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荷

上次去吃火鍋,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子拿著一輛玩具車在店內跑來跑去,旁邊服務人員端著鍋碗瓢盆在上菜,他還是橫沖直撞。一旁的媽媽看見了,趕緊去制止:“別跑了,這樣很危險!”小孩子不管,繼續跑。媽媽一邊追他一邊說:“你給我站住!回來!”小孩子一看媽媽追他,他更來勁了,置若罔聞。媽媽擔心孩子安全,著急地說:“再不回來,下午看電影不帶你去了!”孩子一聽,說:“不行!你不帶我去我一會兒就不去上課!”
“那你趕緊回來,別亂跑!”
“那你要帶我去看電影!我才去上課。”
媽媽點點頭。孩子終于安靜下來了,開始乖乖吃飯。
很多父母在孩子頑皮的時候,會不自覺地跟孩子談條件:你停止或者完成眼前的事情,就可以獲得某樣獎品或者擁有去做某件事情的資格。說好聽點這是獎勵,說直白點這就是交易。為什么這些方法會被如此頻繁地運用到與孩子的相處中?因為面對隨時可以把你氣炸的孩子,與耐心的教導相比,這種方法簡單方便,可立刻生效。但圖省事,往往后患無窮:孩子越來越懂“交易之道”,也就越來越“狡猾”。
站在父母的角度來說,適當地用一些獎懲方法去引導孩子,無可厚非。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交易”用多了不僅有可能失靈,還有更嚴重的后果。
就拿開頭在火鍋店跑的孩子來說,孩子真正不適合在火鍋店里跑去跑來的原因在于:對人對己都不安全,打擾到就餐的其他人以及對服務員造成困擾。但如果母親讓孩子安靜下來的辦法是用孩子喜歡的事情要挾,卻不做進一步的解釋,孩子就不知道他的行為不妥的地方在哪里,下一次還會做同樣的事情。并且因為他的行為,他認為自己擁有了跟母親叫板的權利,下一次,他有可能變本加厲。
還有一些家長,就算孩子按照要求做到了,卻常常失信于孩子。比如孩子考試成績達到了預期,家長卻不實現當初承諾的獎勵,長此以往,家長便在孩子心中漸漸失去了威信。“被欺騙”多了,孩子對整個世界都會產生不信任感。
孩子是非常聰明的,在家庭中,他們能夠通過試探,迅速明白每個人的底線在哪里。我們常常聽到老人抱怨孩子倒地撒潑,要糖要玩具,老人迫于公共場合“丟人現眼”的感覺,滿足了孩子。孩子通過這種方式成功地與老人“交換”到了他需要的東西。但我們不難發現,同樣是這個孩子,他可能跟著爸爸的時候從不撒潑,抑或是他離開家庭環境,進入學校之后,能夠做老師、同學眼中遵守紀律的學生。因為,孩子通過他的試探,明白了面對不同的人,同樣的行為會有什么樣的反應,他會根據這種預估去采取自己的行動,這就是孩子的“狡猾”之處。
有時候,我們不能責怪孩子蠻不講理,或許是我們家庭內部有人喜歡跟他進行“交換”,而他也早早地學會了這套規則,并運用自如。
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影片中父母為了促進大寶跟二寶的關系,讓已經上初中的大寶跟妹妹玩耍,推出了“每次陪妹妹玩十分鐘就獎勵玩手機十分鐘”的制度。一開始,大寶積極地陪妹妹,一點點換取玩手機的時間。然而,時間長了,大寶開始從心底里覺得陪妹妹只是為了獲得玩電子產品而不得已做的事情。當她對玩電子產品的渴求越來越多,陪妹妹這項任務就讓她越來越反感。其實爸爸媽媽沒有明白一點:陪妹妹是不需要獎勵的,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然而,這項制度硬生生把她自發想陪妹妹的動機壓下去了。
有些事情本無需外力推動,孩子憑借內部動機獲得的愉悅感一定比父母賦予的交換條件或獎勵更強大且持久。這一點在學習上也體現得很明顯,當交換或者獎勵被濫用的時候,學習主體會喪失掉學習的享受感。
如今的孩子,不再是依靠哄騙就可以應付過去的。對孩子,也不應該有欺騙。如果圖一時省事,只想立刻實現孩子聽話的效果而用交換條件糊弄過去,根本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當孩子跟你的意見產生沖突,或者是孩子的行為已經妨礙到其他人的時候,與其跟他談條件,不如早早地讓他有更明確的是非觀念和底線。
曾經有一位媽媽咨詢我,說她孩子每天總是樂于挑戰她制定的各種規則,她十分苦惱。我問她是不是經常定規則,而規則經常被孩子打破。她說是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她的孩子十分聰明,能找到規則的漏洞。家庭的規則太多,還經常變化,這對孩子意味著:規則也不是絕對的力量,遵不遵守都無所謂,甚至激起他的挑戰欲,去打破規則。所以面對談條件的孩子,規則立起來了,就要堅決執行,邊立邊破的規則,收效甚微,甚至弊大于利。
其實,家長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制定規則,但要少而清晰,具有可操作性。我有一個朋友,給孩子定的大規則就是:一不能影響自身的安全,二不能妨礙別人的利益。在這兩條大規則之下,放手讓孩子去探索這個世界。這種簡單清晰的規則,也許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如果我們想培養出具有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那么毫無疑問,我們從內心要對這個世界的萬物有尊重的心,并懂得其他人的善意值得深深地感恩。孩子有著最原始的敏銳和敏感,你對他付出什么,他就會回報你什么。條件,不論是獎勵或懲罰,只能解一時之急,而理解、耐心、愛和信賴,才能給孩子靈魂上的養分。
(資源支持:微信公眾號“張德芬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