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一段時間以來,各地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深入踐行為群眾辦實事的理念。有的地方織密“黨群一張網”,持續推進“智慧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為黨員群眾提供精準有效服務;有的地方開通“政務服務入戶直通車”,為行動不便的群眾上門辦事……在這一過程中,黨員、干部思想受到了洗禮、素質得到了提升,群眾也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實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次黨史學習教育要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開展好‘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前不久,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印發了《關于〈“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工作方案〉的通知》,進一步作出安排部署。什么叫實事?如何辦實事?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各項“急難愁盼”問題。掌握了這把鑰匙,才會切實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辦到群眾心坎上。
急群眾之所急。面對他人所急,抱什么樣的心態,最能照見人品德行。面對群眾所急,有什么樣的姿態,最能體現黨員、干部的作風,也最能看出黨性。群眾著急,你便加急,就會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凝心聚力;反之,群眾著急,你仍懈怠,勢必拉開距離,最終被群眾拋棄。毛澤東同志曾說過:“黨的干部一定要急群眾之所急,不能因為其他工作忙,而忽略群眾的基本的生活問題。”零懈怠、馬上辦,多催自己“等不起”,勿使群眾“傷不起”。
把群眾難題當成治理課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密切相關。細心觀察不難發現,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難題,正是基層治理的一道道課題。難題之“難”,或歷史遺留,或牽扯方方面面,往往越拖越難,這就需要沿用好辦法、改進老辦法、探索新辦法,特別是要有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千難萬難,畏難才真難。一切難題,無心,就是難解、無解;有心,自然迎刃而解。
把群眾愁事當自家事。群眾的事,從來都不是“別人”的事。俗話說,病生在自己身上才覺得難受。眼見群眾的愁,“跳出來”旁觀只能是無關痛癢,“擺進去”體驗才會有切膚之痛。群眾之愁,己之所憂。必須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用自覺的付出讓群眾變愁容為笑顏。
讀懂群眾期盼。群眾的期待,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今天,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一個個“更”,是群眾的“想要”,也是明日中國之“將要”。只有緊緊扭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民生建設上下功夫,才會讓群眾心里有盼頭、日子有奔頭。
“我為群眾辦實事”,要義在于發揮好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黨員領導干部表率作用,結合各行各業實際,立足本職崗位為人民服務。未必轟轟烈烈,但求扎扎實實。立足本職崗位作貢獻,人人可為,人人能為。關鍵是要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奉獻精神,在平凡崗位上續寫不平凡的故事。這是學史力行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凝聚萬眾一心、無堅不摧磅礴力量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