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明

昨天的另一個意思是回不來了
柳比歇夫是蘇聯的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他以82歲高齡去世后,連他親近的人在內,誰都沒有想到他會留下那么多遺產。他生前發表了七十多部學術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方面的經典著作,這些著作在國外廣為翻譯出版。他一共寫了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五百多印張。500印張,等于12500張打字稿。即使以專業作家而論,這也是個令人驚嘆的數字。
26歲那年,柳比歇夫獨創了“時間統計法”,通過記錄每件事情花費的時間,統計和分析后,進行月小結和年終總結,以此來改進工作方法、計劃未來事務,從而提高對時間的利用效率。
這里僅舉柳比歇夫一例的時間安排:“1964年4月7日。分類昆蟲學(畫2張無名袋蛾的圖)3小時15分;鑒定袋蛾20分;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休息:給伊戈爾寫信10分;閱讀《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10分;閱讀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1小時25分;刮胡子5分?;竟ぷ骱嫌?小時25分?!彼谷贿B刮胡子的短短幾分鐘都要計算進去,由此可見他對時間的珍惜。通過如此詳細認真的記錄,他獲得了精確感知時間的能力,也見證了柳比歇夫獨處時的自覺自律。
如果只是偶然某一天的時間記錄,確實不值得大驚小怪,難能可貴的是,柳比歇夫竟始終如一地堅持了56年,這也是一個將自己一生用時間來計劃的人。為什么有些人做不出斐然的成績,正如俄羅斯作家格拉寧在柳比歇夫傳記《奇特的一生》一書中所說:“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而已。”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