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伙伴關系中,兒童是自我發展和影響他人的雙重主體。班主任可以通過伙伴互學這種基于伙伴關系轉變的德育實踐,將教育的原點回到兒童立場,從優化內容、探析形式、開放過程、教育協作等維度,傾力打造兒童幸福生活的生命場,讓他們在共生共長中際遇幸福童年。
【關鍵詞】伙伴關系;伙伴互學;命運共同體;幸福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32-0065-03
【作者簡介】高東霞,江蘇省淮安市淮海路小學(江蘇淮安,223001)學生發展中心副主任,一級教師,淮安市優秀班主任。
班級中,一些學生因某種興趣或動機,自發形成小團體,這些團體中的伙伴關系在班級中產生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對學生來說,伙伴的影響有時遠遠大于教師和父母的說教。如何引領學生建立正確的伙伴關系,在伙伴互學中獲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值得班主任重點關注。
一、面向未來:伙伴互學的意蘊
所謂伙伴互學,是指在伙伴團體內部、團體與團體之間、團體與外部的相互關聯中,開展的互學互助、共生共長活動。它的核心是互學互助,學生以能者為師,互相取長補短,從伙伴身上汲取成長的能量,進而實現自我的價值。
(一)從“個體”到“群體”,順應兒童心理需求
活潑可愛是兒童的代名詞,天真爛漫是他們的天性,他們樂于與人交往,也樂于在群體中進行分享表達。伙伴互學的價值就是讓兒童在伙伴交往中,實現精神和思維的多向成長。伙伴互學符合兒童愛表現、樂于群體活動的心理需求,它讓兒童從個人的小天地,走向群體互學的大舞臺。
(二)從“散亂”到“有序”,促進兒童個性發展
傳統的伙伴關系,無論是活動內容,還是活動形式,學生基本上都處于散亂無序的狀態,這直接導致學生感受不到持續交往的樂趣,對交往也缺乏自信。伙伴互學則給兒童營造了一個良好的交往環境,在關注兒童個體需要、消除兒童心理障礙的同時,進一步激發他們的交往熱情。在伙伴交往的過程中,兒童可以自由選擇喜愛的學習內容,自行安排互學的方式,自主選擇志趣相投的伙伴等。伙伴互學,不僅激發兒童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更能滿足兒童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三)從“單一”到“多元”,激活兒童創新思維
信息化時代,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向課外延伸。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發展的整體需要,引導兒童在人際交往中主動參與,在經歷、感受、認同、內化中實現互助互學、共生共長。豐富多元的跨界情境資源,打通了校園內外、課堂內外、網絡與現實等學習渠道,在豐富兒童學習資源的同時,也拓寬了他們的學習視野。在真實、多元的資源情境中,兒童通過伙伴互學的動態分享,不僅能最大化地豐富學習內容,還能實現從“單一”到“多元”的跨時空交流。
二、聯結當下:伙伴互學打開兒童幸福生活的路徑
(一)優化內容,創設兒童幸福生活的體驗場
1.勾連整體設計,激活幸福生活體驗。
兒童的認知水平和自主能力有限,不能系統開展活動,這些都降低了伙伴互學的幸福體驗度。教師可以對班級伙伴團體展開調查,通過數據分析、確定主題、設定目標,提升伙伴互學活動的品質。對于班級內愛好航模的伙伴團體,筆者就鼓勵和指導他們定期開展航模活動。在活動開始前,指導他們通過調查,了解伙伴們對航模知識的掌握程度,組織航模制作的培訓活動,開展航模大賽,賽出伙伴們的深層幸福體驗。當伙伴團活動持續開展后,鼓勵他們發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讓每個人都能在伙伴互學中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2.豐富主題活動,生發幸福生活體驗。
為了伙伴互學的順利開展,教師可以從兒童的興趣出發,充分發揮伙伴團成員的優勢和潛能。如在節氣美食主題活動中,各個伙伴團自由選擇、自主合作,向全班展示既營養又健康的時令美味;綠色環保主題活動中,伙伴團分工合作,通過微課向大家展示垃圾分類的重要性……系列主題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加深伙伴團成員對彼此的了解,還能讓他們在合作、分享、體驗中收獲成長的快樂。
3.依托學科教學,提升幸福生活體驗。
學科教學蘊含著獨特的育人價值,為伙伴互學提供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基本保障。以筆者班級組織的“小小奧運會”開幕式入場式為例。在決定以《丑小鴨》童話劇為入場劇目后,伙伴團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開展《安徒生童話》閱讀活動,通過討論、交流,確定人員分工。因為《丑小鴨》是情景劇的形式,三幕出場劇需要三首音樂,如何將這些音樂混合在一起,巧妙銜接呢?伙伴團請信息技術老師指導剪輯音樂。依托學科教學,不僅能提升兒童核心素養,更能開啟兒童幸福人生。
(二)探析形式,鋪設兒童幸福生活的活力場
1.自由組合,在合作中暢享幸福生活。
伙伴互學團的人員構成是靈活多樣的,其組合形式也是自由多變的。教師可從兒童的實際需求出發,遵循異質分組的基本原則,引導他們自由組合。如引導會說、會讀、會寫、會畫、會演的組成伙伴團,讓學習優勢明顯的與學習潛力大的搭配組合,方便互助互學的順利開展;也可以依據同質分組的原則,引導同一層級的兒童組成伙伴團,讓他們合作探索中開啟互助互學之旅,享受幸福生活。
2.靈動分享,在展示中暢享幸福生活。
當伙伴互學進行到一定的階段,教師可以為兒童提供更多的展示與分享的平臺,引導伙伴團成員通過靈動、多樣、和諧的方式分享互學成果。
伙伴互學團的分享方式是靈動的,可以是靜態分享,可以是動態分享,也可以是動靜結合的分享。另外,學生的分享組合也是靈動的,可以是個人專題分享收獲,可以是伙伴團合作分享智慧,也可以是伙伴團之間互動分享所得。靈動的分享,激發兒童參與伙伴互學的熱情,更能讓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需求的兒童都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開放過程,巧設兒童幸福生活的動態場
1.基于常態互動,編織幸福生活的溝通網。
伙伴互學中,教師把互學的話語權、選擇權、創造權和評價權還給兒童,以兒童為本位,努力讓每一個兒童都能找到合適的位置,共同編織幸福生活。
教師引導兒童自主策劃、自由表達,合理安排伙伴互學的時間、內容、方式等,確保成員的活動參與度。如伙伴團可以利用社團時間開展互學活動,在社團學習中提升實踐技能,在互動交流中提升溝通能力。伙伴團還可以利用晨會時間,展示伙伴互學成果。常態互動,不僅讓兒童在交往中形成共識,還讓兒童在團隊中不斷地挑戰自我、超越自我、成長自我。
2.基于探索遷移,編織幸福生活的關聯網。
隨著伙伴互學的深入,教師可引導伙伴團成員討論交流、總結反思伙伴互學的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從而更好地探索遷移。
“停課不停學”期間,筆者開展線上互學活動,引導伙伴團就之前伙伴互學的經驗展開討論,及時調整假期學習方案,篩選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于是,繪畫伙伴團制作了防疫宣傳海報,游戲伙伴團開發出了有趣的室內小游戲,藝術伙伴團設計了室內文娛活動,寫作伙伴團則組織大家創作防疫禮贊等,這些合作讓大家的居家學習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四)教育合力,架設兒童幸福生活的資源場
1.家校共育,搭建幸福生活的實踐資源。
伙伴互學活動的正常開展,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家長們的支持和參與,保障了互學活動的常態運作。例如:我們組織的假期伙伴團互學活動。活動前,家長和孩子一起商討活動的類別、方式、計劃等,并通過網絡平臺宣傳活動,提高伙伴團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孩子參與其中;活動時,家長利用職業優勢,協助活動順利開展,如在“生態淮安 美麗家園”伙伴互學中,家長為孩子們提供了實踐資源,讓熱愛家鄉、共建淮安的情懷印刻在孩子的心田。
2.社會公益,拓寬幸福生活的立體資源。
社會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生成性資源,教師可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資源,有選擇地開展公益活動,拓寬伙伴互學的空間。基于伙伴互學的社會公益活動,不僅提升了互學活動的社會價值,還推動了兒童的社會化。
伙伴互學,這種基于伙伴關系改變的新的德育實踐模式,遵循了兒童生命成長的規律。在伙伴互學過程中,我們關注人的變化與發展,真正實現兒童生長方式的多樣、生長狀態的主動、生長過程的快樂。
【參考文獻】
[1]班華,等.發展性班級教育系統[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徐敏標.中小學班級管理體制改革[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張尊娟.直面小學生伙伴危機[J].江蘇教育,2017(72):41-42.
[4]李家成,王曉麗,李曉文.“新基礎教育”學生發展與教育指導綱要[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