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梁弄鎮黨委
梁弄地處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區,是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素有“浙東延安”之稱。2003年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專程赴梁弄考察,并囑托“要把梁弄建設成為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18年來,梁弄歷屆領導班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不移地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和路子,接續帶領老區脫貧致富奔小康。近年來,梁弄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多項指標位居全國革命老區前列,基本實現了這一奮斗目標。2020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67.28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2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9435元。
扭住第一要務——始終從發展的視角看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早在來梁弄調研時,他就提出:“加快推進老區建設,要突出重點,努力提高革命老區的自我發展能力,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沿著這一戰略指引,梁弄緊緊扭住發展這個促使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第一要務,因地制宜找準發展路子,實現以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以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
千方百計創造發展條件。梁弄經濟落后的一個客觀原因是交通不發達。作為山區鄉鎮,梁弄進出余姚必須翻越高地嶺的S213省道盤山公路,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梁弄的經濟發展。從2003年起,寧波市委、市政府為加快老區脫貧致富奔小康,先后投入數億元資金建設了余梁公路,梁弄從此告別了翻山越嶺的時代。為加快四明山革命老區發展,寧波市委、市政府又牽頭規劃了四明山高速公路,梁弄距離高速道口的車程縮短到10分鐘,交通區位優勢顯著增強。面對四明湖飲用水源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梁弄積極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工程和畜禽養殖業整治,扎實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全面構筑“一把掃帚掃全鎮”的環衛管理機制。從2006年起,累計投入2億多元實施環四明湖污水收集工程,日污水收集量超過5000噸。
著眼長遠搭建發展平臺。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重視戰略性平臺對區域協調發展的帶動作用。梁弄充分利用紅色資源集聚和綠水青山秀美的優勢,全面謀劃發展引擎。圍繞打造紅色教育基地,余姚市、鎮兩級實施黨史勝跡保護工程,從2003年起,整合1.5億元對浙東行政公署舊址等紅色古跡進行保護性修繕,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先后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2018年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圍繞打造休閑度假基地,投入3億元實施四明湖生態濕地等工程。圍繞打造會議教育培訓中心,先后引進健峰培訓城、省委黨校四明山分校等一批重要平臺,全鎮會議培訓服務設施日過夜接待能力超過1800人。特別是2016年中國機器人峰會永久落戶梁弄, 2017年浙江四明山干部學院正式掛牌,極大提升了梁弄會議培訓產業影響力,梁弄也由此成為國內智能經濟交流的高端平臺,并以“紅色智慧小鎮”入選全國特色小鎮。
久久為功提升發展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一樣,都要努力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不能“撿進籃子都是菜”。2003年之后,梁弄陸續關停搬遷了環四明湖環境安全隱患企業,為新動能發展騰出空間。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稅源型企業,引進浙江百歲山食品飲料有限公司。2019年,該公司年銷售額為2.5億元,成為余姚納稅百強企業。同時,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梁弄燈具點亮非洲”項目,拓展燈具產業鏈和市場營銷網絡。目前,梁弄燈具年產值超過20億元,在外燈具經銷商超過5000人,被譽為“中國燈具制造基地”。農業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引進櫻桃、藍莓、獼猴桃等生態高效農業,全鎮已建成總面積1.5萬余畝、輻射面積4萬畝的寧波市特色小水果產業基地,全年小水果銷售收入超過8000萬元,創建為浙江省特色農業強鎮。聚焦拉長美麗經濟鏈條,梁弄加強對傳統村落、地方民俗、民間技藝的挖掘保護和開發利用,推進農旅文深度融合,實現由單一觀光性旅游、季節性旅游向多元體驗性旅游、全年性旅游轉變。目前,“梁弄大糕”年銷售額超4000萬元。
用好第一資源——讓紅色文化成為推動發展的持久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深厚的紅色情懷,“紅色足跡”遍布革命老區。黨的十八大以來,他更是反復強調“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這些年來,梁弄始終把紅色文化視為最寶貴的資源,著力在挖掘的深度、保護的力度、弘揚的廣度上下功夫,使其成為推動老區發展的持久動力。
用紅色文化引領基層黨建。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緊扣“兩個必須”指示精神,高站位推進新時代黨建樣板鎮建設。梁弄始終把夯實基層黨組織作為加快老區發展的重要法寶,特別是注重用好紅色文化這一黨建資源寶庫,將其中蘊含的寶貴精神、先進思想、優良傳統融入黨建工作。比如依托老區紅色教育資源,開發“在現場教學、讓歷史說話”系列課程,作為黨員發展、干部提拔、黨性錘煉的必修課,全面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教育培訓。又如弘揚革命年代優良傳統,探索推廣“聯六包六”等密切聯系服務群眾的機制,常態化開展“我是黨員我先行”、“紅鋒志愿行”黨員志愿服務等活動,推進基層廉潔工程和黨建工作全域亮顯,使黨的旗幟在老區高高飄揚。
用紅色文化引領鄉村治理。紅色文化不僅是共產黨人最好的營養劑,也是塑造文明鄉風、實現有效治理的能量源泉。這些年來,梁弄始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富腦袋”與“富口袋”一起推,深入發掘紅色資源蘊含的精神養分,通過“小載體講大道理”、紅色記憶進農村文化禮堂、編印紅色鄉土教材等,引導干部群眾從身邊小事做起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全面提高老區文明程度。2015年,梁弄代表第四屆全國文明村鎮,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暨學雷鋒志愿服務大會上作了典型發言。堅持把紅色傳統融入鄉村治理,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全面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小微權力清單制度等作用,探索推廣“弄里小事碼上辦”、基層協商民主“三化”等機制,提升老區社會治理水平。
用紅色文化引領品牌塑造。紅色文化既是老區發展內生動力的源泉,也是獲取外在推力的重要依托。梁弄一直把紅色文化作為最重要的鄉鎮特質和名片來塑造,聚力打響“浙東延安”品牌。2003年以來,圍繞紅色資源保護,聚焦“人、物、事、魂”對紅色遺存進行全面普查和梳理,建立革命口述史資料庫。圍繞紅色歷史研究,依托黨史研究室、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等機構力量,出版了《浙東延安——梁弄》《紅色記憶》等書籍。圍繞紅色精神傳播,建設紅軍小學,開播全國首個“紅領巾電臺”,打造集專家講授、親歷者口述、現場參觀、情景體驗于一體的紅色教育培訓體系。圍繞紅色旅游發展,加強精品線路推介,開發以紅色文化為特色的農家樂、民宿和旅游紀念品。圍繞紅色形象提升,充分利用各類媒體講好老區故事,《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多次對老區發展進行專題報道,老區知名度不斷提升,成為全國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和旅游高地。
回應第一信號——始終以老區人民的利益為重
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2003年來余姚調研時,習近平同志走進老黨員、老游擊隊員和困難群眾家里,送問候、察實情、指方向。2018年的回信中,總書記深情地說,“15年前到你們村的情景我都記得,我一直惦記著鄉親們”“鄉親們生活不斷得到改善,我感到十分欣慰”。這些年來,梁弄始終以老區人民的利益為重、以老區人民的期盼為念,真誠傾聽呼聲,真情關心疾苦,真實解決問題,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
堅持不懈打破要素流動壁壘。老區要發展、農民要致富,激活要素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指出,“改革是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中各種矛盾和問題的根本出路”“消除影響‘三農發展的體制性和政策性障礙,給農民平等的發展機會”。2003年,梁弄根據余姚出臺的《關于加快城鄉一體化的若干意見》,率先進行城鄉一體化發展探索,對向集鎮規劃區遷建的山區農民,在確保退宅還耕的前提下,可置換在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選址建房。針對農村產權權能不完整、流轉不順暢的問題,優先在老區開展確權、賦權、活權,扎實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林權制度改革、農村“三權一房”抵質押貸款等,使資本上山下鄉、農民進城發展的產權制度制約得到有效消除,喚醒了沉睡的農村資源,激發了老區發展活力。
堅持不懈填平公共服務鴻溝。優化基本公共服務、解決突出民生問題,是老區人民最大的期盼。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針對農民公共服務需求日益增長而農村公共服務發展明顯滯后的問題,明確要求“逐步縮小城鄉公共服務的差距”。這些年來,梁弄堅持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老區全面小康的戰略重點,加快道路、公交、供水、供電、廣播、電視、通信、商貿“八網進村”,率先建立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養老保障、低保邊緣戶社會救助等制度,先后實現城鄉低保同標、公交一體化和居民養老、基本醫療保險并軌,城鄉公共服務基本實現制度接軌、質量均衡、水平均等。優先落實就業幫扶機制,免費開展職業技能培育等,抓好教育、醫療機構建設,實施居家養老、危舊房改造等工程,全鎮居家養老服務實現全覆蓋,相繼建成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社會組織服務中心。2020年,社會養老和醫療保險覆蓋率分別達到98.34%和99.85%。
堅持不懈縮小人居環境差距。根據“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部署,2003年9月,梁弄啟動以“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河道凈化”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整治改造,解決衛生改廁、河溝清淤等共性問題,健全了衛生保潔等治本機制,打造了一批美麗鄉村精品村和精品線等。目前,老區鎮村環境已媲美城市,成為省首批4A級景區鎮,省A級景區村莊實現全覆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入選國家自然資源部典型案例,圓滿承辦寧波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暨產業振興現場會,成功創建省級美麗城鎮樣板鎮。
責任編輯:謝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