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全 陳雪蓮 楊華
中耳炎是耳科常見的病癥之一,分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患者遷延難愈極有可能轉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CSOM 患者常伴有耳內流膿、鼓膜穿孔、聽力下降等癥狀,若未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極易造成患者耳聾,甚至會誘發腦腫瘤、面癱等,對患者身體健康和心理狀態造成嚴重影響[1,2]。大量研究證明,開放式鼓室成形術治療CSOM 已經能達到術后干耳的目的,所以臨床醫生目前更關注如何促進患者聽力改善,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80 例 在本院接受開放式鼓室成形術治療的CSOM 患者,男42 例,女38 例,年齡18~62 歲,平均年齡(40.63± 8.25)歲;病程1~8 年,平均病程(4.54±1.52)年;患耳:33 例左耳,32 例右耳,15 例雙耳;中耳炎類型:49 例膽脂瘤型,31 例骨瘍型。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相關診斷確診,經CT 影像學檢查,并長期伴有間歇耳流膿以及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鼓膜穿孔等癥狀[4];②既往無耳部手術史;③經告知后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由外傷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導致的聽力下降;②伴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③患有認知障礙,精神意識不清晰者;④患有急性中耳炎、中耳癌等其他耳科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80 例患者均采用開放式鼓室成形術聯合改良乳突根治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鋪巾消毒,將患者頭偏向健側方向,在患者耳后取一弧形切口,依序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對皮瓣進行分離,在鼓膜取一切口,將乳突皮質以及和骨性外耳道后壁完全暴露出來,乳突腔輪廓化,將病變組織完全清除(包括膽脂瘤、炎性肉、鈣化灶等),并清理損壞的錘骨頭、砧骨,術中要盡量保留鐙骨及其底板;若患者存在后鼓室病變,則需要開放后鼓室,同時將病變部位完全清除,使用骨粉填充乳突術腔,使其縮小后對上鼓室內側壁進行加高處理,使用納吸綿顆粒填充在鼓室內;若患者存在鐙骨及其鐙骨底板受損者,要選擇合適的人工聽小骨[美敦力PORP(聽小骨假體)]進行加高并立于足板,將外側和移植鼓膜連接;若患者鐙骨及其鐙骨底板完整,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使用人工聽小骨(或自體移除聽骨)雕形后置放在鐙骨頭,將外側端和鼓膜連接,采用顳肌筋膜內置法對鼓膜進行修補,并將其和乳突術腔骨粉表面緊貼,選用納吸綿和明膠海綿顆粒在筋膜外面進行妥善固定,切除適量的耳甲腔軟骨切除作耳甲腔成形,將紅霉素紗條填充在擴大的耳道口和乳突術腔內,隨訪依序縫合皮下組織、皮膚,切口縫合完畢后,用紗布繃帶對術耳進行加壓包扎。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手術前后純音測試結果,分析臨床療效、術后聽力障礙的相關因素。①療效判定標準:鼓膜穿孔癥狀消失,耳朵干燥無膿液,聽力恢復正常為顯效;鼓膜穿孔、耳內流膿、聽力下降等癥狀明顯改善為有效;癥狀無任何改變甚至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對比術治療前7 d 和治療3 個月后80 例患者氣導(air conduction,AC)聽閥、骨導(bone conduction,BC)聽閾、氣骨導差(air-bone gap,ABG)的差異[5]。③分析開放式 鼓室形成手術治療后可能影響聽力恢復的相關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 回 歸進行相關因素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80 例CSOM 患者治療顯效率為47.50% (38/80),治療有效率為42.50%(34/80),無效率為10.00% (8/80),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72/80)。
2.2 手術前后純音測試結果比較 患者治療后的氣導聽閥(47.41±6.25)dB 和氣骨導差(11.68±2.34)dB 均低于治療前的(66.03±7.02)、(30.58±3.18)dB,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的骨導聽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純音測試結果比較(,dB)

表1 手術前后純音測試結果比較(,dB)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2.3 術后聽力障礙的單因素分析 鐙骨及其底板未破壞和后鼓室開放的患者聽力恢復情況更佳,不同聽力障礙程度的患者鐙骨及其底板未破壞、后鼓室開放情況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聽力障礙程度的患者乙狀竇板、天蓋骨板、迷路是否破壞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術后聽力障礙的單因素分析[n(%)]
2.4 術后聽力障礙相關因素分析 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術后患者鐙骨及其底板是否破壞、后鼓室是否開放是開放式鼓室成形術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術后聽力障礙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術后聽力障礙相關因素分析
CSOM 主要是指在中耳骨膜、黏膜或骨質發生的炎性疾病,咽鼓管功能不良是導致該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其病情遷延難愈還極易發生中耳傳音結構破壞,進而造成耳聾[6]。對于CSOM 臨床上在采用藥物保守治療無效后一般采用手術治療,以往使用乳突根治術進行治療,手術中不會破壞中耳傳聲機構,雖然具有較好的療效,但是手術后干耳時間較長,且復發率高,預后效果較差。目前,臨床上更多的使用鼓室成型術治療該病癥,其通過將中耳和鄰近骨質中病變組織藏匿的全部腔隙進行切除,完全清除病變組織,避免了病變組織的殘留,同時也最大限度避免了對鄰近正常組織結構的破壞,有助于促進骨鏈連續性的改善,促進聽力結構重建,改善耳道自潔能力,促進聽力功能恢復,達到根治病因、降低復發率的目的[7]。鼓室成形術可分為以下幾種:①內耳開窗術;②結合進路鼓室成形術技術;③分期鼓室成形術;④改良乳突根治聯合鼓室成形術;⑤鼓膜成形結合聽骨重建術。改良乳突根治+鼓室成形術是一種基于開放式技術的手術方法,多用于聽骨鏈病變、鼓膜穿孔但鐙骨底板未破壞的CSOM患者中。
開放式鼓室成形術是將外耳道后上骨壁清除,使乳突腔與鼓竇暴露,擴大視野,有利于將病變組織完全清除,隨后對聽骨鏈進行重建,修補鼓膜,鼓室成形,促使聽力恢復,且手術后能在早期及時發現膽脂瘤,縮短干耳時間[8-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80 例CSOM 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證明該手術方式治療CSOM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有利于促進患者癥狀改善,促進患者聽力恢復。相關研究發現,CSOM 患者的典型聽力圖表現為氣導聽閥值降低,骨導聽閥值基本處于正常水平或有微降。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后的氣導聽閥(47.41±6.25)dB 和氣骨導差(11.68±2.34)dB 均低于治療前的(66.03±7.02)、(30.58±3.18)dB,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患者治療前后的骨導聽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氣導聽閥異常是造成CSOM 患者聽力障礙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開放式鼓室成形術治療CSOM 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有助于改善患者聽力,而后鼓室是否開放、鐙骨和鐙骨底板是否完整對術后聽力恢復情況具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