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霞
妊娠期是孕育生命的關鍵時期,只有充足的營養才能保證胎兒的成長發育質量。有研究發現,除了成年時期生活方式與遺傳基因的影響,生命發育過程中經歷的不利因素(包括妊娠期營養不良、子宮胎盤功能不良等)可以增加成年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經行為異常、癌癥及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1]。胎兒的營養主要來自于孕婦,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受自身疾病的影響,需要嚴格控制飲食結構。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下,多數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因缺少對疾病的正確認知,致使營養攝入不足,或飲食不當而無法有效維持血糖指標,繼而影響妊娠結局[2]。目前,如何通過有效的干預措施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妊娠質量與安全,已成為婦產科學者亟需解決的問題[3]。個體化醫學是根據患者之間差異性與自身特點所實施的精準干預手段,同時也是醫學發展的必然方向。個性化營養指導與孕期教育是基于個體化醫學延伸而來的干預模式,旨在提高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合理飲食,改善機體營養狀態,保障妊娠結局[4]。本研究對2018 年2 月~2020 年3 月于本院就診的59 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應用了個性化營養指導聯合孕期教育干預,收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2 月~2020 年3 月于本院就診的118 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學》第9 版中的診斷標準;單胎妊娠;患者具有良好的溝通與認知能力;研究方案已充分告知患者知情。排除標準:存在其他妊娠合并癥與并發癥;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障礙;自身免疫性疾?。患甭愿腥?;有精神疾病史。將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每組59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2~38 歲,平均年齡(26.8±3.8)歲;孕周24~30 周,平均孕周(27.2±1.6) 周;孕前體重40~72 kg,平均孕前體重(55.3±5.6)kg;文化水平:大專及以上15 例,高中21 例,初中18 例,小學及以下5 例;經產婦46 例,初產婦13 例。研究組患者年齡22~39 歲,平均年齡(26.5± 4.2)歲;孕周24~30 周,平均孕周(27.2±1.6)周;孕前體重40~72 kg,平均孕前體重(54.8±5.8)kg;文化水平:大專及以上17 例,高中21 例,初中16 例,小學及以下5 例;經產婦45 例,初產婦14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接受個性化營養指導,方法如下。①建立個人檔案:采集患者基本資料,建立個人檔案,詳細記錄患者的信息與飲食習慣。②血糖監測:患者就診后立即開始序貫性血糖監測,記錄進食時間、數量、食物種類與烹飪方式等。③設計個性化營養食譜:根據患者的孕周、體重、年齡、勞動強度與全身熱量需求,聯合營養師共同設計出個性化營養食譜,對患者的飲食結構進行全程指導,并提供飲食營養指導手冊。④合理分配飲食營養:控制患者每日營養與能量,正常體質量孕婦總熱量為30 kcal/(kg·d),輕體質量孕婦總熱量為35 kcal/(kg·d),重體質量孕婦總熱量為 25 kcal/(kg·d)。其中碳水化合物占總量的50%~60%,脂肪占20%~30%,蛋白質占15%~20%,以少食多餐為原則,攝食頻率為5~6 次/d,能量分配分別為2∶8、1∶8、2∶8、1∶8、2∶8?;颊呙咳帐秤谩?00 mg 的蔬菜,且兩餐間食用柚子、獼猴桃等低糖水果,注意每日水果攝入量應<200 g。根據患者的血糖水平合理分配食物成分。此外,建議患者適當運動,以孕婦操與散步為主,1 次/d,30 min/次,運動強度以無疲勞感為 宜。⑤每個月對患者進行一次隨訪,對其飲食情況進行記錄與指導,并再次強調合理控制飲食對于疾病的重要性。
1.2.2 研究組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孕期教育,方法如下。①組建教育小組:由5 名婦產科醫護人員組成,小組成員需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臨床工作經驗,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②基于微信平臺的孕期教育:組建微信群,即“妊娠期糖尿病交流群”,并開通“妊娠期糖尿病健康之家”微信公眾號。每日在公眾號內進行妊娠期糖尿病診療、護理、飲食、運動、體重控制、胎兒監護、定期產檢、自我檢測等知識的推送,內容以圖片、視頻與文字為主,不斷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微信群則為患友之間交流提供平臺,同時也方便患者在群內提出疾病相關問題,小組成員給予詳細解答。此外,要求患者每天記錄飲食控制情況、血糖水平、運動情況,定期反饋血糖變化,若有異常及時到院復診。③孕期教育講座:每個月開展2 次 孕期網絡在線教育講座,由專業醫師對妊娠期糖尿病進行全面的講解與指導,對于理解能力與知識掌握度較差者可以進行一對一在線教育,不參與群聊者則給予一對一電話指導。
1.3 觀察指標 ①采集患者空腹狀態下的外周靜脈血,檢測并對比干預前與干預后(分娩前)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②對比兩組分娩方式,包括:剖宮產與陰道分娩。③對比兩組妊娠結局,包括:早產、產后出血、巨大兒、新生兒窒息。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的血糖水平對比 干預前,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血糖水平對比()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血糖水平對比()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aP<0.05
2.2 兩組分娩方式對比 研究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陰道分娩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分娩方式對比[n(%)]
2.3 兩組妊娠結局對比 研究組早產與巨大兒的發生率分別為3.39%、1.69%,低于對照組的15.25%、11.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后出血與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妊娠結局對比[n(%)]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女性特有的疾病,若血糖指標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可誘發妊娠高血壓、羊水過多、胎兒窘迫、巨大兒等不良問題,嚴重影響了母嬰的健康[5]。據相關報道顯示[6],妊娠期糖尿病在全球的發病率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其中我國的發生率為1.3%~3.7%。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飲食結構的變化,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率也不斷攀升[7]。有研究發現,約90%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以通過調節飲食與合理運動達到滿意的血糖管理效果,且科學的飲食指導,能夠增強患者機體的營養,為胎兒成長發育提供有利的保障[8]。然而,多數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對于妊娠期糖尿病認知不足,加之缺少規范且全面的健康指導,致使營養狀況與血糖控制效果不夠理想[9,10]。目前,探尋有效的干預措施控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標,改善其妊娠結局已成為婦產科學者研究的重點課題。
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中提出,飲食指導與運動訓練是妊娠期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其重點強調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營養指導與教育,且分娩后仍需要堅持同樣的生活方式,以便降低分娩后2 型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11]。一些研究發現,多數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期望通過合理的營養干預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但50%以上的患者對于疾病一無所知,且部分患者未認識到合理飲食的重要性[12,13]。個性化營養指導是基于患者個體情況所實施的營養干預措施,其目的是控制妊娠期血糖水平,并保證患者的機體營養狀態,繼而改善妊娠結局。有學者發現,血糖指數過低的食物具有吸收與消化速度慢等特點,食用后患者血糖波動較為平穩,可以減少胰腺負擔,降低胰島素抵抗,保持胰島素敏感性[14];而血糖指數過高的食物具有吸收與消化迅速、血糖升高快等特點,易誘發胰島β 細胞損耗。個性化營養指導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調整飲食結構,合理搭配食物比例,指導患者選擇低血糖指數食物,并適當攝入水果、蔬菜與脂肪等,不僅穩定了血糖水平,且能有效補充胎兒生長發育所需的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進一步保障了妊娠質量。然而,個性化營養干預對于在院患者的血糖水平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但患者出院后的依從性卻有所缺失,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15]。因此,在個性化營養干預的基礎上聯合全面的孕期教育十分必要。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基于微信等網絡平臺的孕期教育也在婦產科得到了廣泛的開展[16]。通過網絡平臺實施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孕期教育,可以使其隨時隨地的接受到專業指導,不斷鞏固與加強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提高自我管理意識,發揮出主觀能動性,繼而采取利于健康的行為[17]。同時,孕期教育全面、直觀、豐富的展現了妊娠期糖尿病的健康知識,利于患者理解與接受。此外,孕期教育也為個體追蹤式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條件[18]。針對理解能力與知識掌握度較差者,以及不參與群聊者可通過電話方式進行溝通,對其飲食營養、血糖控制情況給予全程指導與監督,進一步保障了個性化營養指導的實施效果。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研究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陰道分娩率高于對照組,早產與巨大兒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部分報道一致[19,20]。說明個性化營養指導聯合孕期教育在保證患者合理營養攝入的同時,還能夠有效控制體重,減少孕期并發癥,降低剖宮產率,以此獲得理想的妊娠結局。
總之,個性化營養指導聯合孕期教育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能夠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剖宮產率,保障妊娠結局,適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