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宏



遠古時代,結繩就成為一種文明符號。那個時代的生活從此有了朦朧的表現形態。一根繩,打個結,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時代的印記。結繩,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是神圣的,它用一根簡單的繩,傳遞著人們的一種美好情感,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記憶。
在大同,有這樣一位女子,傾情繩編18年,默默無聞,一心結藝,簡單為人,真誠做事。正如她的一件件作品一樣,以善結緣,結繩慰心。
她就是山西省工藝美術協會以及大同市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與發展協會會員、有間匠坊堂主馮鷙臻。
馮鷙臻熱愛結繩藝術,源于母親的耳濡目染。出身于傳統制衣之家的她,從小受母親縫制粗布服飾的影響,一針一線編織著一份溫暖,絲絲縷縷融進了一種情誼。每次母親制作衣服,她都要趴在桌邊認真地觀看,不時用小手在桌面上畫著什么。這讓母親發現了馮鷙臻的藝術因子,便開始有意地培養她。母親將提前準備好的一把細繩交給馮鷙臻,讓她分門別類地擺放在一起。每次馮鷙臻總會很有“創意”地擺出各種造型。一根繩在馮鷙臻的手中生出了一種趣味,雖然有些稚嫩,但讓馮鷙臻很是開心。隨著年齡的增大,馮鷙臻對美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慢慢地,她開始跟隨國內一些美術家學習深造。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成長為一名對藝術有著獨立見解的工藝美術家。
欣賞著她的一些作品,如《對鏡貼花黃》《珠圓玉潤》《碩果累累》《比翼雙飛》《漱玉流珠》《新古風——蝴蝶》《龍鳳呈祥》《觀音坐蓮》,令人十分嘆服。馮鷙臻說:“一件作品的出世,要經過好幾道工序,從紙上繪制樣圖,到選擇合適的各色彩繩;從蠶絲蠟線的有序搭配,到形成風格各異的圖案,總會用上好幾天的工夫。有時自己感到不滿意,還要徹底推翻重新再來。”在馮鷙臻看來,喜歡一種事業,就要用心去做。正是憑借這種堅持精神和學習勁頭,馮鷙臻編織的結藝作品才有了濃濃的文化味道。她的結繩作品融合了金銀飾品、珠寶玉器、禪意裝飾、生活美學,深刻剖析現代結繩藝術的欣賞價值,從而創造出傳統文化與民俗文化相融合的現代結繩藝術風格。
馮鷙臻對結繩手藝有一種“癡勁”,只要投入創作之中,她就會忘記一切,腦中一直在構思,眼睛一刻不停地在看,手時而在紙上繪制草圖,時而拿起幾根彩繩在“對結”,偶而還會把旁邊的盒飯“涂抹”在作品上,猛然間,她對著作品笑了。正是憑借這種勁頭,馮鷙臻的作品受到我市不少工藝美術家和云岡區職業中學師生的好評,“精細,有文化韻味”,是對她的鼓勵和鞭策。
馮鷙臻還把她的技藝制作成“微課”在網上向學員傳授。在一次準備課件之時,或許由于過分勞累,或許由于投入太多,她的身體有點吃不消,差點暈倒在工作臺上。幸好,旁邊的朋友及時提醒,“你應該趕快到醫院檢查一下?!瘪T鷙臻馬上到醫院做了個全面檢查,沒有大礙。回來之后,她又投入到備課之中。不少朋友感言,馮鷙臻真有種“拼命三郎”的勁頭。
馮鷙臻是個不計名利、執著于藝術的人。只要是她認準的事兒,她就要一門心思全力做好。作為云岡區職業中學特聘的“傳統手工藝進校園”教師,她不僅將結藝技術傳授給學生,還要讓學生明白,結藝不僅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門做人的學問。一根繩,凝結了一種精神,一種求索的精神,她就是想教會學生用這種精神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從遠古時代的結繩記事到結繩寄情,“結”一直象征著青年男女的纏綿情思,人類的情感有多豐富多彩,“結”就有多么千變萬化。馮鷙臻的結藝作品素淡有臻,動若清風,靜如秋水,心容世事而不爭,意納萬物且自明,種種浮華過眼,猶如石沉大海,瞬間融合于寬和的心境之中,無論是棲居鬧市還是深山,皆可收放自如,覓得身心清涼。難怪我市詩人源靜看到馮鷙臻的作品《蝶》,有感寫下一首小詩:“為了追隨你的雙羽/我把自己凝固成線/每一層環繞都是癡情/每一絲牽掛都是纏綿/我把思念捋成流蘇/我把祝福紋成斑點/流蘇隨你一路順風/斑點璀璨為你亮眼/再不會是一夏的浪漫/我們的故事驚地撼天……”
一結一線一塵緣,一石一珠一世界。馮鷙臻的結繩技藝,用藝術的姿勢與態度,開啟原創結繩文化之門;用心靈的視覺與美感,解析結繩藝術的獨特韻味;用藝術和質樸的情感,傳承古老的傳統文化。結繩、結扣、結玉……馮鷙臻結繩技藝猶如早晨的太陽,努力為人們帶來藝術美、心靈美,帶來積極進取,帶來陽光溫暖,照亮手工結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