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珩



文化興,則城市興;文化強,則大同強。“十三五”期間,大同大打文化牌,在梳理歷史脈絡中找尋文化崛起力量,以世界眼光、中國氣派、大同特色,實施文旅振興戰略,全力打造文化之都和魅力之城,讓這座古老神奇的城市不斷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文化強市之路。
深挖歷史內涵 堅定文化自信
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岡石窟視察時強調,“云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云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要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2020年8月11日,“游山西·讀歷史”活動啟動儀式在云岡石窟景區舉行,該活動是山西省忠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彰顯文化自信,大力實施文化強省戰略的重要舉措和實際行動。大同正在努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文化名城的魅力正在逐步顯現,文化自信正在成為大同和大同人民的獨特氣質。
“5年來,我們在文物保護、學術研究、對外宣傳、景區建設等方面同時發力,全面推進人文云岡、數字云岡、智慧云岡建設工程,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云岡石窟以來,我們牢記囑托使命,深挖文化內涵,守護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脈,增強文化自信,進一步做好保護、研究和弘揚工作,努力推動各項工作穩步前行。”據云岡研究院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5年來的不懈努力,云岡石窟的修復保護已進入精細化分工階段,數字化成為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的重要基礎手段之一,云岡石窟景區建設也通過云岡美術館、院史館、云岡文創館等場館的呈現更加豐富,“云岡學”的研究也隨著大同大學云岡學學院和山西大學云岡學研究院的成立,向縱深發展。2021年2月19日,云岡研究院正式掛牌。作為省政府直屬事業單位,云岡研究院這一公共文化研究機構承擔著云岡石窟保護、監測、研究、展示,統籌云岡學建設發展和區域性石窟保護的職責,開啟了保護為主兼顧文化傳承與開發利用的新征程。
2020年大同市博物館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作為宣傳大同、展示大同歷史文化的重要平臺,“5年來,市博物館助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博物館之城建設,努力探索‘總分館模式。除了現有的一座總館和9座分館外,我們還在籌備民族融合博物館、衙署制度博物館等,力爭形成一種‘博物館群效應,多維度、全方面地將大同北魏、邊塞、民族融合等歷史文化內涵融入其中,讓每一位參觀者都能擁有別樣的文化體驗。”大同市博物館宣教部主任文慧告訴記者,在展示大同厚重歷史的過程中,不斷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大同文化自信,以奮進之姿共創文明大同,是他們始終追求的目標。
打造文藝精品 傳播大同故事
“文化精品是時代的脈搏、精神的傳承。”據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5年來,大同市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原創作品,講好大同故事,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鼓舞精氣神。其中,話劇《熱泉》不僅在全省各市巡演,還兩次進京進行專場演出;話劇《太陽照在南洋河上》參加省文旅廳組織的扶貧劇目展演;耍孩兒劇《云岡魂》和北路梆子《平城賦》《凈土》等在全市巡演中廣受好評,音舞詩畫《天下大同》即將與觀眾見面。這些生動感人的文化精品,通過話劇、舞臺劇、戲劇等方式,在演繹大同故事、傳播大同文化和大同精神的同時,讓更多人關注大同,了解大同。
據了解,5年來大同市還拍攝了眾多反映大同地方特色的影視劇。其中,本土電影《莫斯科離大同不遠》入選北京國際電影節,影片中的大同美景、美食、民風民俗等隨著電影的播映傳播到國內外;與山西電影制片廠聯合攝制的《李司法的冬暖夏涼》獲得第12屆山西省“五個一工程”獎;從2017年開始,連續3年在春節期間組織“網紅看中國·天下大同行”網絡直播以及古都燈會微電影大賽,成為講好大同故事、傳播大同聲音和宣傳大同文化相結合的生動實踐。
此外,隨著連續兩屆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在大同市的成功舉辦,引發大同市在發展影視文化產業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發動社會力量,支持有實力、有能力的企業和機構投資,拍攝反映大同歷史故事、風云人物、民俗文化和鄉土人情的電影和電視劇;吸引國內知名導演在同拍攝電影與電視劇;鼓勵市民當“拍客”,用手機創作反映本土風情、人物的正能量小視頻,以宣傳大同特有文化資源,擴大大同的知名度。
擦亮大同名片 深化文旅融合
2016年8月,經過兩個月的激烈角逐,大同最終贏得了山西旅游發展大會的承辦權。從初賽、復賽、半決賽直到決賽,全市從上到下都展現出了推介大同、擁抱世界的空前熱情與強烈愿景。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吉福在初賽現場借用孔老夫子“天下大同”四個字,向所有人描繪出大同的美麗與神奇,更讓“天下大同”的金字招牌就此擦亮,為大同文旅融合發展開啟了全新篇章。
“5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論述,提出把文化旅游作為轉型發展的先行突破口,以文化為靈魂、旅游為載體,堅持以文促旅、以旅興文、文旅融合,突出龍頭景區建設,優化‘3+3+3+1發展格局,推動‘五環聯動,著力打造國際一流全域旅游目的地。”據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5年來,大同市積極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文旅互生互興的基礎不斷厚植,大同正逐漸成為輻射周邊、連通全國、接軌世界的區域性文化旅游中心。
“為推動歷史文化名城復興和文旅融合,2019年開始實施重大民生工程——古城復興工程,2020年被確定為‘古城保護項目建設年,全年共推動古城復興保護建設項目21項。”據大同市古城保護發展中心負責人介紹,2020年9月,該中心與西安曲江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現有旅游資源,開發特色旅游項目。此外還打造了云路街、縣樓街等古城文化旅游打卡地,通過開展春節文化廟會、府文廟開筆禮、古城攝影大賽、民俗文化展、中秋詩會等文旅活動,充分彰顯古城文化特色,讓古城不斷“活”起來、“火”起來。
5年來,隨著來同旅游人數逐年遞增,獨具大同特色的旅游形式熱度持續,游客在深度體驗北魏文化、長城文化、軍旅文化、邊塞文化的無窮魅力中,更感受到這座城市所綻放的無限活力。
探索特色模式 發展文化產業
“5年來,大同市加快旅游資源資本化、市場化、產業化,加速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努力把文旅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富民產業。”據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大同市把培育發展文化產業擺在突出位置,在深挖城市內涵的基礎上,牢固樹立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理念,著眼宜業、宜居、宜游的“三宜”目標,推動“旅游+”“+旅游”全產業,實施長城廊道建設、云岡石窟游客中心、恒山旅游公園等文旅項目,構建古城、云岡、恒山三核牽引,長城、太行、桑干三帶支撐,生態、鄉村、民俗、冰雪、溫泉等全域多板塊協同聯動的旅游發展格局,有力助推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向高質量目標極速引流。
5年來,大同市積極探索“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農業”“文化+工業”等發展新模式,打造具有大同特色的文化產業集群,形成推動大同發展的新引擎。目前,我市鄉村文化旅游線路覆蓋10個縣區,特色文化旅游鄉村達56個,拓展了冰雪小鎮、長城人家等一批鄉村文化旅游項目;建設了一批文化特點鮮明和主導產業突出的特色文化產業示范鄉鎮、特色文化街區、特色文化鄉村;完善了晉華宮礦山公園、煤氣廠工業遺址和蒸汽機車博物館建設等。
與此同時,一批重點文化企業、文化產業園區、文化產品和各種文化活動正在發育成長,形成規模和品牌。其中古都燈會、云岡文化旅游節、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國際雕塑雙年展、北魏文化論壇、魏碑雙年展等形成文化集群效應,豐富和提升了大同的文化品位,也增強了古都的文化吸引力和影響力。5年來,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產生的競爭力,正成為大同最根本、最持久、最難替代的競爭優勢,為大同文化強市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