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北京 100859)
21世紀以來,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互聯網在全世界范圍內全面普及。新興行業的發展對傳統行業的影響與日俱增。互聯網技術的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媒體行業新業態產生的速度,使得媒體行業的發展到達了更高的臺階。新媒體技術與傳統媒體發生碰撞融合,成為融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互動特性。如何將新媒體的互動性技術與傳統媒體的優勢進行完美融合,是現代媒體行業的發展重點。融媒體的出現會加大電視媒體的傳播影響力。新媒體要走向成熟,就要設計和構建演播室互動技術平臺,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對傳統電視媒體進行升級發展。
從國家政策角度出發,國家強調,目前推動融媒體發展和建設全媒體已經成為一項擺在面前的問題,要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的關系。同時,媒體的傳播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傳統電視媒體具有真實性,但是傳播速度比較慢;新媒體具有傳播迅速、傳播信息量大以及傳播形式廣泛等特點,但是內容真實性往往有待考究。兩種媒體形式不能完全替代,必須進行融合。這不僅僅是響應國家的號召,更是媒體行業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驟。
在中國,關于融媒體的研究一直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許多專家學者在這方面獲得了研究成果。學者欒軼玫認為,要促進傳媒行業的發展,傳統媒體在日常運營過程中不僅要從運營理念方面進行有效的創新,而且應從媒介的產業鏈方面積極改善目前存在的不足之處。不能僅僅將目光鎖定在單一的新聞生產和宣傳方面,更應該使媒體平臺成為新聞內容和服務的供應商,推出內容加模式的概念,目的是使整個媒介渠道變通暢道[1];秦川從內容建設、渠道構建及資源整合等方面出發對主流媒體進行了闡述,以地方廣播電臺為案例,研究了怎樣才能把媒體打造成為有品質、有花樣及貼近服務的新型媒體[2];曹鋼對融媒體的具體表現形式做了研究,他認為傳統電視媒體應該順應融媒體,借助新媒體技術才能突破自己的瓶頸,在面對突發事件時,信息的傳播規模和節目形態方面,地方電視臺需要與互聯網平臺聯合,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空間融合[3];尚策分析了融媒體的構建原則,提出融媒體構建的3種常見模式,即品牌性、區域性及行業性[4]。
融媒體的關鍵點在于“融”,從含義來說就是“融合”。利用媒介載體,把不同模式的、具有各自優點的媒體進行融合,整合它們的內容和宣傳等,得到“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5]。相對國外來說,國內關于融媒體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是國內很早就有關于新型媒體的研究,比如“媒體整合”“自我媒體”等,缺乏著重于系統學科理論框架的構建。隨著融媒體這一概念被大眾接受,關于這種媒體模式的研究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媒體從業者和學者對融媒體的前景滿懷期待。
融媒體演播室在日常運營過程中結合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最大程度地發揮媒體傳播系統具備的互動性效果,從而實現信息的共享和傳播。對于傳統模式來說,新技術媒體具有創新性和傳播速度快的特點。電視媒體運用新媒體技術后,傳播形式會比之前豐富,更能吸引觀眾的目光。融媒體這一概念在新媒體技術日趨成熟時逐漸形成,它把傳統媒體的優點和新媒體技術的優點進行融合,創造出電視媒體的新形態。
融媒體演播室互動技術平臺將打造出不同于傳統電視媒體的電視媒體新形態,它會改變電視媒體的單一傳播形式,將電視媒體變得具有互動性。這會改變觀眾對傳統電視媒體的固有印象。觀眾可以在觀看電視的同時參與到節目中,而不僅僅是觀看者,對觀眾來說這是極佳的體驗,會大大增強電視媒體對人的吸引力。融媒體演播室互動技術平臺的互動性會把電視媒體重新帶向群眾的視野,電視媒體能發展得更好更長遠。融媒體演播室互動技術平臺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融媒體演播室互動技術平臺架構
數據的來源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融媒體演播室是否能順利地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履行其應有的職能。傳統的演播室對信息來源把控比較嚴格,接收信息的渠道比較少。融媒體演播室則擁有廣泛的信息渠道,其中最主要的是觀眾的互動信息,這會大大增加信息的豐富性。觀眾可以實時向演播室反饋自己對于節目的意見,演播室能及時對節目進行改良。融媒體演播室更加關注后臺數據信息,播出節目的同時也觀測節目的播出數據,以此了解觀眾的喜好,為不同的觀眾推送不同的電視節目,提高觀眾對電視節目的整體滿意度。
收視率是節目好壞的評判標準。傳統電視節目收視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吸引不到觀眾。針對這個問題,節目制作單位可以不斷提高觀眾的參與感,增強節目對觀眾的吸引力。融媒體演播室可以使觀眾發表自己對節目的建議或意見,這樣能提高觀眾的參與感。觀眾會更加注意自己互動過的節目。節目制作方也可以分析收集到的節目反饋信息,及時進行改善。在電視節目中增加觀眾可進行互動的環節,會大大增加節目的收視效果。
傳統電視演播室呈現的內容往往比較單一,而融媒體演播室在呈現內容時形式比較多樣。融媒體在節目的互動形式、播放形式及播放內容方面都有多種選擇。通過互動技術,融媒體演播室可以在節目中呈現多種多樣的內容和互動,大大提高受眾的代入感和參與感。多樣的節目能吸引到更多的觀眾。
互動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是融媒體演播室互動技術平臺構建的重中之重。互動數據收集主要是在不同的互聯網平臺收集觀眾對電視媒體的互動信息,渠道可以是微博、含彈幕的視頻軟件以及其他可以收集到觀眾反饋信息的平臺。將電視節目與這些平臺連接,節目制作方可以收集到觀眾在平臺發出的互動信息,之后再對信息做整理歸納分類[6]。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信息的隱私性,要保護受眾的數據信息安全,信息安全防護系統不可缺少。
數據傳輸系統完成受眾與演播室之間的信息交換。演播室通過互動數據傳輸系統對互動信息進行審核整理,將合適的信息傳輸到演播室,實現信息互動。
融媒體演播室互動技術平臺的互動系統包含評論、投票、調查及二維碼等多種互動模式。
(1)評論模式。電視節目有官方網站或者官方微博微信,這些平臺具有留言評論功能。平臺管理員就具體的評論給出不同的回答,這是一種簡單的互動方式。用戶在評論模塊可以發表自己的一些觀點和看法,管理人員能夠從后臺對用戶發表的評價進行管理,并決定是否將用戶的評論意見展示出來。
(2)投票。投票是反映觀眾喜好的方式。根據節目運營的規則和內容,節目方可以發布多種多樣的投票內容,同時也可根據節目規則確定投票結果展示。在展示過程,節目方可采取柱狀圖或數字等方式進行結果展示。
(3)調查。節目可以進行網絡調查,采取匿名的形式在公眾平臺設置網絡問卷,得到觀眾對于節目的真實反饋。
(4)二維碼。通過二維碼掃描關注,觀眾可以進入節目的后方平臺與其他觀眾進行互動,如圖2所示。這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節目的互動性,而且可以增加觀眾對于節目的認同感。

圖2 二維碼多屏互動
節目管理包括現場嘉賓選手的管理、人員就位的管理、拍攝進度的管理、后勤業務的管理以及后臺互動數據的管理等。良好的節目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節目管理系統是節目能夠順利錄制播放的基礎與保障,能夠使節目在錄制過程中具備良好的氛圍和合理的節奏把控力。
整體互動系統管理是指管理人員通過后臺技術管理系統對互動演播的所有環節進行統一管理,確保互動有序進行。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所有管理模塊的運營實現統一的管理和整合,完善地保存相關信息,為后期問題審核和責任追溯奠定基礎。
融媒體演播室互動平臺構建的最后一步是發布受眾的互動信息。應用云計算平臺和智能推薦技術,構建大數據技術應用模塊,通過智能平臺向演播室實時推薦需要的信息和從多個平臺得到的數據,協助完成節目的錄制。節目播出后,節目組可以在互動平臺上收集觀眾討論的內容,獲取觀眾對節目的評價,根據這些信息完善下一期節目。
融媒體演播室互動平臺的構建,能夠對電視節目的形式、內容及傳播方式進行相應的創新。這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節目播出的效果,而且可以完成與觀眾的溝通和交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觀眾的個性化需求,最終達到電視媒體優化升級、長久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