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開放天空的原則,被譽為“中國天眼”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于北京時間2021年3月31日0時起向全世界天文學家發出邀約,征集觀測申請,所有國外申請項目統一參加評審。征集項目的評審結果將于今年7月20日對外公布。觀測時間將從今年8月開始。
中國天眼坐落于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的大窩凼,于2016年落成,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能接收到100多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射電望遠鏡與光學望遠鏡一樣,口徑越大接收到的電磁波越多,其靈敏度就越高,探測能力就越強。中國天眼能把覆蓋30個足球場的信號,聚集在藥片大小的空間里。借此,中國天眼能夠監聽到宇宙中微弱的射電信號。
通過國家驗收啟動運行以來,中國天眼已發現300顆脈沖星,并在快速射電暴等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全國首臺電動智能挖掘機在長沙下線
3月31日,由山河智能自主研發的全國首臺電動智能挖掘機在長沙下線。
該電動智能挖掘機以電池代替燃油,以電機代替發動機,同時移植了山河智能成熟的近程、遠程遙控技術,適用于對尾氣排放和噪聲控制要求高的城區,地表高寒、溫差大、供氧不足的高原場地,以及井下、隧道等相對密閉空間的施工場所。目前,該電動智能挖掘機已實現了本地、近程及遠程三種操作模式,并完成了有關裝備性能及熱平衡系列測試。
已有的前期測試數據顯示,該電動智能挖掘機充一次電可連續工作6小時以上,使用雙槍充電,從5%充滿電僅需1.5小時。
全球首座2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今年發電
全球首座2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將于4月裝料,今年底發電正式投入商業運行。
高溫氣冷堆具有安全性好、出口溫度高等特點,被國際核能界認定為最具發展潛力的先進堆型之一。示范工程采用傳統的蒸汽循環,發電效率可以超過40%,是目前發電效率最高的核反應堆。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2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由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提升發展而來。
中核集團科技與信息化部主任錢天林介紹,為保持我國在高溫氣冷堆技術及應用領域的領先地位,高溫氣冷堆后續采取示范工程改進版、超臨界版、制氫版的技術發展路線。目前,6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改進版項目已完成方案設計,超臨界版高溫氣冷堆技術研發預計將于2023年完成。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全柔性織物顯示系統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教授彭慧勝領銜的研究團隊,成功將顯示器件的制備與織物編織過程實現融合,在高分子復合纖維交織點集成多功能微型發光器件,揭示了纖維電極之間電場分布的獨特規律,研制出大面積柔性顯示織物和智能集成系統。相關研究成果3月11日在線發表于《自然》。
顯示織物由發光經線和導電緯線交錯搭接而成,其中一根為涂覆有發光材料的導電紗線,另一根透明導電纖維通過編織與其經緯搭接。施加交流電壓后,位于發光纖維上的高分子復合發光活性層在搭接點區域被電場激發,就形成一個個發光“像素點”。在電場的激發下,電極和發光層憑借物理搭接即可有效發光。
團隊通過熔融擠出方法制備了一種高彈性透明高分子導電纖維,在兩根纖維發生相對滑移、旋轉、彎曲的情況下,交織發光點亮度變動范圍仍控制在5%以內,可耐受上百次的洗衣機洗滌。
“天問一號”拍攝火星側身影像
3月26日,國家航天局發布兩幅由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拍攝的南、北半球火星側身影像。圖像中,火星呈“月牙”狀,表面紋理清晰。
“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至距離火星1.1萬公里處,利用中分辨率相機拍攝了火星全景。此時,由于探測器處于火星側后方上空(以面向太陽為前方),得到兩幅“側身”影像。
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已經在停泊軌道運行1個月,高分辨率相機、中分辨率相機、礦物光譜儀、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磁強計等載荷陸續開機,對火星開展探測,獲取科學數據。
微型機器人可攜帶藥物抑制腦部腫瘤
具有自推進和導航功能的微型機器人能夠將藥物投放至難以到達的身體部位,然而該技術面臨一項主要難題,就是如何應對人類免疫系統的攻擊。近日,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哈爾濱醫科大學的科學家制造了一種微型機器人,能夠穿過難以通過的血腦屏障,將藥物投放至位于腦部的膠質瘤。
中性粒細胞能夠在不被免疫系統探測的情況下通過血腦屏障,該研究將這種能力與磁性的微型機器人結合。含有腫瘤治療藥物的磁性納米凝膠顆粒被包裹在大腸桿菌中,從而被中性粒細胞消化吸收,并減少藥物在輸送途中的泄漏。微型機器人的磁性使得藥物在體內的輸送可被磁場控制,從而在腦部靶點處積累。相比于傳統的藥物注射手段,微型機器人可以顯著地抑制腦部的增生腫瘤。這項研究于 3 月 24 日發表于《科學機器人》。
湖南獲批建設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牽頭,聯合海南大學、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組建。
創新中心將充分發揮湖南水稻種業創新優勢,聚焦耐鹽堿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關鍵技術、耐鹽堿種質功能基因挖掘及其分子育種技術、耐鹽堿水稻新品種配套應用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建設完善科研條件平臺與研發體系,形成重大關鍵技術源頭供給。
創新中心按照“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用”原則,多方協作,實行“總部、研究中心、區域分中心和試驗站/基地”建設模式。通過跨區域、跨領域、跨學科統籌推進和任務協同,水稻雜種優勢利用技術與農業分子生物技術、鹽堿地改良綜合生態技術等相關領域和產業有機銜接,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技術創新融合,與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雜交水稻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緊密銜接,推動資源開放共享,構建整體高效的管理運行機制。
植物穿上“電子皮膚”
最近,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智能生物產業裝備創新團隊劉湘江、應義斌,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汪小知和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胡仲遠,聯合為植物發明了一款穿戴式“電子皮膚”。相關研究近日刊發于《先進科學》。
這種植物可穿戴莖流傳感器,通過將柔性穿戴電子技術應用到植物體表,成功在自然生長狀態下,首次持續監測草本植物體內水分的動態傳輸和分配過程。同時,科研人員還發現植物果實生長與光合作用不同步的現象,這不僅改變了人們長期以來對植物生長發育過程的基本認識,更為作物高產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發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