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俄羅斯科學家在貝加爾湖啟用了北半球最大的水下太空望遠鏡——貝加爾-GVD,計劃用其進行中微子觀測,以便更好地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過程。
據了解,該望遠鏡自 2015 年開始建造,由捷克、德國、波蘭、俄羅斯、斯洛伐克科學家合作完成。由于水可以作為觀測中微子的有效媒介,同時考慮到貝加爾湖的容積、深度、清澈度和冰覆蓋,最終該望遠鏡被安置在距離湖邊 4000 米、水深 750米 至 1300 米的位置。
俄羅斯聯合核子研究所研究員表示,過幾年,該望遠鏡的體積就可從目前的半立方千米擴大到 1 立方千米,與美國南極研究站極冰下的“冰立方”匹敵。
日本下一代主力火箭H3全貌亮相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當地時間3月17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在種子島宇宙中心(鹿兒島)的發射場設置了下一代主力火箭“H3”1號機。由搭載主力引擎的第一節和安裝在其上部的第二節等連接而成的火箭全貌首次亮相。
據報道,受降雨影響,作業較預定時間晚20分鐘開始,沒有出現明顯故障,歷時約45分鐘設置完畢。
直到18日,該火箭將填充作為燃料的液氫和液氧,進行“極低溫檢查”以確認機體性能。火箭力爭今年內發射升空。
H3火箭全長63米、直徑5.2米,是日本國內最大的液體燃料火箭。與目前的H2A火箭相比,它能發射1.3倍以上重量的人造衛星。
超靈敏“分子溫度計”可提高腫瘤治療準確性
近日,俄羅斯與芬蘭兩國研究人員合作,研制出醫用超靈敏分子溫度計,可在分子水平進行超精密測溫,有助于提高各類腫瘤治療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相關研究發表在《材料與設計》雜志上。
先進的腫瘤治療方法需要在單分子水平定期準確地測量生命系統的溫度,但理論計算和現有的溫度計極不方便,且不能保證測量的高精度。
研究人員羅曼·阿卡索夫稱,“分子溫度計”是一類光學特性隨溫度變化的物質,他們合成了兩種這樣的物質,并研究了其發光特性。合成物質屬于一類經過充分研究的水溶性卟啉,易于合成與修飾。加熱時,其發射光譜和熒光“壽命”發生變化,可將溫度變化精確到0.1℃。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其中一種化合物在激光照射下具有足夠的毒性,不僅可用作“分子溫度計”,還可用作帶有內置溫度計的成熟光動力藥物,以對抗腫瘤細胞。
2D到3D繪圖首次用筆就能實現
近日,在一項發表于《科學·進展》的研究中,來自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打造了一只可以直接實現3D打印的“神筆”。這只筆的外觀像一只普通的馬克筆,但用其在2D平面上進行繪畫后,只需要將圖像在過硫酸鉀溶液中浸泡3分鐘,2D繪畫就會變為3D物體。
據了解,這一神奇工藝得益于兩種特殊的顏料。紅色顏料含有表面活性劑,在遇水溶液時能夠膨脹,能讓2D繪畫變得立體。而黑色顏料不含表面活性劑,可以牢固地附在2D平面上,起到固定紅色顏料的作用。而過硫酸鉀溶液則可以將3D物體迅速定型,使其能方便地從附著物上取下。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技術有助于實現3D打印技術的大規模使用。
野生倭黑猩猩首現跨群收養事件
《自然·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研究稱,日本京都大學科學家對野生倭黑猩猩種群的觀察顯示,有兩只幼崽可能曾被來自不同社群的成年雌性收養。
研究人員之所以相信發生了收養行為,是因為他們觀察到了兩只成年雌猩猩瑪麗亞和基奧對兩只幼崽佛洛拉和露比表現出了“母愛行為”,包括背在背上、理毛、哺乳,以及一直筑巢,且持續時間分別超過了18個月和12個月。此外,他們沒有觀察到瑪麗亞和基奧的社群對佛洛拉或露比表現出攻擊行為。對糞便線粒體DNA樣本的分析也顯示,幼崽和它們的照顧者之間并非親生關系。
研究結果表明,倭黑猩猩的收養行為可能不僅發生在收養母親與親生母親有血緣關系或社交聯系的情況下。科學家認為,潛在收養行為可能源自倭黑猩猩的利他主義、對幼崽的喜愛,以及對本社群外的個體具有很高的包容性。
植物和土壤能“此消彼長”互換儲碳能力
3月25日,英國《自然》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當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導致植物生物量增加時,土壤能夠儲存的碳量反而會減少。由于當前的陸地碳匯模型并沒有計入這種此消彼長的關系,因此未來的氣候變化模型和預測數據,都可能需要修改。
據了解,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大約能去除30%的人為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植物在借助光合作用促進自身生長的過程中能固定二氧化碳,而土壤可以把碳作為分解生物量封存起來。不過,目前并不清楚這種碳匯會對二氧化碳排放的持續增加作何反應。
研究團隊指出,這種互為消長的關系,可能與植物獲取營養的方式有關。生長過程中,植物的根部會從土壤中汲取營養元素,而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會降低土壤的固碳能力。
最小可自動折疊千紙鶴誕生
近日,一只千紙鶴登上了最新一期《科學·機器人》的封面。與傳統千紙鶴不同,這只千紙鶴只有大約100微米長,并且通電即可自動折疊。這是由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出的可自折疊、具有記憶功能的微米級傳動裝置。該裝置在施加電壓時,利用鉑的氧化反應以及改變鉑片的位置,可實現多種折疊結構的精準調控。實驗表明,該裝置能在100毫秒內完成折疊,并可重復折疊上千次。
目前,該團隊正在嘗試將該裝置應用到納米機器人上,實現機器人的行走。納米機器人在醫療衛生、機械制造、軍工裝備等領域均具有廣泛前景,新研究或能有助于尋找與機器人相配的傳動裝置,解決這一長期無法解決的問題。
新材料能從水中提取可再生能源
近日,瑞典林雪平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材料——納米多孔立方碳化硅(3C-SiC),它可以捕獲太陽能,并將水分解以生產氫氣。
研究人員稱這種材料為納米多孔3C-SiC,它有很好的性能,可以利用陽光從水中產生氫氣。實驗顯示,這種新型多孔材料可以有效地捕捉和收集紫外線和大部分可見光。而且,這種碳化硅有許多非常小的孔,多孔結構促進了具有所需能量電荷的分離,而小孔隙則提供了較大的活性表面積,增強了電荷轉移,增加了反應位點的數量,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水分解效率。
“我們已經證明納米多孔3C-SiC具有更高的電荷分離效率,這使得水分解氫效率比使用平面碳化硅好得多。”該研究負責人、林雪平大學物理、化學和生物系高級講師孫建武(音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