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立
2006 年是我的父親武新宇誕辰100 周年。父親自從1925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 始終堅持革命理想和信念, 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勞動人民的解放, 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彭真在1989 年父親去世后對我們說: 武新宇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他是無產階級革命家, 是法學家和教育家。你們要學習和繼承他的革命精神。
立志報國為民? 投身革命洪流
1906年, 父親出生在山西省陽高縣一個封建家庭, 他的五世祖曾考上進士, 當過巡撫, 但當他出生時家庭已經敗落。在他兩歲時我的祖父突然病逝, 只留下祖母和兩個幼子, 從此孤兒寡母備受歧視和壓迫。家庭的不幸使他從小就樹立了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奮斗來擺脫痛苦生活的決心。他以優異的成績念完了小學和中學, 1923 年中學畢業后沖破封建家庭的阻撓, 只身來到北京, 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上學期間他的生活非常艱苦, 沒有錢交飯費, 只能和拉洋車的一起在小攤上買點吃的充饑, 這使他對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父親曾對我講過在寒冷的冬天, 許多窮人沒有衣服穿, 只能撿些舊報紙裹在身上, 每天早晨都能看到路邊有凍僵的尸體。在反動軍閥統治下的中國, 內憂外患, 民不聊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越來越明顯, 中華民族處于危亡之際。父親心中十分憂慮, 決心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
五四運動后的北師大是傳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陣地。父親看到《新青年》和《共產黨宣言》等書籍如獲至寶, 越看思想越激進, 最終樹立了對共產主義的信仰。當時大革命正處于高潮, 他積極參加了黨領導的各種活動, 并在學生會中團結進步同學向反動分子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1924年底, 孫中山北上抵京, 中共黨組織號召廣大青年到車站迎接。父親站在隊伍前列, 并登上孫中山的汽車高呼歡迎口號。1925 年,父親加入了共青團, 后轉為中共黨員。入黨后他積極工作, 先后擔任黨小組長、黨支部宣傳委員和西城區委委員。在1925 年五卅慘案發生后, 父親積極參加支援上海工人的集會和示威游行, 擔任了宣傳講演員。1926 年三一八慘案發生時, 他不顧危險參加了到段琪瑞執政府前舉行的游行示威, 遭到軍警血腥鎮壓。1927 年春天, 奉系軍閥逮捕和殺害了李大釗等人,國民黨叛變革命, 到處搜捕共產黨員。在白色恐怖下, 父親和張友漁等堅持出版 《國民晚報》, 使其成為我黨同反動派進行合法斗爭的工具。
為了躲避敵人的搜捕, 繼續進行革命活動, 父親先后在北平乃至整個華北地區以及遼寧、山東等地, 以教書為掩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他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教育勞動者同盟”、“文化總同盟”和“文化界抗日救國會”, 受黨的指派擔任過北平和太原等地的“教聯”書記和“文總”黨團成員。他曾回憶說: 那時進行地下工作十分危險,為了避開敵人的特務和密探, 有時扮作游客在公園接頭, 有時裝成商人在旅館租房開會。他曾用吳興義的假名租過房間。有一次他參加在北平天橋舉行的集會, 在被軍警追捕時腿受了傷, 急忙躲進一個小鋪才脫身。
他在遼寧鳳凰城教書時, 日寇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看到侵略者的累累罪行, 父親義憤填膺, 發動學生拿起棍棒刀叉, 準備和鬼子拼命。學校當局發現后, 強迫他離開了學校。在太原成成中學擔任校長時, 他聘任了許多共產黨員和進步教師來校任職任教, 建立了教師黨支部。他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 發動學生上街宣傳抗日, 培養了大批愛國青年。他領導成立了“太原抗日反帝同盟會”, 在學生、市民和士兵中宣傳黨的抗日主張, 反對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造成很大影響, 引起了敵人的恐慌。1933 年初, 父親遭到閻錫山的通緝, 連夜逃離太原。他來到北平后參加了“教聯”工作, 后來又從北平到了日本。
在日本期間父親并沒有停止革命活動, 他團結進步留日學生成立了“師大留日同學會”。在他考上東京帝國大學后, 很多朋友勸他先在日本讀書, 等國內形勢不那么嚴峻時再回國。有的朋友還替他繳了學費。但他不顧個人安危, 毅然決定放棄在日本上大學, 回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一二·九運動掀起抗日高潮后, 他根據黨組織的決定, 協助楊秀峰等領導“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國會”的工作, 支持青年學生的抗日愛國行動, 參加綏東抗戰慰問團。父親當時在民國大學擔任教授, 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可觀的經濟收入, 但他為了革命事業不惜拋棄這一切, 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反動當局以“‘左傾分子”的罪名迫使學校將他解聘, 并放風說要將他逮捕。這不但沒有把他嚇倒, 反而更堅定了他的決心。父親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反抗日本侵略, 為民族解放而斗爭的抗戰前線。
成成中學建奇功 晉綏大地留英名
1937 年全面抗戰爆發前, 父親根據黨組織的決定回到山西太原,在彭真領導下擔任北方局交通員。劉少奇來太原時, 父親安排他住在我的母親家中, 由母親及其家人負責安全, 父親負責聯絡。劉少奇根據當時山西和華北的情況, 指出應加強抗日統一戰線的工作, 組織與動員群眾開展游擊戰爭。父親很受教育和啟發。
1936 年秋, 閻錫山為了保持自己在山西的統治地位, 不得不同意與我黨建立抗日統一戰線。七七事變后, 周恩來代表黨中央同閻錫山進行談判, 商定共同建立第二戰區戰地總動員委員會( 簡稱戰動總會)。在周恩來提出的中共參加戰動總會的人員中就有父親, 閻錫山心里明白這個人就是當年曾經通緝過的共產黨要犯, 但此時只能表示同意。父親擔任了分配部副部長, 負責動員廣大群眾全力支援前線, 積極參軍參戰。他在很短的時間里, 設法征集了大批糧食, 組織了擔架隊, 并提前超額完成了動員新兵入伍的任務( 原計劃動員13800 名, 結果動員了2 萬多名)。他還協助武裝部長程子華舉辦培訓班, 為抗日游擊隊培訓了一批軍政指揮員。
1938 年夏天, 八路軍根據毛主席的指示, 決定開辟大青山抗日根據地。120 師師長賀龍和政委關向應決定組成大青山支隊, 由李井泉任司令兼政委。戰動總會派出晉察綏邊區工作委員會, 父親擔任了邊區工委主任和中共大青山特委書記, 協同大青山支隊在綏遠建立敵后根據地。一同挺進敵后的還有以成成中學師生為主的四支隊。父親曾任校長的成成中學在抗戰開始后成為太原的“紅色堡壘”, 中共北方局、山西省委和八路軍辦事處相繼進駐, 許多黨和軍隊的領導同志都曾在這里工作和住宿。成成中學的教師和學生響應黨的號召, 組成了師生游擊隊。戰動總會決定由父親和劉墉如帶領這批革命青年去經受戰火的考驗, 培養文武雙全的指戰員。在抗戰中, 成成中學全校師生投筆從戎是一個罕有的范例,在報刊上報道后, 受到了國內外各界的廣泛贊譽。外國友人感動地說: “古今中外, 第一次看到整個學校組成游擊 隊抗擊侵 略者的壯舉。”
1938年8 月初, 大青山支隊開始向敵后挺進, 當時父親正患重感冒, 連日發高燒, 仍帶病遠征。他和其他指戰員一樣全副武裝, 背著干糧, 走在隊伍的前面。為了突破敵人的重重封鎖, 部隊連夜急行軍。成成中學的師生雖然是第一次行軍打仗, 但亳不畏縮。他們冒著滂沱大雨, 不顧道路泥濘, 爬過一道道山梁, 渡過一條條河流。父親是近視眼, 因看不清路時常跌倒, 滿身泥水繼續向前走。經過一個多月的千里行軍, 終于到達了目的地。由于組織嚴密, 沒有一個人掉隊。初到大青山, 首先要發動群眾, 使部隊能夠在敵后站住腳。干部戰士寧肯自己挨餓受凍, 也不動老鄉的糧食和東西。群眾看到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真的是老百姓自己的隊伍, 就主動為我軍站崗放哨, 提供情報, 供應糧草。父親把成成中學的學生組成工作組訪貧問苦, 宣傳黨的抗日主張, 動員各族群眾團結起來, 共同對敵。他親自向一些蒙族的上層人士宣傳黨的統一戰線政策。這些人士聽說父親曾是大學教授都十分敬佩, 紛紛表示支持八路軍抗日。大青山支隊冒著風雪嚴寒, 主動出擊, 經過多次激烈的戰斗, 消滅了大批日偽軍和土匪, 聲威大振。在戰動總會邊區工委的領導下, 逐步建立了縣區村各級動委會和抗日武裝組織, 形成了綏中抗日根據地, 后來又開辟了綏南和綏西抗日根據地。經過三個多月的艱苦奮戰, 終于建立了包括18 個縣市的大青山抗日根據地。
成成中學的師生為大青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父親生前曾多次談到這段難忘的經歷, 但他很少說起自己, 而總是念念不忘他的學生們,尤其是那些血灑沙場的烈士。許多后來成為黨政軍高級干部的成成中學的學生在回憶起當年的戰斗歲月時, 滿懷深情地說: “是武校長帶領我們參加了抗日, 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9 年夏天, 父親調離了大青山根據地, 來到了黨中央所在地延安, 擔任毛主席辦公室秘書, 為籌備黨的七大準備有關資料。在此期間, 他多次聽到毛主席關于知識分子要和工農相結合的教導, 感到自己經受戰爭鍛練較少, 希望能重新回到抗日前線。他把這個想法向毛主席談了以后, 毛主席表示很贊同。
1940年, 父親回到了山西, 擔任了晉西北行署副主任, 后來又擔任了晉綏分局常委、晉綏行政公署副主任, 在續范亭主任因病到延安休養后, 他一直主持晉綏行署的工作。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和晉綏分局的決定, 在召開臨時參議會時, 他貫徹“三三制”的政策, 使各方面的抗日力量都有適當數量的議員, 充分體現了團結和民主的精神。參議會后他擬定了整頓行政公署的方案, 建立了各項制度, 加強了各級政權的建設。為了適應抗戰的需要和改善人民生活, 他號召邊區軍民貫徹“組織起來”和“勞武結合”的方針, 開展大生產運動。組織軍民開墾荒地, 興修水利, 使糧食不斷增產。到1944 年, 全邊區37%的勞力參加了互助組, 開墾荒地100 萬畝, 當年增收了八萬多擔細糧。同時邊區開展減租減息運動, 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行署還多次召開群英會, 表彰在戰斗和生產中涌現出來的英雄模范。
父親在工作中深入實際, 關心群眾生活, 經常到老鄉家問寒問暖, 解決他們的困難。他在生活上艱苦樸素, 廉潔奉公, 從不愿享受特殊照顧。按照規定, 他每月有三斗小米的津貼, 但他從未領過。冬天給他發了件皮大衣, 他也退了回去。他經常對行署的干部說:“我們的生活雖然還比較艱苦, 但已經比老百姓好多了, 千萬不能再增加他們的負擔。”
晉綏邊區的軍民艱苦奮戰, 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日寇的進攻。不僅鞏固了抗日根據地, 而且保衛了陜甘寧邊區, 保衛了黨中央, 立下了豐功偉績。在晉綏烈士陵園的紀念碑上, 父親寫下了歌頌烈士英雄業績的詩句: 晉綏革命根據地, 堅持抗戰樹偉績。無數先烈拋頭顱, 廣大人民灑熱血。壯志浩氣麗山河,英雄業績垂史冊。繼往開來作楷模, 發揚光大在吾儕。
致力法制建沒 心系治國之本
1949年, 父親參加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成立后他被任命為內務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 協助謝覺哉部長在全國基層政權建設、救災和優撫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54 年, 他調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 先后擔任法案委員會副主任、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機關黨組副書記和書記。在他剛調到人大常委會時, 彭真對他說, 中央要求立即開始起草各項法律, 決定由他具體負責這項工作。盡管當時任務繁重, 時間緊, 人手少, 但是他毫不猶豫地承擔下來。從此他盡心竭力, 無怨無悔, 一干就是30 多年。雖然他同時還負責人大常委會的日常工作, 但仍以很大的精力投入到立法工作方面。在開始立法時,為了借鑒經驗, 他主持廣泛收集了各個國家的法律文本, 包括蘇聯和一些西方國家的法律, 還收集了我國歷史上的唐律疏議、大清律例等。同時他更注重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 總結我們自己的經驗。他認為, 搞立法工作不僅需要有很強的責任心, 而且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他常說: “制定法律不僅每個條文要認真研究, 而且每個字都要反復推敲, 一個字用的不恰當都不得了。”在起草有關法案時, 他強調要充分發揚民主, 讓各種不同意見都發表出來, 經過反復論證,再寫入法案。
正當父親為加強我國立法而努力工作, 并且根據形勢的發展對如何改進立法工作進行深入的探索時,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 使立法工作遭受了空前的災難。林彪、江青一伙瘋狂叫囂要砸爛“公檢法”, 對政法戰線的廣大干部進行了殘酷的迫害。父親被打成“走資派”、“黑幫分子”, 遭到批斗審查、監督勞改。但是父親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 他堅信法制建設是治國之本, 法律的尊嚴不容踐踏, 我們的國 家一定會走上依法治國的道路!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 黨中央撥亂返正, 十分重視法制建設。父親雖然已年過七旬, 但仍以高度的緊迫感和頑強的毅力重新投入到新的立法工作中。他先后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常務副秘書長、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和中國法學會第一任會長, 并在中共十二大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央紀委常委。他參加了制定和修改 《憲法》、《刑法》、《民法通則》、《婚姻法》、《國籍法》和《環境保護法》等多項法律。他主持起草的刑法歷時多年, 修改達33 稿, 1979 年終于經全國人大討論通過。
1983 年, 父親因年老體弱不再擔任具體的領導工作, 被聘為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特邀顧問。他仍然十分關心立法工作, 經常提出建議和意見。他認為要建設社會主義強國離不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要真正做到依法治國, 不僅要加強立法工作, 還要加強司法等各方面的工作, 建立起完整的法律體系, 真正作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對違法者必須嚴加懲處; 要注重對廣大干部群眾的普法教育, 要求每個人都懂法守法, 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帶頭遵守法律。
回顧父親的生平經歷, 他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 一貫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從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 清正廉潔, 克己奉公。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他都保持著粗茶淡飯的簡樸生活。他住的房子年久失修, 但他卻以還能居住為由, 一直不同意維修。他為國家和人民作出了許多貢獻, 卻從不愿別人宣傳自己, 連對家里的親人也很少提及。他還一再告誡子女要戒驕戒躁、謙虛謹慎。父親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 但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質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原載《北京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