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杰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武漢 430063∥高級工程師)
城市軌道交通地下車站一般采用明挖法和暗挖法施工。暗挖法因受控地質條件和功能局限,應用較少。明挖法一般又分為明挖順作法和蓋挖逆作法。蓋挖逆作法施工,采用車站主體與基坑支護結構相結合,根據施工需要設置一定數量的工作孔,從上往下開挖車站基坑,從上往下施工各層結構,利用各層梁板結構替代明挖法內支撐系統,開挖至基坑底,結構封底即完成地下結構主體施工。這種利用車站結構替代傳統內支撐的逆作施工工法,因為支護剛度大,安全可靠,應用越來越多。
目前城市軌道交通地下車站,最常見的為地下2層、3層站,少量地下1層、地下4層或更深車站。本文結合3個典型地下站,對明挖順作和蓋挖逆作兩種工法的經濟性作精細分析和對比研究。
某地下標準2層站,基坑深度約17 m,地質條件以粉質黏土為主,局部有淤泥質土層,地下水豐富。
采用明挖順作法施工,圍護結構采用800 mm厚地連墻,局部有淤泥質土采用攪拌樁加固;設置4道內支撐,第1道混凝土支撐,第2、3、4道為Φ800 mm的鋼支撐,設一道倒換撐。結構方案如圖1所示。
采用蓋挖逆作法,圍護結構采用1 000 mm地連墻,與主體結構側墻構成“疊合墻”結構;利用車站主體結構梁板作為基坑內支撐系統;車站主體結構鋼管混凝土柱兼作施工臨時立柱;結構方案如圖2所示,差異工程量及投資對比如表1所示(僅對比差異工程量,相同的結構工程量不參與計算對比)。

圖1 明挖順作結構方案圖

圖2 蓋挖逆作結構方案圖

表1 地下二層站明挖順作與蓋挖逆作差異工程量及投資對比表
通過表1可知,本地下2層站,明挖順作和蓋挖逆作兩種工法投資基本接近,逆作工法因為地連墻厚度提高一個規格,地連墻和樁基礎投資增加,而蓋挖逆作相對明挖順作內支撐減少的投資相對較少。因此,蓋挖逆作相對明挖順作工法投資稍高。
某地下3層站,車站主體基坑深度26 m,2層附屬外掛基坑深度17.8 m,1層換乘大廳基坑深度10.9 m。地質條件以黏土、粉質黏土、粉細砂為主,地下水豐富。
采用明挖順作法施工,圍護結構采用1 000 mm厚地連墻;設置5道內支撐,第1、3道為混凝土支撐,第2、4、5道為Φ800 mm的鋼支撐,設1道倒換撐[1]。結構方案如圖3所示。
采用蓋挖逆作法施工,圍護結構采用1 000 mm厚地連墻,與主體側墻構成“疊合墻”結構;利用車站梁板作為基坑內支撐系統;主體鋼管混凝土柱兼作施工臨時立柱,結構方案如圖4所示,兩種工法差異工程量及投資對比如表2所示(僅對比差異工程量,相同的結構工程量不參與計算對比)。
本站采用蓋挖逆作,可將部分地下2層、地下1層區域與地下3層主體合并為一個基坑整體逆作法施工,相對于明挖順作,減少投資2 419萬元,占土建總投資的5.4%;若分期逆作實施,減少投資1 030萬元,占土建總投資的2.3%。采用蓋挖逆作法施工,利用主體結構梁板系統作為內支撐系統,基坑支護整體剛度大,安全度高,因此可將不同深度分區施工的基坑合并為一個基坑整體施工,既減少了分區隔離墻,降低了工程投資和施工難度,又加快施工進度,縮短了工期,一舉多得。

圖3 明挖順作結構方案圖

圖4 蓋挖逆作結構方案圖

表2 地下三層站明挖順作與蓋挖逆作差異工程量及投資對比表
某地下4層站,基坑深度35 m,位于長江邊,地質條件差,周邊環境復雜,為保證安全和控制變形,通過工程類比和計算分析,可以采用兩種明挖方案:方案一,圍護結構采用1 500 mm厚地連墻,設置7道內支撐和1道倒換撐,其中第1、3、5道為混凝土支撐,其余為鋼管撐,如圖5所示;方案二,圍護結構采用1 200 mm厚地連墻,設置8道內支撐和2道倒換撐,其中第1、2、3、5道為混凝土支撐,其余為鋼管撐,如圖6所示。為有效控制地下水滲流穩定(尤其是承壓水抗突涌穩定性),將車站主體四周地連墻落入基巖,同時采用壓力注漿加固墻趾沉渣,徹底隔斷基坑內外水力聯系,形成可靠的落底式止水帷幕[2]。
蓋挖逆作法施工,采用支護結構和主體結構全面相結合的支護方案[3]:① 圍護結構采用1 500 mm厚地連墻,圍護地連墻和主體側墻構成“疊合墻”結構;② 主體結構梁板系統作為基坑開挖階段圍護結構的水平支撐系統,各層板施工過程根據出土需要留設一定數量臨時出土孔;③ 主體結構永久柱(鋼管混凝土柱)兼作樓板支撐系統的臨時支承柱,鋼管混凝土柱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具體支護方案如圖7所示。

圖5 方案一結構橫剖面圖

圖6 方案二結構橫剖面圖

圖7 方案三結構橫剖面圖
為控制差異沉降變形引起的次應力,地連墻和立柱樁均插入中風化巖;同時,對入巖鉆孔灌注樁端和地連墻墻趾沉渣進行高壓注漿加固,有效控制樁、墻在逆作施工荷載下的絕對沉降,使相鄰立柱以及立柱樁與臨近基坑圍護墻之間的差異沉降不大于1/400柱距,且不大于20 mm。
通過表3可知,工程投資方案一最大,方案二其次,方案三再次。方案三1 500 mm地連墻蓋挖逆作方案,相對于方案一1 500 mm厚地連墻明挖順作,節省投資4 321萬元,占工程總投資約7.5%;相對于方案二1 200 mm地連墻明挖順作,節省投資3 044萬元,占總投資約5.3%。采用蓋挖逆作法施工,節省了大量的內支撐,降低了工程投資[4]。
表4為明挖順作與蓋挖逆作兩種工法對比。
采用逆作法施工,主要具有如下優點:① 利用結構梁板作為內支撐系統,可最大限度控制變形,安全度高;② 蓋挖頂板完成后可以作為施工場地,恢復地下管線和地面交通;③ 以板代撐,節省工程費用;④ 無內支撐,施工速度快;⑤ 逆作采用鋼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更優;⑥ 無需大量鑿除混凝土支撐,綠色施工,保護環境和自然,與綠色建造發展理念吻合。
通過對蓋挖逆作工程全過程監測跟蹤實踐,總結如下:蓋挖逆作,不受氣候條件制約,風雨無阻,科學施工組織,施工速度快,工期短;超大超深、形狀不規則、環境復雜、地質條件差的基坑工程,采用蓋挖逆作工法,明挖混凝土支撐數量越多,經濟性和工期越有優勢[5]。

表3 地下4層站明挖順作與蓋挖逆作差異工程量及投資對比表

表4 明挖順作與蓋挖逆作兩種工法對比表
當然,逆作工法也有一些問題需要克服:① 逆作工程一般采用疊合墻,較明挖順作結構,側墻無柔性防水層,防水混凝土需精心施工,應高度重視逆作施工縫,提升混凝土結構自防水質量;② 逆作施工關鍵技術(如立柱的選型、立柱定位工法、梁柱節點、差異沉降及施工設備),相對于明挖結構,施工工藝和質量管控要求稍高,需綜合工程安全、工期、造價、環境保護、交通疏解及基坑工程的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權衡利弊,綜合選擇。
1) 通過以上3個實際工程的對比分析和工程實踐,結論如下:地下4層或更深車站,或深度超過30 m地下結構,采用蓋挖逆作工法,相對于明挖順作法,土建投資可節省5.3%~7.5%;地下3層站,或者基坑深度20~30 m結構,蓋挖逆作相對于明挖順作,土建投資可節省2.3%~5.4%;地下2層站或者基坑深度20 m以下的結構,土建投資蓋挖與明挖基本接近,逆作稍高。
2) 綜合安全、投資、工期、質量等多種因素,地下4層或更深車站,或基坑深度超過30 m結構,地質條件差,環境復雜,安全和經濟性要求高,推薦蓋挖逆作工法;地下3層站或是基坑深度20~30 m結構,應綜合比選逆作法施工;地下2層站,基坑深度小于20 m,一般環境條件下優先采用明挖法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