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鯉財經

“逼宮”之前,瑞幸向美國證監會交了截至發稿前最大的一筆罰款,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瑞幸,“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最合適不過。“燒錢”快,擴張快,尤其是用18個月刷新上市記錄的好成績曾經是陸正耀最大的驕傲,但非人的速度往往容易走火入魔,匆匆12個月后便跌落神壇無疑是速度反噬瑞幸的直接證據。
在很多公開資料里,瑞幸被經常提及的并不是創始人錢治亞,相反地,陸正耀才是那個真正的掌舵人。誠然,在陸正耀的商業帝國里,“燒錢”絕對是不可磨滅的游戲規則,神州租車如此,瑞幸亦是如此。
2007年,彼時租車行業玩得火熱,陸正耀趁機創辦神州租車,也開啟了“燒錢”戰略的先河。據悉,神州租車在十年前的擴張速度絲毫不比瑞幸差,尤其在2010年獲得聯想控股的12億元人民幣投資以后。
有數據顯示,神州租車在2007年只有300多輛車,分布在全國11座城市,僅半年后,車輛總數飆升到1 000輛,運營城市增加一倍。2010年,拿到巨額投資的陸正耀豪擲50%來購買新車,車輛規模高達5萬輛,多于當時的租車巨頭“一嗨租車”約4萬輛,而價格也有恃無恐,部分車型的日租價甚至不到70元人民幣,全線下調30%~50%。
這般肆無忌憚,后果可想而知,2012年5月,神州租車的負債率超過90%。回頭看風光時期的瑞幸,種種跡象都透露著陸正耀的影子,瑞幸自2017年誕生到2019年上市,完全統計的融資高達13次,其中規模最大的金額可達5.61億美元,消費者折扣補貼也由初始的5.0折、3.8折一路瘋狂到1.8折。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瑞幸的門店已經超過星巴克600多家,累計有4 910家。
曾經有人總結過“陸氏”商業法則:風口入局,招攬資本,“燒錢”擴張,上市套現。誠然,當資本的神話落幕,陸正耀的尷尬處境便一覽無余,瑞幸成于此,也敗于此。如今,僥幸存活下來的瑞幸正“拼命”逃離“燒錢”陰影,2020年前三季度,瑞幸共關閉門店800多家,低折扣劵也銷聲匿跡。
此時,陸正耀卷土重來,瑞幸往后會如何尚未可知。
在沸沸揚揚的造假風波中,錢治亞與劉劍(瑞幸首席運營官)是外界公認的棄子,但就目前看來,卻是未必如此。2020年6月,瑞幸發生工商變更,錢治亞卸任瑞幸關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與高管,但根據天眼查顯示,錢治亞依舊持有部分股份。
與此同時,被集體要求撤職的郭謹一早在2020年8月便已退出多家瑞幸關聯公司,其中包括瑞幸咖啡北京有限公司。暫且撇開是非對錯不論,瑞幸背后的“工具人”恐怕不止錢治亞與劉劍兩個人。
盡管各方面披露出的消息是陸正耀意欲為新的創業項目“挖角”瑞幸,但深究下來,瑞幸目前的經營現狀或許是這場“逼宮”最有說服力的解釋。2020年12月17日,瑞幸針對造假指控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支付1.8億美元達成和解,這意味著從法律層面來看,瑞幸勉強完成“自救”。
值得關注的是,在瑞幸目前的3 898家門店中,有超過60%的門店在2020年11月扭轉虧損,實現盈利。數據顯示,瑞幸在2020年前三季度中的收入略有增幅,單季收入分別為5.65億元人民幣、9.8億元人民幣和11.4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1%、49.9%和35.8%,2020年10月北京門店日平均銷售能達到550杯。
茶飲消費逐漸水漲船高,此前艾瑞咨詢發布《大學生消費洞察報告》,大學生有近60%的消費用在食品飲料,奶茶或者咖啡上。如此背景下,艱難存活下來的瑞幸無疑是具有極強的誘惑力的。
另一方面,相關資料顯示,瑞幸目前積累起的私域用戶高達180萬,圍繞門店組建的用戶福利群共有9 100多個,且入群人數以每月60萬的速度在不斷增加,而瑞幸官方數據則顯示,社群中的消費者月消費頻次提升30%,周復購人數提升了28%。
如果按照這個數字來看,瑞幸并不是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性,陸正耀此時的動作多少顯得有些耐人尋味。但事實真如看上去那么理想嗎?答案其實有待商榷。雖然瑞幸關閉了大量門店,但根據其公布的數據,2020年全年依舊有2 000多家新開門店,只不過,擴張側重點由優享店變成了快取店。
不能排除瑞幸有“換湯不換藥”的嫌疑,在社群維持方面也不例外。據悉,瑞幸的用戶群中每日會有4次福利活動,秒殺券、立減券和優惠券等屢見不鮮,此前某次為期僅六周的福利活動,就曾送出現金高達3 000萬元人民幣。習慣享受補貼紅利的不止有消費者,瑞幸掉進“撒幣陷阱”后獲得的流量“躺贏”何嘗不是一種原罪的快樂。
瑞幸生命力之頑強大約是21世紀商業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看上去無懼無畏的“燒錢”策略給瑞幸披上了一件外界遲遲窺探不透的神秘資本外衣,而造假與內斗所造成的困擾也不痛不癢,瑞幸的抗壓能力真的如此強大嗎?
2020年以來茶飲市場有個格外詭異的魔咒:咖啡生意死于咖啡。回望周圍的商圈與街道,星羅棋布的奶茶店前絡繹不絕,一向備受小資白領追捧的咖啡店卻門可羅雀,甚至就連“大佬”星巴克也需要借助“氣氛組”刷一刷存在感。
此前,美團外賣曾經發布消費報告,2018年的外賣訂單中,咖啡的銷量被奶茶所碾壓,其中奶茶年度銷量高達2.1億單。根據前瞻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咖啡市場規模超過12萬億元人民幣,而身為人口大國的中國卻只有700億元人民幣,占比不到6%,相比歐美國家,中國的咖啡消費仍處于初級階段。
事實上,星巴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星巴克在中國的生長與咖啡并無多少關聯,在很多消費者眼里,無論是曾經“刷爆”社交網絡的貓爪杯星冰粽,還是明星產品星冰樂與茶瓦納,銷量或者好感度都是星巴克的重要引擎。數據顯示,光是星冰樂就貢獻星巴克總營收的15%,咖啡本身所占的比例不足50%。
2020年9月,Costa在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關閉了大量門店,有消息稱,其關閉的門店數量已經超過中國總門店數的10%。
掙脫出咖啡領域似乎是咖啡賽道的大勢所趨,星巴克幾乎會利用每個節點制造話題,而瑞幸顯然也意識到自身真正的危機來源。從2020年開始,瑞幸的布局顯而易見,4月,零食雜貨上線;9月,小鹿茶與罐裝果汁對標奶茶果飲,11月,再次入局堅果市場。
盡管咖啡不怎么好賣,但總有品牌踏著資本如過江之鯽般涌來。據悉,喜茶奈雪等奶茶巨頭早已虎視眈眈;此前,瑞幸某高管加入元氣森林,早在2017年,元氣森林就投資過Never Coffee,截至發稿前元氣森林占Never Coffee股份的20%;網紅頂流茶顏悅色牽手三頓半,在長沙開設跨界概念店。
坦白來講,這些奶茶玩家都未必能輕易撼動瑞幸在咖啡市場的地位,但當真正的“鲇魚”來襲,瑞幸的處境多少有些難堪。
2020年1月,麥當勞孵化子品牌“麥咖啡”,市場打法與瑞幸無不相似,據悉,麥當勞官方宣布要在未來三年獲資25億元人民幣,且計劃全國門店數超過4 000家。
而相比瑞幸的超低折扣,麥當勞們顯然更加“財大氣粗”,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1月18日,麥當勞在全國17座城市發起咖啡免費送活動,共計送出數量高達1 000萬杯。另一方面,星巴克繼續發力,其中,咖啡產業園項目預計投資近11億元人民幣。
如今,元氣滿滿的瑞幸歷經磋磨早已傷痕累累,元氣大傷,當以麥當勞為首的對手們開始大刀闊斧地搶占市場,“燒錢”實力遠不如此的瑞幸該何去何從?這顯然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