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
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重慶需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科學定位,搶抓機遇、倒逼改革,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
科學定位,將重慶打造成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支點。當前,部分發達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導致全球經濟持續下行。同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海上貿易有較大幅度回落,陸上貿易迎來較好發展時機,內陸開放的比較優勢逐步凸顯出來。
近年來,重慶積極推進對外開放高質量發展,其帶動作用得到充分體現。2020年前三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3.12萬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0.7%;重慶外貿進出口總值4613.9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11.4%,其中,出口2910.1億元,增長10.3%,進口1703.8億元,增長13.3%。因此,將重慶打造成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支點具有良好基礎。
抓住機遇,積極促進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一是要抓住《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帶來的區域貿易開放重大機遇,挖掘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潛能,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對我國而言,RCEP的簽署在穩外貿、穩外資,發展健康、可持續、平穩的對外貿易和投資關系上意義重大。二是要抓住中歐投資協定的簽署帶來的投資開放重大機遇,深化與歐盟的投資合作,促進外向產業鏈提檔升級。要重點關注協定對國有企業的影響以及反壟斷性行業的具體措施,保證市場經濟多元化發展。
倒逼改革,積極推動內陸開放高地建設。要緊抓開放倒逼改革的機會,深化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一是要進一步促進開放通道的互聯互通,帶動經貿和產業發展;強化開放平臺協同聯動,提升平臺影響力和產業集聚力;培育打造特色突出、經濟外向度較高的優強企業,不斷壯大開放領域的市場主體。二是要深化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建立支撐高水平開放的體制機制。以擴大服務業開放為重點,擴大開放范圍、深化開放層次;改善營商環境、市場環境和人居環境,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環境;圍繞投資、貿易、金融、數據跨境流動、國際運輸等領域,探索建立以投資貿易便利化、自由化為核心的制度體系,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政策體系。
(作者系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