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涌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主題曲《清官謠》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唱出了王朝興衰更迭的規律與真諦,那就是——民心向背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
早在春秋時期,亞圣孟子就已明確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何才能“得民心”?是訓練所向披靡的軍隊,還是創造富甲天下的財富?是制定公正嚴明的法律,還是擁有宅心仁厚的君主?歷代賢君名相、大儒先賢不懈努力,以實踐回答著只有歷史才能檢驗的答案。
重視民意者得民心
曾經因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為了得“民心”,自創了一種收集民情民意的方法。據《淮南子·氾論訓》記載,大禹當上夏朝的國君以后,在庭院中放置了鐘、鼓、磬、鐸、鞀五種樂器,百姓求見的時候,根據不同的事由擊打不同的樂器,大禹憑借樂器發出的聲音提前做好準備。有時候,大禹吃一頓飯,竟然被求見的百姓打斷十多次;洗一次頭,竟然需要三次擦干頭發。大禹說:“我不擔心老百姓停留在路上,反倒擔心他們都停在我的門前。”因為如果百姓都停留在門前,說明他們一定是有意見無法表達,他們的事務一定沒能及時得到處理。由此可以看出大禹“五音聽治”的良苦用心。大禹特別重視百姓的呼聲與要求,因而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和支持,鞏固了夏王朝的統治。
要想得民心,先要知民意。試想,一個連百姓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生活中有什么樣的需求都不聞不問的君王,又怎么可能設身處地地為百姓著想呢?正如楚漢相爭時的劉邦和項羽,他們對待民意的態度,決定了他們事業的成敗。西楚霸王項羽本是貴族出身,依靠自己的軍事才能和貴族優勢成為反秦勢力中最為強大的一個。而劉邦從小不學無術、游手好閑,是人們眼中的地痞無賴,各方面條件都與項羽相差甚遠。但就是這樣的一介布衣,卻做了大漢的開國皇帝,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劉邦重視民意。出身平民的劉邦對黎民百姓的想法和要求十分了解,他知道,經歷了秦國多年的暴政,百姓們迫切需要安定的天下、仁慈的君主和平穩的生活。于是,劉邦每占領一個地方,就與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償命,傷人者及盜抵罪。這三條規定深得民意,劉邦因此得到百姓的熱烈擁護,也為他建立西漢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項羽的做法卻與劉邦大相徑庭。項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后,并沒有深入了解百姓的所想所思,反而屠咸陽、殺子嬰、燒秦宮、苛民眾。就算他驍勇善戰、所向披靡,結束了秦朝的殘暴統治,但天下百姓希望的是一個宅心仁厚的明主,而并非一個以暴制暴的昏君,不了解民意的項羽因此失了民心,最終只能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取信于民者得民心
重視民意,了解民眾的呼聲和要求,是獲得“民心”的前提條件,但這還遠遠不夠,只有想方設法去滿足民眾的合理需求并兌現承諾,得到的“民心”才會更加穩固。
戰國時期,群雄爭霸,戰亂頻仍。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爭霸中處于有利地位,秦孝公決定改革圖強,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眾所周知,商鞅為了取信于民,采用“城門立木”的做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變法很快就在秦國推廣開來。新法的推行,得到了百姓的信任與支持,落后的秦國一躍成為戰國末期的唯一強國,為后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有因取信于民而鞏固社稷的,也有因失信于民而丟掉江山的,其中最“著名”的國君莫過于“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了。他為了博取寵妃褒姒一笑,把諸侯的信任當作玩笑,最終失去了民心、失掉了江山,因失信而亡國亡身。
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200多年以后,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就已經參悟出取信于民的重要意義。一日,子貢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方法,孔子回答說:“糧食豐富、軍備充足、人民信任,這三項對于治理國家最為重要。”子貢又問孔子:“如果要在這三項中舍棄一樣,該放棄什么呢?”孔子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去掉軍備。”子貢再問:“如果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項呢?”孔子回答說:“去掉糧食。因為,自古以來誰都免不了一死,而如果失掉人民的信任,那么即使有豐富的糧食和充足的軍備,這個國家也很難存在。”可見,與其他治國理政的方法相比,取信于民是基礎,占有著更為重要的地位。
與民同利者得民心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寫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都向著對自己有利的目標不斷地奔波勞作。百姓追求的是更加舒適和安逸的生活,統治者追求的是更加長久和穩固的江山。如何才能使二者和諧統一,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給出了明確的回答。管仲認為,統治者如果心里裝著百姓的利益,愿意與百姓同利共生,那么百姓的心中也一定是擁護統治者的;如果統治者心里只裝著自己的利益,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百姓的利益,那么他想守護的江山社稷一定是岌岌可危的。
在與民同利得民心這個問題上,孟子與管仲給出了同樣的回答。一日,齊宣王去獵場狩獵,邀請孟子隨行。到達獵場后,僅半個時辰,齊宣王就打下了幾只飛鳥和一只梅花鹿,射術得到孟子的稱贊。齊宣王聽了,心里很得意,于是問孟子:“聽說周文王也有一處獵場,方圓七十里,真有這事嗎?”孟子回答說:“史書上確有這樣的記載。”齊宣王又問:“獵場真有這么大嗎?”孟子點頭說:“老百姓還覺得小呢!”齊宣王不解地問:“夫子,我的獵場還不到四十里,比周文王的獵場小得多,可老百姓為什么還認為我的獵場太大呢?”孟子說:“周文王的獵場雖大,但割草打柴的人可以進去,打獵的人也可以進去,文王同百姓一起享用獵場,老百姓當然認為太小了!可是君王您呢,恰恰同周文王相反。我早就聽說,誰要是殺了您獵場里的鳥獸,等于犯了殺人之罪。對齊國的老百姓來說,這個四十里的地盤,就好像是一處大陷阱,百姓稍有不慎,就可能掉進去,這就是老百姓認為您的獵場太大的原因。”聽了孟子的話,齊宣王幡然醒悟,于是下令拆掉木欄,解除禁令,和百姓一起享用這個獵場。
與民同利不僅僅是物質豐厚時的共同享受,還包括國家有難時的風雨同舟。據《左傳》記載,魯昭公二十六年,齊國遭受嚴重旱災,導致第二年春季爆發了全國性的大饑荒。為了應對災情,齊景公召集群臣共同商議應對之策,有人建議舉行祭神儀式,有人建議占卜算卦。齊景公又請來孔子,向他詢問應對之策。孔子答道:“大荒之年,貴族要帶頭節省財用,出門用駑馬駕車,盡量不征用勞力,停止宮室道路建設,舉行祭祀活動時可以用幣或玉來代替活牲,也不用講究鼓樂齊鳴的排場。總之,能不支出就不支出,能減少支出就減少支出,這是賢明君主通過節減個人財用來賑災救民的最正確方式。”齊景公聽了連連點頭,下令遵照執行。國家有難時,為君者只有從自身做起,降低生活標準,才能帶動朝中官員和百姓同心同德、共渡難關。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對于“民心”這桿秤,自負孔武有力者不屑用之,懷疑輕視者不信可用之,眼高手低者不知如何用之。當然,也確有一些賢君德主能夠較好地掌握“民心”這桿秤,讓它成為挑起江山社稷、實現長治久安的決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