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平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前不久,《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一書出版,為全社會涵養家風提供了科學指南,也激發了黨員干部學習黨史、清風傳家的自覺性主動性。
風成于上,俗形于下。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回首百年黨史,我們無不嘆服老一輩革命家和新時代共產黨人的紅色家風。周恩來夫婦沒有給親屬留下一磚一瓦、一線一物,卻留下了淡泊名利、自立自強的“十條家規”;谷文昌去世后,“清白持家、簡樸本分、為民奉獻”的谷家家風備受傳頌,教育谷家兒女、熏陶東山百姓、影響一方干部;楊善洲堅持權為民所用,他說,“我手中是有權力,但它是黨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實實用來辦公事”,從未為子女謀私利……他們無不是以個人黨性魅力推動家風建設的生動樣板。
家風連著黨風政風,黨員干部要注重家風家教,用好的家風砥礪作風。這既是對標對表先進共產黨人的內在要求,也是踐行初心使命、提升自我、實現完善的重要體現。學黨史揚家風,要把立規立誡做細做實,使之成為親人言行的“硬約束”,真正讓權力與親人“絕緣”,回歸“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正軌。當“小家”歷久彌新的經典規范成為普遍共識,中華傳統家風中的正能量基因也就自然而然得到傳承,成為崇廉尚儉、風清氣正的“大家”風尚。
質勝于華,行勝于言。對黨員干部而言,良好家風既是砥礪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貪腐的無形“防火墻”。黨員干部只有管好“家里人”、處理好“家務事”,才能辦好“分內的事”、做好“民眾的事”。清正家風是在實踐中形成的,也是在實踐中傳承的。只有高度重視家風家教,嚴以律己、廉潔治家,黨員干部方能不負組織期待、不負家人期望,自覺引領社會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