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i Fang:我印象最深的是《兒童文學》,從小學一年級一直訂到高中二年級。我現在還記得里面有個故事叫《蘑菇亭》,說的是一個普通小姑娘接了個電話,被樹精抓去變成了小山羊,然后給樹精讀了一年的故事。小姑娘回去后,她的生活也因此發生了改變,她變得自信了。我小時候相信童話,相信魔法,總覺得自己也是個特別的、會被選中的人。長大后,我接受了自己的平凡,但從前讀過的書給我埋下了快樂的種子。
相信魔法本身就是能讓人回歸童真、讓人快樂的魔法呀。@溫小波
Sharon DD:我最喜歡《海蒂》!我覺得是海蒂讓我學會堅強、樂觀、善良。我小時候最羨慕海蒂可以睡在閣樓的稻草床上,抬頭就能看到星空,羨慕她有爺爺手工制作的餐具還有食物,羨慕她下雪時可以坐雪橇……當她住在克拉拉家里想念爺爺時,我感同身受。后來,我只要想到了爺爺、家人就會充滿力量,至今如此。
小時候看這些故事,很少有人會像做閱讀理解一樣,去思考自己獲得了什么。那種毫無防備的共情能力和想象力,是很多成年人最求而不得的東西。@龍軻軻
云團團:我有個叫小鶴的朋友,小學時看《草房子》,里面有個人物跟她同名。但那個人因為禿頭,被人起了個外號叫“禿鶴”。小說里有一段,禿鶴戴著一頂漂亮的帽子去上學,但被同學們起哄摘掉了,掛到旗桿頂上。禿鶴徒勞地追討自己的帽子,在旗桿下嚎啕大哭的場景,給小鶴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從那以后,她再也沒在班上起哄過誰的頭大、誰的腳短。現在,小鶴為自己沒參與其中而感到慶幸。
小時候看的故事,最終會在什么時候、以什么形式影響人的選擇,誰也說不準。@饒春垚
橘子皮船長:寧愿相信自己是個“麻瓜”,也拒絕相信世界沒有魔法。一直認為某些滿口“動漫很幼稚”“《哈利·波特》很幼稚”,感覺什么都很幼稚的成年人很可悲。他們喪失了恣意想象的能力和資格,一頭埋在俗世中為一日三餐打拼。盡管我也是個社會中不起眼的成年人,但我心中至少有一片童年自留地,相信魔法,相信正義、勇氣和愛,這些東西構成了長夜里的火把,能讓人生過起來沒那么艱難。
那不是兒童文學,那是我們的青春。@熊瑋
一路風景:我始終不能忘記當年《城南舊事》留給我的觸動。當時看一年級的小英子為六年級同學唱《驪歌》,我不懂為什么六年級同學會哭。等到她爸爸去世,小英子又恰好小學畢業,聽到低年級同學為自己唱歌,她眼淚止不住往下掉。“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從此天涯海角,再也不見,而英子再也不能任性撒嬌,她需要擔負起家里的責任了。
你能走的路只有一條,但是書上有許多個故事,告訴你不同路上的風景。@楊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