小的麻煩,“自生態閉環”遭到不少質疑,所謂“自生態閉環”即AliOS系統所搭載軟件均為“阿里系”APP,地圖一律用《高德地圖》,音樂為《蝦米音樂》,每個都裝有《支付寶》,若安裝車載《微信》等第三方APP,需要將斑馬系統破解。特別是當下“反壟斷”成為熱點后,阿里車聯網生態也在遭受質疑,有行業人士認為“閉環說白了就是壟斷,客戶的選擇有排他性,上面搭載的APP不管好不好用,都得用它的?!?/p>
在大方向上,騰訊與阿里巴巴一樣也有著自己的“生態閉環”,但2020年騰訊在車載內容生態上的布局并非以內容為主,像2020年推出的騰訊生態車聯網3.0作用在“上車速度”方面,用騰訊的話來說,其搭建了一個適合車載的應用框架—“小場景”,可以通過云端統一發送,減少了對車輛硬件的占用,但同時又更容易上車?,F階段騰訊內容生態主要包含了《微信》車載版、《愛趣聽》《小場景》《云小微語音助手》以及《騰訊地圖》等APP,并且已落地到部分車型。
對比BAT的生態可以發現,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百度和騰訊有著一定的優勢。當然,即便百度和騰訊暫時領先,阿里巴巴也有可能快速反超,加之包括華為在內的新晉勢力都在躍躍欲試,入局者們都無法掉以輕心。
回到智能汽車發展層面,雖然現階段整個行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但從“車聯網”這些局部區域也大致能進行一些判斷—智能汽車的落地或許不算遙遠。
最后,透過車聯網我們能看到,BAT的技術和生態基礎已經足夠強大,且作為中國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牌照最多、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生態最龐大的三位玩家,各方面都處于領先。但智能駕駛無法一蹴而就,BAT也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車聯網的角逐也遠沒有到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