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吳瑕
巴山蜀水,鐘靈毓秀,一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讓杜甫草堂聞名遐邇,一部《紅巖》讓重慶渣滓洞、白公館成為游客慕名之地……散落在巴蜀大地的人文資源,散發著厚重的歷史文化韻味,讓人無比向往。
四川與重慶,共享一個生態圈,一個溫和而沉靜,一個剛勇又熱烈,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交相輝映。兩地站在“一條線”上整體謀劃,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同推動文化和旅游跨區域融合發展,串珠成鏈,變“一處美”為“處處美”,讓巴蜀風韻更加流光溢彩。
謀定后動,篤行致遠。迷人巴蜀,活力四射;文旅活水,涓涓而來。
融“活”巴蜀文旅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一首《峨眉山月歌》,描繪了一幅巴蜀旅行圖。
四川與重慶,文化厚重,資源豐富,不但經濟聯系緊密,而且地域文化相似,具有深厚的文旅合作基礎。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后,川渝兩地的高質量發展更離不開巴蜀文化的支撐,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為兩地共識。
一子落,滿盤活。2020年4月29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專項工作組聯席會第一次會議在重慶召開,標志著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工作全面啟動。
高標準謀劃,高站位起步,川渝文旅融合逐漸走深走實。“4月,我們在重慶召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專項工作組聯席會第三次會議,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2021年重點工作方案》進行審議。”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規劃指導處副處長許雨表示,兩地正在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編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規劃》,將打造以成都、重慶中心城區為核心的文化旅游經濟帶。
合作,落地有聲。2020年5月16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自由行”活動在兩地同時啟動,川渝兩地近200家旅游景區推出120萬張免費門票。
“這樣的活動太好了。”成都市民林麗仍然記得去年自駕到重慶武隆游玩的情景,“不僅門票有優惠,還有路線規劃,我們玩得特別開心。”
如今,互為最大客源地的川渝兩地聚合效應不斷顯現,雙方在打造“成渝地·巴蜀情”品牌,推進“智游天府”、“惠游重慶”公共服務平臺互聯互通等方面成效顯著。
以巴蜀文化為紐帶,川渝文旅部門把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進一步激發川渝文旅發展潛力,真正實現“雙城雙贏”。
文旅精品“點睛”成渝
春風和煦,陽光正好,重慶市民劉佳計劃帶著家人沿長江上游黃金水道來一場生態文化之旅。劉佳口中的線路正是四川聯動重慶推出的8大精品旅游線路之一。
“這些精品線路主要是圍繞紅色旅游、生態康養旅游、鄉村旅游等主題來打造的,未來還將不斷延伸拓展。”許雨道出了巴蜀文旅精品線路的設計內涵。
川渝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孕育了獨特的巴蜀文化,為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提供了卓越的資源優勢,尤其是相鄰區域的多個景點相串聯,更加契合了川渝群眾的深度文化體驗需求。劉佳正是看中了這種深度文化旅游帶來的舒適體驗。
讓川渝兩地群眾動心的還有全新的紅色文化旅游。
“今年,成都文旅集團旗下的成都中青旅通過提煉天府文化、巴渝文化,以成都東部新區為核心,設計打造了多條紅色文化旅游精品線路。”成都中青旅項目負責人梅意銘說,這些線路能輻射整個川渝地區,為兩地游客提供更多文旅產品。
川渝聯動,共推文化旅游精品,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的有力支撐。2020年9月,成都文旅集團旗下的西嶺雪山景區與重慶武隆仙女山景區正式簽約,共同打造雪山飛“武”文旅品牌。
“西嶺雪山是‘成都之巔,武隆仙女山被譽為‘東方瑞士,二者組團,在文化、旅游、營銷推廣等方面展開合作,將雪山飛‘武打造成有影響力的文旅品牌。”成都文化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西嶺雪山運營分公司總經理助理吳凌楠說。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風光壯麗、底蘊豐富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增色添彩,向八方游客展現了雙城文化之美。
創新賦能“文旅+”
在巴蜀大地,寬窄巷子、解放碑、峨眉山、洪崖洞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景觀已成為兩地的旅游文化名片,吸引著萬千游客紛至沓來。
可巴蜀文旅的魅力不止于此。
2021年初,由成都文旅集團打造的“重構——成渝雙城跨媒介藝術展”為人們帶來了一場科技與藝術感俱佳的美學盛宴。而在成都當代影像館“雙城記——成都·重慶當代影像展”,來自成都和重慶的12位影像藝術家從不同視角展現了成渝兩地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
藝術延伸著文旅融合的鏈條,也豐富著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內涵。
立足巴蜀文化,文化旅游與各行業、各領域廣泛融合,催生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一批獨具特色的文化生活場景、優質的文創產品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
沿著成都寬窄匠造所蜿蜒的紅色樓梯向上而行,時尚而富有設計感的外觀讓人眼前一亮,而嵌入的多元有趣的消費場景,也為游客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文化創意就是文化生產力。激活文旅融合‘一池春水,關鍵是創新。”四川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院長魏湘軍一語中的。當前文化旅游市場需求呈現個性化、多樣化新特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勢必要找準文化內核,激發企業主體在共推文旅深度融合中的內生動力。“由川渝兩地文創企業、設計高校、景區、產業園區等組成的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創意產業聯盟,整合了文創產業鏈要素,實現了兩地資源共享。”
位于成都市龍泉驛區的梵木文化產業園處處透露著文化創意:“文旅+科技”模式,實現了音樂、藝術、設計等產業跨界融合發展。“園區還積極與重慶合作,將梵木品牌向重慶輸出。”正火傳媒集團總經理、梵木文化產業園負責人楊生透露,梵木已在重慶南山落地鄉村振興改造項目,目前處于規劃設計階段。
巴蜀文化“走出去”
一條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不但串起“雙城”,讓景區互聯、游客互通、消費互動,更讓巴蜀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堅實。
2020年,成都文旅集團主動謀劃,讓富有老成都文化特色的寬窄巷子牽手別具吊腳樓風情的洪崖洞,文旅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隨后,成都文旅集團又聯合重慶貳廠文創公園及洪崖洞開展了“遠親不如近鄰”成渝雙城互動活動,成功推出“寬洪大量”和“貳人世界”的“CP”合作。“成渝兩地同時舉辦豐富多彩的城市互動營銷活動,能讓游客切身感受到巴蜀文化的魅力。”成都文旅寬窄巷子品牌媒體部負責人黃曉娟記憶猶新,“寬窄巷子作為成都地標,還亮相了2020重慶商圈購物節。”
購物節上,極具成都休閑特色的蓋碗茶、人見人愛的熊貓娃娃格外吸人眼球,這些滿載成都特色的產品讓重慶市民增強了對成都的了解。
以點擴面、雙城聯動、互相推介的形式,讓成渝乃至全國游客不僅對成渝兩地的特色文化、特色美食、特色品牌和特色消費場景有了深入的了解,還深切地感受到兩地“合而不同,各美其美”的文化氛圍。
“巴蜀文化有許多相通之處,文化認可度高,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旅一體化的現實需要。”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宣傳推廣處有關負責人說,推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主要是讓巴蜀文化“走出去”,而形式多樣的推介活動是“走出去”最直接的方式。
腳步不停,力度不減。今年川渝兩地還將成立巴蜀文化旅游推廣聯盟,聯盟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為載體,共同推介巴蜀產品。據了解,巴蜀文化旅游推廣聯盟覆蓋四川21個市(州)和重慶38個區(縣),兩地文旅部門、文旅企業、文旅協會和天府旅游名縣將共同參與,培育區域文化品牌,聯合舉辦展覽,讓巴蜀文化“走出去”的動能更足。
共建經濟圈,巴蜀文化行。如今,多元的巴蜀文化與文旅新業態在巴蜀大地相互交織,處處展新景,處處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