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新聞事件:近期有調查發現,我國公共管網漏水量驚人,僅2019年全國城市、縣城公共供水管網漏水量就達到近百億噸,大體相當于700個杭州西湖的蓄水量。一邊是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世界水平的1/3、近2/3城市面臨不同程度缺水的形勢,一邊是部分城鎮地區供水管網漏損率仍舊在30%左右的態勢,讓本就嚴峻的水資源利用狀況雪上加霜。
公共管網漏水是很多城市都存在的問題,“十三五”以來,我國在降低城鎮供水管網漏損率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局部地區漏損率仍然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有的地方管網老化,部分供水管道安裝工藝不高、材質較差;有的地方管理粗放,無法自行查找漏水點;有的地方設計欠佳,公共管網建設跟不上城市擴張步伐等??梢园l現,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因素;既有條件的限制,也有現實的困境。
亡羊補牢,猶未遲也。需要看到,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瓶頸。在推進全民節約用水的同時,必須著力解決好輸水漏損問題。不管是歷史遺留問題,還是臨時突發狀況,能不能第一時間修復漏損、能不能持續更新完善,考驗著一個地方的施政作為和治理水平。
顯然,自來水供應的相關部門應當對水的供應和公共水管的維修負有責任。但是,各地的規定并不一致。也就是說,公共管網的漏損是否全部由自來水公司或市政工程負責,這需要每個城市的相關部門來協商,而且需要公共預算、財政支付甚至小區的物業共同跟進,提供有效而快速的反應機制,以應對公共水管的“跑、冒、滴、漏”。明確各方責任后,再施行具體措施,有利于進一步解決輸水漏損問題,降低公共管網漏損率。
首先,城市自來水的管道鋪設、建設應由地方政府統一規劃統籌,盡量減少各部門之間職能、規劃沖突,從而避免對城市反復開挖,減少對公共管網的不必要損害,降低公共管網的漏損率。
其次,城市供水管道要有高質量的水管和高水平的施工,材料、材質和施工都要達標,采用更好、強度更大、抗壓更強的水管,設計建設更加合理的城市公共管網系統。
再進一步,可以運用大數據、傳感器等現代技術監測水量變化、尋找漏水點、優化公共管網布局、及時報警提醒,也能減少漏水。有的地方應用大數據技術管理城市供水管網,建立了智慧水務管理系統,使得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由此前的30%降低到了目前的10%左右,經驗值得借鑒。
相對城市整個體系來說,每一個人都是城市這臺機器上的螺絲釘。維護城市用水安全,珍惜城市水資源,是生活在城市里每個人的責任。因此,別讓城市供水“付之東流”,需要在全社會營造節約用水、反對浪費的良好氛圍。如此,才是擰緊每個環節、鋪好每根管網、站好每一道關,打好打贏城市供水保衛戰的內在要求。
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必須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的理念進行布局。尤其是在水安全問題不斷示警的情況下,更要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花大力氣解決公共管網的“跑、冒、滴、漏”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