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洪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黨中央作出的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戰略部署,明確要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重慶帶來了重大機遇。當前,重慶科技創新整體水平還不夠高,缺重大引領性的基礎研究原創成果、缺帶動性強的科創企業、缺影響力大的科技創新平臺、缺領軍型的科創人才、缺高水平的科研機構、缺完備順暢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中央有部署,重慶有行動。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對標國內科技創新一流水平,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著力打造以科技資源戰略大后方為特色的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以先進制造業為引領的產業創新前沿高地,搭建對接“一帶一路”的科技開放合作樞紐,形成示范引領效應明顯的協同創新改革樣板。
建設戰略科技平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打造代表國家水平、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科技平臺,推動形成一城引領、多園支撐、點面結合、全域推進的創新格局。高起點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圍繞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謀劃未來科技創新的新領域、新方向,以建設中國科學院重慶科學中心為牽引,加快建設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及其基地,優化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更多的科技“國家隊”。高起點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建立一批開放式、國際化高端研發機構,完善以產業創新為導向的科技研發和產業生成體系。高質量發展創新園區,推動重慶高新區、經開區高質量發展,促進工業園區創新轉型,提升產業能級。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關鍵和中堅作用。強化戰略性和引導性,瞄準數學科學、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先進制造科學、能源科學等領域,實施基礎研究行動計劃,加快原創性和顛覆性創新,力爭重慶基礎研究在全國有顯示度。突出先導性和支柱性,聚焦電子信息、汽車摩托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技術創新需求,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推進戰略高技術、裝備和系統集成攻關,力爭技術創新在全國有鮮明特色。圍繞碳達峰、碳中和、大健康、糧食安全、污染防治、公共安全等領域,實施科技創新專項行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壯大優勢創新力量。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引進培育更多科技“王牌軍”、創新“先鋒隊”,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實施科技企業成長工程和企業研發機構倍增計劃,支持企業建設技術創新中心等高端研發平臺,鼓勵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動,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培育一批優質市場主體。加大“雙一流”高校建設力度,推動高校與中科院所屬院所等深化合作,鼓勵創辦一批前沿科學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支持發展一批科教、產教融合平臺。深化市屬科研院所市場化改革,支持中央在渝科研機構做大做強,引進國內外頂尖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究院和研發中心,發揮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作用。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深入實施重慶英才計劃、博士后倍增計劃,建立博士生科研項目“直通車”制度,支持更多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成為科研主力軍。吸引高水平創新人才,開展“一對一”、“點對點”定制服務,精準引進科技帥才和“關鍵先生”。強化人才激勵,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
營造優良創新生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厚植創新創業社會土壤,聚眾智、匯眾力、創眾業。完善權益保護、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創新投入、創新推進、創新決策、風險防控、容錯糾錯、獎懲激勵、責任考核等十大機制。推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打造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大型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技術交易市場、中試熟化平臺和技術轉移機構。壯大創投基金規模,推進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擴面放量,支持科技企業上市。實施成渝科技創新合作計劃,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舉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促進軍民融合科技創新。強化資源共享、專利導航、金融支撐、科學普及等綜合服務,持續開展科技創新政策服務。
(作者系重慶市科學技術局黨委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