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萍
干凈整潔、溫馨和諧的宜居環境,不僅是文明健康生活所需,更是一座城市提升其形象和品位的內在要求。近年來,開州區云楓街道永先社區充分發揮黨建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引領作用,通過縱向設置社區、小區、樓棟三級基層治理單元,完善了社區治理體系;橫向構建社區黨建指導員、小區黨建協管員、樓棟黨建示范員“三員”工作制度,大力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形成了上下聯動、多方參與的黨建賦能社區治理的運行機制,實現“小事不出樓院,大事不出社區”和“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天線”引領:社區黨建指導員+協同治理
“楊書記,我們小區正在安裝電梯,問題不少,你來給我們支個招。”2020年12月24日,在永先社區云楓苑小區,一位年輕人剛走進人群,就有人招呼他。
“好的,請把小區黨員小組的幾位同志都一起喊來,好好商量一下。”年輕人邊走邊說。
這位年輕人叫楊榮,是永先社區的黨建指導員。
永先社區是2016年8月因建制調整新設的社區。社區成立之初,各種矛盾交織,管理困難重重。針對這一現狀,永先社區以黨建工作為切入口,搭建社區治理的“天線”,首創“社區黨建指導員+協同治理”工作模式。其間,永先社區組建城市黨建“大家庭”,實施“三聯三入五共”,即組織聯建、黨員聯管、活動聯辦,入社區、入網格、入戶,共商區域發展、共抓基層黨建、共育先進文化、共同服務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將黨的領導與居民自治有機結合,讓社區黨建指導員協同參與社區治理,為社區發展出謀劃策。
“社區黨建指導員+協同治理”的具體做法是:依托社區黨建“大家庭”,整合社區黨委與駐區單位的力量,從中選取14名政治素養較高、業務能力過硬的優秀黨員作為黨建指導員,將其分派到社區7個黨小組兼任指導員,與黨小組長協同指導開展黨組織生活,主動參與社區治理,使共治單位力量滲透到小區樓院。
同時,社區推動“組織聯建、黨員聯管、資源聯用”,以聯席會議為載體,形成社區黨委、駐區單位和社會組織、黨組織共駐共建的“一核多元”工作體系。通過開展主題黨日、交叉上黨課等活動,社區將黨員整合起來,采取“兩結兩定”工作模式,落實在職黨員社區報到工作,推進“政策宣講入社區、法制教育入社區、新風引領入社區”相關工作,并由黨建指揮員統領,黨建協管員、黨建示范員在各自陣地予以落實。
“我們還建立了小區文明新風協會、紅白理事會等自治組織,以增強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楊榮說。
“導線”連接:小區黨建協管員+情感治理
“住在一個小區就是緣分,牙齒和舌頭天天黏在一起,偶爾也有牙咬舌的時候,把話說開就好了。”2020年12月26日,在云楓苑小區的文化長廊里,50多歲的周紹英正在給鬧矛盾的居民做思想工作。
老黨員周紹英是一個“熱心腸”,也是小區黨建協管員,在小區自治管理中,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在永先社區,像周紹英這樣的黨建協管員還有不少。永先社區以轄區27個小區院落為陣地,遴選了一批愿為群眾辦事、能為群眾做事、群眾信得過的黨建協管員。他們以情感治理為導向,充分發揮“導線”角色,將社區治理工作落實到小區院落,同時將小區治理效果和居民信息通過“導線”反饋至社區黨委,促進社區治理機制上下聯動。
“在為大家做事的過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家一起創造幸福小區的力量,也被居民的熱情所感染。大家心更近了,我們辦事也更有勁了。”周紹英談起自身工作,一臉的成就感。
如今,在黨建協管員的帶領下,各小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意愿越來越強,共建共享意識也隨著院落文化活動的組織和開展更加深入人心。
2017年,永先社區發起“發掘永先歷史,打造樓道文化”活動,小區黨建協管員積極策劃并參與“移民記憶”、“老照片新講”等活動,組織轄區居民對樓道的小廣告進行清理,并將其替換為永先老照片,幫助居民找尋集體記憶,從而激發居民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熱情。
以情寓人,以情化人。永先社區通過尋找轄區居民共同的記憶點,增強社區文化共同體意識,為社區治理機制集聚情感能量。
同時,永先社區號召鄰里學習榜樣,有針對性地開展“好對門好鄰居評比”、“老鄰居新笑顏”等活動。黨建協管員在推廣“睦鄰小區”和“睦鄰院落”樓棟品牌時,總結出“新鄰居三步熟”工作方法,推動了和諧、友好的鄰里關系的形成。
永先社區還開設多彩文化“大課堂”,將文化教育、情感支持等柔性治理方式滲透到小區院落,通過“送文化進家庭”、“永先故事會”等一系列主題活動,促進小區院落不同群體間的文化交流,加快居民從“安家”向“共融”轉變。
“過去,鄰里時有糾紛發生;現在,鄰里有事好商量。”社區居民廖奶奶深有感觸地說。
“基線”固本:樓棟黨建示范員+動員治理
“老付,我們家水管漏水,麻煩你找人幫我修一下。”
“要得,我先去看看,能處理就處理,萬一不行,我就請專業工作人員。”
2020年12月28日,玉龍小區B區,樓棟黨建示范員付家柔接到居民李奶奶的電話后,急忙奔赴現場。
“我們小區離不得老付,我們有事就找他,他真不愧是個老黨員。”居民周興全說起付家柔,贊不絕口。
事實上,永先社區還有不少“付家柔”在行動,他們是黨建示范員,更是居民身邊的“服務員”。
永先社區黨建示范員以樓棟為工作陣地,以“身邊事”為工作內容,以“共情”為工作方法,抓實社區治理各項工作。他們與社區居民距離最近,關系最親。在社區日常生活中,樓棟黨建示范員扮演“基線”角色,積極動員鄰里參與社區活動。
如今,在永先社區各小區樓院,時常能見到戴著黨徽的志愿者為管理社區環境衛生、調解鄰里矛盾糾紛而忙碌的身影。他們把有形資源化作無形服務,深入網格、深入小區、深入居民家中,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三入”就如同“民情流水線”工程,起到了察民情、解民難、聚民心的作用,大大拉近了黨群距離,融洽了黨群關系。
“我們小區曾經存在臟亂現象,自行車、摩托車、小轎車到處亂停,大家經常為車位問題起爭執。”居民陳代松說,現在小區的變化很大,環境越來越好,居民文化活動也多了起來,小區大事小事都公開,大家心里有數,矛盾少了,快樂多了,住在一起更舒心了。
“社區治理沒得巧,黨建是‘法寶!”永先社區黨支部書記馬江說,社區能在短時間里發生巨變,“法寶”就是堅持黨的領導,途徑就是城市基層黨建。
通過“三員+三治”社區治理法,永先社區充分發揮黨建指導員“天線”引領作用、小區黨建協管員“導線”連接作用、樓棟黨建示范員“基線”固本作用,將“三線”聯動匯成“一線”,將協同治理、情感治理和動員治理融為一體,取得了顯著成效,大大增強了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