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禮敏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35)
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位于廣東省大埔縣境內的韓江干流、高陂鎮上游約6 km處,是以防洪、供水為主,兼顧發電、航運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等級為Ⅱ等,主要建筑物級別為2級,設計洪水標準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1000年一遇。樞紐由右岸發電廠房、魚道、排漂孔、河中18孔泄水閘、左岸船閘、左、右岸混凝土重力壩及變電站等組成。電站裝機4臺,總裝機容量為100 MW,主廠房尺寸為123.0 m×27.0 m(長×寬);船閘閘室尺寸為200 m×18 m×3.05 m (長×寬×門檻上最小水深);泄水閘每孔凈寬為14 m,泄流總凈寬為252 m;魚道緊靠廠房,凈寬為2 m;排漂孔緊靠魚道,凈寬為14 m[1-2]。
本工程主體主要工程量:土石方開挖為736萬m3、土石方回填為278萬m3、混凝土為133萬m3(其中常態混凝土為102萬m3,碾壓砼及變態砼為31萬m3)。
壩址以上集雨面積為26 590 km2。韓江流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受海洋性東南亞熱帶風暴影響很大,洪水主要由暴雨產生,4—6月多為鋒面雨,7—9月多為臺風雨。
三河壩水文站位于韓江干流上游大埔縣三河壩附近,距高陂壩址 28.2 km,是距高陂壩址最近的水文測站,但三河壩站在1966年以前為水文站,以后改為水位站。潮安水文站距三河壩水位站106 km,是距壩址較近的水文站。根據潮安氣象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氣溫為21.4℃,1月平均氣溫為13.2℃,最低氣溫為-0.5℃,7月平均氣溫為28.4℃,最高氣溫為39.6℃;多年平均風速為2.0 m/s,多年平均最大風速為15.6 m/s,最大風速為22 m/s,約9級,相應風向為西北;多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3]。
壩址多年平均徑流量為710.5 m3/s,不同頻率不同時段的洪峰流量值見表1。

表1 韓江高陂水利樞紐施工洪水(天然河床) m3/s
壩址處河床寬約360 m,左壩頭與北西走向的小條形山體相接,高程為100~110 m,小條形山往南東與雄厚山體相連。坡積土很薄(小于0.5 m),風化土約10 m厚。右壩頭與98 m高程的小山體相接,西側與雄厚山體相連,兩者之間為鞍部,高程約91 m。山坡坡角約30°,坡積土很薄,山坡被厚2~4 m的風化土覆蓋。壩軸線河谷地形呈平寬的“U”字型[4]。
壩址基巖巖性為燕山三期(γ52(3))黑云中粗粒母花崗巖,兩岸坡積土一般很薄,厚度為0.2~1.0 m。河床分布沖積砂層,上部為淺黃色含礫粗砂,下部為含卵石粗砂,厚度為9.0~19.0 m。沖積階地上部分布淺灰、褐黃色粉質黏土、黏土,厚度為10~16 m,下部分布粗砂或含卵石粗砂,厚度約15 m。
韓江為內河5級航道,據調查,經過高陂河段年貨運量約為196萬t(不含運砂),施工期間不允許斷航。
本工程屬Ⅱ等工程,主要建筑物級別為2級。根據《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規范》(SL 303—2004)[5]的規定,本工程導流建筑物的級別為4級,相應土石導流建筑物的洪水重現期為20~10 a,混凝土導流建筑物的洪水重現期為10~5 a。選擇10年一遇洪水作為本工程施工導流設計洪水標準。
本工程施工洪水峰高量大,同時壩址兩岸的山頭都比較高。壩址處河床寬約360 m,左、右岸均有高程較低的一級階地,宜采用分期導流[1]。根據本工程的樞紐布置特點及地形、地質和水文等條件及通航要求,本工程首先對先圍船閘和先圍電站廠房2個導流方案進行了比較,先圍電站廠房方案雖然可提前發電,但由于本工程電站裝機容量不大,提前發電收益不大;2期施工時航道中斷,貨物過壩轉運也會增加費用,兩者相抵后經濟效益不明顯,同時結合地方政府的意見,選定先圍船閘的施工導流方案,然后在此基礎上比較了2期2段全年圍堰方案、2期4段 (1、3段全年圍堰,2、4段枯水期圍堰擋水、汛期圍堰過水)方案及2期2段過水圍堰方案。
1)方案1:兩期2段全年圍堰方案
① 導流程序
1期圍左岸重力壩、船閘及相連的11.5孔泄水閘,2期圍右岸重力壩、廠房、排漂孔及剩余的7.5孔泄水閘,施工總工期為66個月。
1期導流(第2年3月—第3年8月,共18個月):在第1年12月底完成右岸河床的擴挖及防護,具備導流條件,第2年1月底前在小圍堰的保護下建好1期混凝土縱向圍堰,第2年1月初開始修筑1期橫向圍堰,2月底形成1期基坑,由擴挖后的右岸河床泄流(擴挖后河床復合斷面的底寬為170 m);第3年8月底完成船閘、11.5孔泄水閘所有混凝土澆筑并完成閘門安裝,澆筑、閘門安裝并完成2期導流用的混凝土縱向圍堰;第3年9月初開始拆除1期圍堰。
1期導流期間,利用擴挖后的右岸河床通航,第3年11月底船閘開始通航。
2期導流(第4年3月—第5年6月,共16個月):第3年10月初開始修建2期上、下游橫向圍堰(2期縱向混凝土圍堰在1期圍堰拆除前建好),第4年2月底形成一期基坑,圍護右岸廠房、排漂孔、魚道及剩余的7.5孔泄水閘基坑施工,由已建的左側10孔泄水閘泄流;第5年6月底前完成廠房混凝土澆筑并完成進水口、尾水出口閘門安裝,第5年6底前完成泄水閘所有混凝土澆筑及閘門安裝。第5年7月初開始拆除2期圍堰,廠房在進、出水閘門的保護下進行機組安裝,第6年1月初第1臺機組發電。
2期導流期間,利用1期已建成的船閘通航。
② 導流時段及導流流量
導流標準采用10年一遇全年洪水,流量為11 130 m3/s。2期2段全年擋水圍堰方案施工導流特性見表2。

表2 施工導流特性
2)方案2:2期4段方案(1、3段全年圍堰,2、4段枯水期圍堰擋水、汛期圍堰過水)
① 導流程序
2期4段導流為1期1段圍左岸重力壩+船閘+相鄰的3.5孔泄水閘,1期2段圍左岸重力壩+船閘+相鄰的10.5孔泄水閘;2期1段圍右岸重力壩+廠房,2期2段圍右岸重力壩+廠房+魚道+排漂孔+剩余的7.5孔泄水閘。施工總工期為66個月。
1期1段導流(第2年1—9月,共9個月):在第1年5月底完成右岸河床的擴挖,具備導流條件,第1年9月中開始修筑1期全年圍堰,第2年1月形成1期基坑并完成1期2段圍堰基礎防滲墻施工,由擴挖后的右岸河床泄流(擴挖后河床斷面的底寬約240 m);第2年1月進行泄水閘土石方開挖,第2年3月開始泄水閘混凝土澆筑,第2年2月開始船閘混凝土澆筑,第2年9月中旬開始拆除1期縱向圍堰。
1期1段導流期間,利用擴挖后寬約207~240 m的右岸河床通航。
1期2段導流(第2年11月—第3年9月,共11個月):在第2年10月1期2段縱向圍堰合龍閉氣(過水圍堰),形成2期基坑,由束窄的右側河床泄流(束窄后河床斷面的底寬約150 m);繼續1期基坑后續施工及新增7孔泄水閘施工,第3年3月底前完成船閘閘門安裝;第3年8月底前完成基坑內所有混凝土澆筑及金屬結構和部分啟閉設備安裝;建成4段導流用的混凝土縱向圍堰,該圍堰利用1期1段縱向圍堰砼防滲墻防滲;第3年10月初開始拆除1期2段圍堰。
1期2段導流期間,利用束窄后寬約140 m的右岸河床通航,第3年11月中旬船閘具備通航條件。
2期1段導流(第4年2—9月,共8個月):第3年11月初開始修建2期1段全年上、下游橫向圍堰,縱向土石圍堰在1期2段縱向土石圍堰的基礎上加高培厚,圍護廠房及右岸重力壩,由已建的左側10孔泄水閘及寬約42 m的河床泄流。第4年5月中開始廠房基礎混凝土澆筑,第4年9月初開始拆除2期1段縱向圍堰,廠房在2期2段圍堰保護下繼續施工。此期間利用1期已建成的船閘通航。
2期2段導流(第4年11月—第5年11月,共13個月):第4年9月中旬開始修建2期2段上、下游橫向圍堰(2期2段縱向混凝土圍堰在1期2段圍堰拆除前建好),圍護2期1段基坑剩余工程、排漂孔、魚道及剩余的7.5孔泄水閘基坑施工,由已建的左側9孔泄水閘泄流;第5年4月底前完成廠房混凝土澆筑并完成進水口、尾水出口閘門安裝,第5年11月中旬完成基坑內泄水閘所有混凝土澆筑及金屬結構安裝,第5年1月初開始電站機組安裝。第5年12月初開始拆除2期2段圍堰,廠房在進、出水閘門的保護下繼續進行機組安裝,第6年2月初第1臺機組發電。
2期2段導流期間,利用1期已建成的船閘通航。
② 導流時段及導流流量
1期1段及2期1段導流標準采用10年一遇全年洪水,流量為11 130 m3/s;由于1期2段及2期2段基坑范圍內新建項目工程量相對較小,枯水期可施工至河床面高程以上,過水對基坑工程影響小,且均只經歷1個汛期,過水機率較小,因此,圍堰擋水標準采用10年一遇10—4月洪水,流量為6 560 m3/s,過水時的設計洪水標準采用10年一遇洪水,相應流量為11 130 m3/s。
傳統授課模式下,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講授形成了兩個各自獨立的部分,主要表現為:一是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分開講授,通常是先講理論性內容,然后再安排相關的實踐性內容;二是授課教師各自為政,理論性內容和實踐性內容分別由不同教師擔任授課任務;三是授課地點不同,通常理論性內容在教室完成,實踐操作內容在實訓室或企業完成。
③ 汛期工期分析
由于1期2段和2期2段采用過水圍堰且汛期考慮施工,因此,對汛期工期計算的合理性及工期的保證性進一步分析。1954—2010年歷史上發生大于(包含)10年一遇洪水年份洪峰流量大于擋水流量(10年一遇10—4月洪水,Q=6 560 m3/s)的次數為4次,年平均過水次數為0.68次。典型年洪水歷時4 d,考慮洪水發生前人員、設備撤場及洪水過后恢復生產的時間,對工程施工影響約30 d。
2期4段全年擋水圍堰方案施工導流特性見表3。
3)方案3:兩期2段過水圍堰方案
① 導流程序
1期圍左岸重力壩、船閘及相連的11.5孔泄水閘,2期圍右岸重力壩、廠房、排漂孔及余下的7.5孔泄水閘,施工總工期為66個月。其程序為:
1期導流(第2年1月—第3年5月,共17個月):在第1年10月中完成右岸河床的擴挖及防護,具備導流條件,第1年10月中開始修筑1期橫向圍堰,12月底形成1期基坑,由擴挖后的右岸河床泄流(擴挖后河床復合斷面的底寬為140 m);第3年5月底完成船閘所有混凝土澆筑并完成閘門安裝,第3年3月底前完成泄水閘所有混凝土澆筑、閘門安裝及建成2期導流用的混凝土縱向圍堰;第3年6月初開始拆除1期圍堰。

表3 施工導流特性
1期導流期間,利用擴挖后的右岸河床通航,第3年8月底船閘具備通航條件。
2期導流(第3年12月中—第5年6月,共18.5個月):第3年9月中旬開始修建2期上、下游橫向圍堰(2期縱向混凝土圍堰在1期圍堰拆除前建好),第3年12月中形成1期基坑,圍護右岸廠房、排漂孔、魚道及剩余的7.5孔泄水閘基坑施工,由已建的左側10孔泄水閘泄流;第5年2月初開始機組安裝,第5年6月底前完成廠房混凝土澆筑并完成進水口、尾水出口閘門安裝,第5年4月底前完成泄水閘所有混凝土澆筑及閘門安裝。第5年7月初開始拆除2期圍堰,廠房在進、出水閘門的保護下繼續進行機組安裝,第6年1月初第1臺機組發電。
②導流時段及導流流量
1、2期圍堰擋水標準采用10年一遇10—4月洪水,流量Q=6 560 m3/s,過水時的設計洪水標準采用10年一遇洪水,相應流量Q=11 130 m3/s。
1)本工程壩址處河床砂礫石覆蓋層厚近20 m,為深厚易沖河床,全年10年、20年一遇洪水流量分別為11 130 m3/s、12 930 m3/s,流量較大;壩址處河床偏窄,寬約360 m。流量大、河道窄、易沖河床是本工程施工導流的特點。方案1即兩期2段全年圍堰導流方案雖然導流程序較簡單,但縱向圍堰上游轉角處流速達8.25 m/s,遠超國內其它工程[7],堰腳防護難度極大,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方案1:1期混凝土縱向圍堰位于砂礫石基礎上,臨近深約20 m的砂礫石開挖邊坡坡頂,雖然采用了CFG樁進行地基處理,在邊坡雨水沖刷,防滲墻滲漏水流等的淘刷下仍存在傾覆的可能,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2)本工程正常蓄水位為38.0 m,永久拆遷線為39.0 m,方案1導流期間最高水位為40.7 m,方案2導流期間最高水位為39.5 m,與方案1相比方案2臨時淹沒人口少約800多人[8],因此,在施工期間方案2對壩址上游兩岸村民影響較小,降低了社會穩定風險。
水利工程實施階段常受移民征地進度滯后影響而拖延工期,由于水利工程施工季節性強,與方案1相比,兩期4段方案每段工程量相對較小,汛前完成圍堰施工的保證率更高,因而方案2能更好地適應外部條件變化。而方案1中1期1段圍堰工程量更大,過流斷面更小,在汛期來臨前完成圍堰施工的難度極大,如圍堰未施工完成又遭遇汛期洪水,圍堰存在被沖毀的可能,不但工程將遭受重大損失,工期也可能將延長1 a。
3)方案3即兩期2段過水圍堰方案,由于基坑工程量較大,兩期基坑均要經歷兩個汛期,過水的機率比方案2增加1倍,可能對施工總工期有較大的影響。并且當截流時間延后的情況下,可能基坑剛挖出來即面臨過水的風險,造成邊坡垮塌,甚至基坑被過水后泥沙填滿,給工程造成較大損失。
根據以上分析,方案2即兩期4段導流方案具有導流流速較小,導流工程風險較小,臨時淹沒較少,每段圍堰工程量較小,汛前完成圍堰施工的保證率更高、施工總工期有保證等優點,因此,推薦方案2為本工程施工導流方案。
方案2導流平面布置見圖1~2。

圖1 1期1段、2段施工導流布置示意

注:1.在1期2段縱向圍堰基礎上加高培厚形成2期1段縱向圍堰 2.2期2段砼縱向圍堰利用1期1段縱向圍堰砼防滲墻防滲
根據主體建筑物的布置特點及地形、地質條件、束窄河床后的導流條件等進行導流建筑物布置。
1)1期右岸擴挖及河床防護措施
為滿足1期導流過水斷面的需要,需對右岸進行擴挖,1期1段導流流量為11 130 m3/s時,右岸河床的平均流速為3.5 m/s,縱向圍堰上游轉角處最大流速為4.9 m/s,1期2段導流流量為6 560 m3/s時,右岸河床的平均流速為3.7 m/s,縱向圍堰上游轉角處最大流速為5.5 m/s。為滿足縱向圍堰和河床抗沖的要求,采用混凝土柔性排(4 m×4 m,厚1.2 m)和厚0.7 m擴張金屬網箱及鋼筋籠對縱向圍堰堰腳外側30 m范圍進行防護,下設石渣墊層和土工布反濾。
2)圍堰形式
根據主體建筑物的布置特點及地形、地質條件,為充分利用當地材料和開挖棄渣,降低導流費用,除2期2段縱向圍堰外,其他1、2期圍堰均采用土石圍堰,堰體部分采用粘土心墻防滲[9]。1期1段、2期1段為全年擋水圍堰,土石圍堰頂寬均為6 m,上、下游圍堰30 m高程以上迎水坡為1:2.5、背水坡為1:2.0,30 m高程以下上、下游兩側為戧堤及堆石棱體,迎水坡為1:1.5、背水坡為 1:1.5。
1期2段及2期2段為過水圍堰,上游圍堰溢流堰頂高程為35.0 m,上設高分別為2.85 m和2.3 m自潰式子堰,子堰頂寬為6.0 m。圍堰30 m高程以上迎水坡為1:2.5、背水坡為1:2.0,30 m高程以下上、下游兩側為戧堤及堆石棱體,迎水坡為1:1.5、背水坡為1:1.5。上游圍堰上游側34.0 m高程以上坡面、堰頂及下游側坡面采用厚600 mm混凝土護坡,上游圍堰上游側34.0 m高程以下坡面采用厚600 mm拋石護坡;下游圍堰背水側33.0 m高程以上坡面、迎水側及堰頂采用厚600 mm混凝土護坡,下游圍堰背水側33.0 m高程以下坡面采用厚600 mm拋石護坡;縱向圍堰兩側邊坡采用厚600 mm鋼筋籠或塊石外覆鋼筋網護坡。
由于壩址處的河床較窄,并根據水工建筑物布置特點,2期2段縱向圍堰可以在干地上施工,為最大限度增加導流過水斷面,同時避免圍堰對已建水工建筑物造成不均勻沉降變形,2期2段縱向圍堰采用懸臂式混凝土圍堰,圍堰最大高度約20 m,底板與永久結構相結合。這種圍堰結構形式筆者曾在潮州供水樞紐工程采用,效果良好[10]。
3)圍堰基礎防滲措施
除2期2段縱向圍堰外,1、2期其他圍堰均在水中拋投修建,且河床砂卵礫石覆蓋層厚(10~20 m),故采用混凝土防滲墻(厚為600 mm)作為土石圍堰水中拋填堰體部分及堰基基礎的防滲結構;2期2段縱向圍堰基礎防滲在1期基坑內完成,亦采用混凝土防滲墻(厚為600 mm)。
4)縱向圍堰基礎處理
由于河床砂卵礫石覆蓋層厚(10~20 m)且上層松散,2期2段砼縱向圍堰基礎最大應力較大,采用CFG樁[11]對2期2段縱向混凝土圍堰基礎8~10 m深度范圍進行加固處理,樁間排距為2.5 m×2.8 m,梅花形布置。
5)圍堰的防沖刷措施
1、2期橫向土石圍堰迎水面采用拋石護坡[12](厚為0.6 m),坡腳則采用拋塊石防護(厚為1.0 m),1、2期縱向土石圍堰迎水面采用鋼筋籠護坡(厚為0.6 m)。
1)2期4段方案汛期過流斷面較寬,上、下游水位差和導流流速較小,降低了工程風險,同時上游水位較低,減少了上游淹沒損失,也即降低了社會風險。
2)本工程原計劃2016年10月初填筑1期1段圍堰,因征地進度滯后,實際開始填筑時間已經到了12月,由于兩期4段方案中1期1段圍堰工程量較小,經過緊張的施工,汛前完成了圍堰填筑及護面工作,滿足了施工期度汛要求。
3)雖然兩期4段方案比兩期2段方案導流程序上稍復雜,但2段縱向圍堰混凝土防滲墻均在2期重復使用,2期圍堰土石方填筑料大部分利用1期縱向圍堰拆除料,同時由于導流流速較小,圍堰防沖結構簡單;各期基坑內砼施工強度較小且較均衡,因而工程投資基本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