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冰

我和陳良通過相親認識,覺得他各方面都算靠譜,彼此也喜歡對方,于是戀愛半年就結婚了。婚后才知道,公公婆婆和兩個小姑子都愛“啃”他,一家都是名副其實的“啃小族”。
公公婆婆住在鄉下,不到六十歲,身體健康,可都沉迷于玩麻將,本是農民卻不種地。他們花費的錢從哪來呢?問陳良要,每次動輒千元,有時上萬元。對此,他們還在村里到處宣揚:“兒子要我們早享清福。”一臉驕傲和得意,羨煞周圍人。
兩個小姑子不上班,兩位姑爺雖然有些收入,但都愛吃喝玩樂,講究享受,家中難免拮據,一有困難就找陳良。陳良無奈,但每次還是有求必應。
對他家的情況,我漸漸有了意見。看到我有意見,陳良說家里只有他一人上了大學,兩個姐姐當年打工掙錢補貼家用,也有付出。至于父母,年輕時確實辛苦,現在享享清福也不為過。話雖這么說,可我看得出,他其實也很郁悶,雖然薪水還不錯,但我們自己生活壓力不小,隨著孩子出生,更加不寬裕了。
公婆和小姑子不但“啃”陳良的錢,還“啃”人情、時間和精力。家中大事小事都來找陳良,沒完沒了。兩位姑爺做點小生意,也是頻繁找他幫忙,害得陳良幾次工作出狀況。由于單位效益下滑,收入減少,陳良想另謀出路,于是擠出時間學習新知識。他開始意識到家里人“啃小”的問題想要扭轉局面,我也當然愿意配合他。
要解決問題,還得從源頭開始。婆家人之所以過度依賴陳良,原因是多方面的。公婆向來認為“養兒防老”,舉全家之力供兒子上學,看到兒子掙錢就覺得自己理所應當享清福。還有虛榮心作怪,全家人一直以陳良為榮,“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給別人看,最初也許只是作“秀”,但慢慢地就“秀”成了習慣。最后,他們無所事事,沒事做就沒收入,但有大把時間。所以,錢要從陳良這拿,時間要從陳良這打發,情感要從陳良這寄托。
經過這么一分析,我和陳良一致決定:先給他們找事做。
如果直接提出要他們去做事,婆婆指定認為是我的主意而抗拒。怎么辦?正好最近單位安排體檢,我靈機一動,給婆婆打電話,要她和公公來省城做體檢,因為婆婆總說脖子有些酸痛,我想以此作為突破口。老人很開心,風風火火地趕來了。
體檢結果還算正常,只是婆婆頸椎查出點問題。我見機對醫生說:“可能是我婆婆平時坐得太多。”婆婆馬上接話:“是的,我喜歡打麻將。”醫生皺皺眉:“總坐著打麻將對身體可不好,要適當活動,特別是老年人。”婆婆有些尷尬,說:“那我以后跟他們跳舞去。”
沒想到,婆婆的娛樂從此除了麻將又加上了跳舞和旅游,一會兒要買表演服,一會兒要找旅行社。陳良說:“這下事情更多了。”我沮喪又郁悶。
這時,我想起婆婆之所以總在別人面前炫耀陳良,原因是她總盼著自家人能出人頭地,由此可以看出,她比較好強。陳良也說在他印象里,他媽媽是不愿落后的人。那能否從這點上想辦法呢?
就在這時,我兒子和鄰棟張阿姨的孫子玩耍時起了爭執,兒子被打出了鼻血。
張阿姨帶著她的孫子浩浩上門道歉時,我婆婆正好在。浩浩比我兒子小兩個月,不到3歲,卻明顯強壯很多。我知道張阿姨在老家種農作物,總是大包小包地帶到城里來,于是故意把話題引到這方面。張阿姨頓時滔滔不絕地夸起自己的農產品,說孫子長得這么壯,就因為吃了她種的那些農產品。我一邊附和著,一邊連連點頭。
等張阿姨走后,婆婆在一旁抱著孫子憤憤地說:“不就種地嗎?我們村沒人種得比我好!我這就回去種給你們看看。”我一聽,連忙對婆婆說:“媽,您真要種地呀,會不會太累啊?”婆婆回答得很干脆:“為了我孫子,我愿意。我還要養豬,陳良就是吃我養的豬肉長大的,不比別人弱!再說醫生不是要我多活動嘛。”
接下來一段日子,婆婆打來的電話少了,隔三岔五還送蔬菜來,不像之前那樣一來就閑住好些日子。現在想著老家農作物和豬,她在我們家住不了幾天就著急回家了。
到這時我才知道,公公婆婆之前是菜農,還是種菜能手。我想起好友梅子家在郊區荒了一些地,如果讓公公婆婆去那兒種菜,說不定還能有些收入,只是不知兩位老人是否愿意。
婆婆聽說重新做菜農賣菜,連連擺手,說:“我現在有兒子養,吃穿不愁,還遭那罪干啥。再說親戚鄰居會怎么看我們,還以為咱良子掙不到錢,養不起家呢!”
陳良苦笑,示意我不要再說。我理解,如果我們在婆婆面前過多訴說目前的困境,她很可能誤會我們不想養他們。因為我們夫妻倆都有工作,他們覺得兩個人的收入肯定夠了,我們再訴苦就是貪心,就是沒有孝心。
其實,我和陳良不是不孝順的人,現在拒絕被“啃”,是從家庭長遠利益出發。這樣既可以幫助公婆生活習慣健康化,也能減輕陳良壓力,助力陳良事業發展。一家人,患難與共、相互扶持,才能長長久久地相親相愛。要如何才能讓老人知道我們的想法、轉變他們的觀念呢?我和陳良只好繼續嘗試新辦法。
發工資后,陳良裝作不經意在婆婆面前說工資又降了,婆婆問原因,陳良耐心地跟她講解單位的情況和他所從事行業的慘淡狀況。婆婆聽了,著急地問該怎么辦。陳良趁機跟她描述自己的抱負、事業規劃,以及目前既要忙碌工作又要學習的不堪現狀。婆婆似懂非懂地點頭,若有所思。
還有,婆婆在我們家時,陳良回到家還加班,畢恭畢敬跟領導匯報工作,苦口婆心地和客戶周旋,口干舌燥地跟同事解釋,還常常學習到凌晨。婆婆,很心疼陳良,嘴里呢喃:“你賺這錢也真不容易!”
有天,婆婆深夜起床上廁所,看到陳良還在書房里忙碌,便催他睡。陳良說:“媽,不干不行啊,生活壓力大。我趁現在年輕多干點,等你們有一天老了,我才能有條件好好地孝順你們。您以前多勤奮哪,我是您的兒子,得向您學習。”看得出,陳良的這番話給了婆婆很大感觸,第二天她便提出去梅子家的地里看看。
我知道,要婆婆徹底轉變觀念,還需要別的強化劑。梅子媽從不輕易找子女的“事”,生活獨立新潮。如果我把她介紹給婆婆認識,同齡人說的話,婆婆也許聽得進去。于是我拜托梅子媽跟婆婆多介紹自己的生活觀。
果然,梅子媽帶著婆婆認識了好幾位生活獨立、觀念新潮的老人,他們都是一邊力所能及地發揮余熱,一邊瀟灑地享受生活,與子女平等相處。公公婆婆跟他們在一起很開心,觀念也慢慢改變,沒多久就決定去梅子他們那種菜。
我和陳良連忙給他們租好住房,給了啟動資金,幫他們把生活設施準備好。擔心他們累壞身體,還建議他們不要種太多。即使這樣,一年下來,老兩口賣菜竟然也存了3萬多元。他們開心極了,一再夸我幫他們找了賺錢的好渠道,又說現在跟梅子媽他們在一起很開心。
更讓我沒想到的是,婆婆還勸起了兩個小姑子,要她們自力更生。可能是被父母的狀態感染,小姑子們也相繼找到工作忙起來,很少來麻煩我們了。
上個月,婆婆六十歲生日,我們在飯店給她慶祝,沒想到婆婆自己悄悄把單買了。我很驚訝。婆婆有些不好意思,說:“以后媽經常請你們!”我們連忙笑著說:“哪能要媽經常請呢,以后還是我們孝敬您吧。”一家人會心地笑了。
我知道,我親愛的婆家人徹底走出了“啃親人”的誤區。就像婆婆對梅子媽說的:“自我獨立,一家人愛得更深呢!”
編輯 | 龍軻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