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吉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與技術服務處,廣東 廣州510000)
高校擁有優秀的科技人才和研發環境,承擔了大量的橫縱向科研項目,是原研技術輸出的原動力,其科研成果頗為豐富。專利則是技術創新的法律表達,是科研成果得以運用的重要載體,其產出和擁有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及其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當前專利已經成為評價高校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1]。中國在1985 年建立并實施專利制度后,國民的專利保護意識不斷增強,近年來,在各種政策的激勵支持下,高校專利的申請量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但同時高校專利的管理也出現了諸多挑戰[2]。2020-02,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科技部三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指出,高校需全面提升專利質量,始終把高質量貫穿于高校知識產權創造、管理和運用中,在高校知識產權管理中,突出轉化導向,更好地發揮高校服務社會的作用[3]。
專利信息分析是指以專利文獻為基礎,根據特定的數據特征,從中挑選出符合某一特定要求的相關信息,并通過一定的分析角度與技巧,找出其中蘊涵的規律、趨勢以及信息間的關聯性,為公共事務或管理決策提供參考[4]。有效地利用專利信息分析是提高創新水平、把握市場方向的重要途徑。鑒于此,擬通過專利信息分析,掌握學校科技創新能力,了解優勢所在,為后續發掘技術與市場需求的契合點、開展產學研服務以及科研管理制度的修訂提供參考。
本文以佰騰網為檢索分析平臺,對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1985-01-01—2019-12-26 期間的專利進行檢索分析,檢索日期為2019-12-26;利用該平臺對我校近20 年的各種類型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申請及授權量和授權率、發明人排名前10 的發明人技術領域、專利轉化情況進行分析,從量化的角度研究廣輕工的創新能力變化規律,為廣輕工后續的科研管理制度的修訂、產學研合作及校內科研團隊的建立提供依據。
截至2019-12-26,共檢索獲得1 194 件專利,其中發明專利380 件,實用新型專利331 件,外觀設計334 件;目前廣輕工發明專利授權149 件,法律狀態處于有效狀態的有117 件,只有36 件專利由于未繳納年費而處于失效狀態,發明專利有效維持率較高,說明廣輕工教師們的保護意識較強;實用新型有178 件處于有效狀態,其余因未繳納年費而失效,失效比例較發明大,原因可能如下:①同樣的發明創造既申請了發明又申請了實用新型,在發明獲得授權前,為了避免重復授權需要放棄了實用新型的權利;②由于中國實用新型不經過實質審查階段,創造性高度相對來說較低,且現在技術更新較快,經過一段時間后,因其使用價值較低而不值得繼續維持其權利。
在專利構成比例上,廣輕工的三種類型專利比例相當,這與學校的院系設置有很大關系。廣輕工的藝術設計學院是規模較大的一個學院,學科特點導致該學院專利主要為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因此廣輕工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專利較多。
基于專利檢索結果,按年份對專利申請數量、授權專利數量、發明專利的授權率進行統計,獲得各年度各類型專利的申請量進行統計,得到專利申請趨勢圖,如圖1 所示。
從圖1 可以看出,廣輕工專利申請起步較晚,首件專利申請日為2001-11-06 , 該申請日有3 件專利申請CN1349793A、CN1349817A、CN1349792A,均為發明專利申請,發明人均為龔盛昭,公開日為2002-05-22,由于這三件申請均無代理人,在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后因未提交實質審查請求導致其未進入實質審查階段,因而法律狀態為視為撤回狀態,2001—2009 年屬于專利申請萌發期,此期間各類專利申請量均較少;2010 年外觀專利申請突破100 件,發明和實用新型也有小突破,2010—2012 年屬于專利申請緩慢增長期,此期間各類專利申請量較萌發期有所提升;從2013 年至今,廣輕工各類型專利申請量都處于穩步提升狀態(由于專利申請到公布有一段時間間隔,也導致了2019年的申請信息披露的滯后性,因而數據統計得到的2019 年專利申請量較少),屬于專利申請的穩步增長期,這一時期專利申請量的增長與廣輕工的職稱評審辦法、崗位聘用辦法及科研獎勵辦法的實施密不可分。

圖1 專利申請趨勢圖
傳統的授權率統計方法是以授權年度來進行統計,但發明專利的授權往往需要2~3 年時間,存在嚴重的滯后性,因而采用此種統計方法并不能準確反映每一年度的發明申請的質量。因此,本文采用以發明申請當年的專利其后續狀態進行跟蹤來統計授權率,如2001 年申請了4 件發明專利,后續狀態跟蹤發現此4 件發明專利中有1 件獲得授權,計算2001年發明專利授權率為25%,發明專利授權率如圖2 所示。
總體來說,廣輕工發明專利授權率較高,一般授權率在50%以上,表明廣輕工發明專利的質量較高,創新能力較強;而統計數據顯示2016—2018 年授權率較低,可能的原因為:①2016 年后國家知識產權局開始實施嚴把“授權關”的審查政策,對發明專利授權的要求更高;②發明專利審查周期長,在檢索的時間范圍內,部分2016—2018 年的發明專利可能還處于審查中,并未結案,因而導致統計得到的授權率較低。

圖2 發明專利授權率趨勢圖
由于外觀設計專利不屬于技術方案,因此僅對廣輕工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的發明人進行統計,分析排名前10 位的發明人的專利技術領域分布情況,結果如圖3 所示。排名前10 的發明人為龔盛昭、白平、伏波、董兵、鄧毛程、廖永紅、徐百平、楊銘、顏進華、李全恒,主要分布在輕化工技術學院和藝術設計學院,這兩個學院也是廣輕工規模較大、歷史悠久、有專業優勢的學院。

圖3 排名前10 的發明人技術領域分布圖
通過發明人技術領域分布圖可以看出,排名第一的發明人為龔盛昭,一共有75 件申請,均為發明專利申請,技術領域主要集中在A61K(醫用、牙科用或梳妝用的配制品),有66 件,其余9 件技術領域為C07D(雜環化合物)。龔盛昭教授為廣輕工輕化工技術學院精細化工技術專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綠色日用化工技術研究及化妝品配方和核心關鍵工藝技術研究,其研究方向與其專利申請的技術領域吻合。在這66 件發明申請中,目前有34 件處于審查中,32件獲得授權,其中26 件實現了專利轉讓,說明專利質量較高,且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除此以外,技術領域較集中的發明人還有徐百平,為廣輕工珠江學者特聘教授,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專業帶頭人,是國內率先從事混沌場強化高分子材料加工技術,共有29件專利申請,其中23 件為發明專利申請,6 件為實用新型專利申請。
該29 件專利申請中25 件技術領域為B29C(塑料的成型或連接、塑性狀態物質的一般成型、已成型產品的后處理),專利申請的技術領域與其研究領域較為一致。
通過分析專利合作申請,可以評估產學研合作情況。分析產學研合作專利有助于了解高校符合市場需求的高新技術情況。廣輕工的711 件發明/實用新型申請中,合作申請共53件,合作申請率為7.45%。在這53 件合作申請中與惠州市隨和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請專利12 件,與廣州市騰英工業皮帶有限公司共同申請專利5 件,與湛江市享愛食品有限公司共同申請專利5 件,這三家企業與廣輕工均有校企合作。
廣輕工的711 件發明/實用新型申請中,專利轉讓48 件,專利許可3 件,發明/實用新型專利轉化率為7.17%,略高于高校專利轉化的平均水平3.2%[5];而龔盛昭教授作為發明人的32 件授權發明專利中,有26 件實現了專利轉化,轉化率達到80%以上,遠遠高于高校專利的平均轉化水平,說明龔盛昭教授的研究領域應用性較強,相應的發明專利應用價值較高。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廣輕工專利主要有如下特征。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從2013 年至今,廣輕工專利申請處于持續上升階段,特別是2016 年后,廣輕工出臺了《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辦法》《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辦法》《科研獎勵管理辦法》,明確了對專利的管理及獎勵條件,并且將專利授權納入職稱評審及崗位聘用條件中,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教師們進行發明創造的積極性;在2017 年廣輕工招標引入了2 家專利代理所,并配制了知識產權專項資金,解決了教師們申報知識產權過程難及費用問題,對專利申請量的提升有一定促進作用。
與此同時,廣輕工近年來招聘引入了大量博士人才,為后續的科研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為今后專利申請的持續增長提供了人才保障。
產學研是創新驅動的有效路徑,校企合作是高校專利轉化和實施的主要途徑。根據前述分析可知,廣輕工合作專利僅占7%左右,說明廣輕工在校企合作方面還做得不夠;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高職院校的重要職能之一,廣輕工地處廣州市和佛山兩地,高新技術企業頗多,具有良好的產學研合作前景。廣輕工應該分析優勢技術領域,并將其與地方產業相關聯,積極主動與企業開展合作,共同開展具有應用價值的研究。
提高專利質量,是專利實現轉化的最基本要求。為此,廣輕工分批分領域組織了多次專利培訓,邀請專利代理公司專業人員對師生進行相應培訓,增強專利保護意識,從撰寫上在專利申請之初就提高專利的質量,提高授權率。
2019 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數據統計顯示[6],2019 年發明專利授權率為32.33%,而近年來廣輕工發明專利授權率在50%左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廣輕工專利質量較高;但廣輕工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整體轉化率為7%左右,說明還有大量的技術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
廣輕工專利轉化率低,究其原因有2 點:①專利保護的技術方案偏離實際應用。廣輕工48 件專利轉讓中有26 件專利發明人為龔盛昭教授,這些專利大多涉及“植物提取物在化妝品中的應用”,應用價值高;另一方面,專利轉化率數據也反映出廣輕工其他教師的專利的市場認可度較低,應用性不強;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重點關注專業的產業應用,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把研究重點轉移到應用型研究上,相應的產出成果應用性增強,轉化的可能性提高。②缺少專業的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人員。雖然近年來廣輕工授權的專利均通過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進行發布,且廣輕工也制定了《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辦法》,明確了“對專利成果轉讓的,按轉讓金額的30%予以獎勵,同時其轉讓所得的費用,學校以科研項目立項的形式給予該發明人,鼓勵其繼續進行科學研究”,然而這些舉措并沒有產生明顯的效果。目前,廣輕工的科技成果轉化是由科技處進行管理,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也是由科技處管理人員兼管,科研管理人員精力、能力有限,且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與縱向科研項目管理大不相同,管理人員不專業也是導致專利轉化率低的原因之一。
專利轉化難、轉化率低是目前中國高校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科技部三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中明確了高校在人才評聘體系中要加大對專利轉化運用的權重,因此,為了促進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科研管理人員管理能力,廣輕工也組織相關人員參加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技術經理人培訓,聽取國內知名高校分享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經驗和成效,有專家講解相關專業知識,以及對上市企業產學研走訪,接受資深投資人權威指導,以期提升管理人員的能力,提升廣輕工專利轉化;與此同時,在后續科研相關管理辦法的修訂中,還需要加大對專利等科研成果轉化的鼓勵,通過制度來動員和激勵教師們開展專利等科技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