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男
在氣候問題、生物多樣性危機、污染和廢物治理問題困擾全球之際,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像是一記警鐘,警示我們全球經濟向包容、可持續發展及綠色復蘇等方向轉型的重要性。
基于此,筆者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回顧了中國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進展,并就疫后中國在綠色金融基礎設施上可配套落實的政策方向給出了五項建議。
綠色金融:中國模式
過去幾年來,中國綠色金融體系的快速發展有賴于宏觀經濟政策以及監管、制度和技術方面所取得的進展。此外,中國還在綠色債權、綠色信貸、環境信息披露、第三方評估及評價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政策。
在筆者看來,中國的貨幣政策激勵措施包括將綠色信貸納入定期宏觀審慎評估。這有助于促進綠色債券投資的發展,并提升對綠色信貸的支持。
中國目前有超過130只綠色投資基金,共同管理資金規模690億元。與2013年相比,該體量已增加一倍以上。此外,中國還推出了22只地方政府設立的綠色產業基金,資產規模逾460億元。
筆者認為,除綠色信貸以外,不斷擴大的中國在岸和離岸綠色債券市場也不容忽視。雖然綠色債券的市場規模遠小于綠色信貸,但其發行量已從2016年的2400億元增至2019年的3860億元。這使得中國成為2019年全球最大綠色債券發行國,目前中國綠色債券的存量規模已達1.2萬億元。
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非金融企業和新產品的重要性亦不斷顯現。目前相關領域已快速增長至中國綠色債券市場供應量的37%。此外,綠色資產擔保債券的發行量激增350%至500億元以上。隨著綠色企業為融資入駐中國股票市場,綠色股票應運而生。與此同時,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綠色公私伙伴關系、綠色租賃產品等其他新產品也相繼推出。
如何推進綠色金融發展?
按目前發展態勢推進,中國綠色金融市場規?;驅⒃?060年增至100萬億元。隨著綠色投融資需求的上升,以及市場對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及綠色投資的重視,中國將構建更完整的綠色金融體系。就不斷推進和完善中國的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筆者提出以下五個方面的建議。
1.從貨幣、財政和監管層面加強對綠色投資的激勵
可考慮為商業銀行提供專屬綠色中長期的流動性便利。商業銀行通過抵押符合條件的綠色信貸和債券獲得央行的直接流動性支持。其次,放寬對綠色貸款的資本要求:降低風險權重將有助于資本釋放,可支持商業銀行將更多資源向綠色信貸傾斜。
2.進一步構建更完整的綠色金融體系,支持中國中長期“雙循環”增長戰略
第一,必須鼓勵中小銀行加入大型銀行的行列,共同發展綠色信貸,尤其是對面向綠色私營企業和綠色中小型企業的貸款。第二,通過推廣負責任投資行為,并將ESG投資納入對保險公司的績效評估等方法,以推動國內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長期投資者認可綠色投資的價值回報。第三,目前中國暫無全國統一管理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但隨著近日生態環境部《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的出臺,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在即。
3.提高綠色金融產品二級市場流動性
中國的綠色金融市場主要涉及一級融資,大多數現有綠色金融產品(如貸款和債券)不可在二級市場上交易。二級市場流動性的缺乏制約了綠色投資的有效風險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也限制了潛在投資流入綠色金融市場。促進綠色信貸證券化,以及提供綠色債券的有利回購條件是提高二級市場流動性的解決方案之一。
4.對金融服務業實行ESG披露的硬性要求
歐盟目前已通過《金融服務業可持續性相關披露條例》,要求金融服務業機構披露截至2019年年底的可持續相關動態。新條例預計將于2021年4月實施。未來5年,中國很可能會采用國際慣例,在金融服務業落實類似針對ESG披露的硬性要求。
5.促進中國與全球綠色金融市場的聯動
從中期來看,中國的投融資市場將進一步對外開放。與此同時,中國的綠色金融市場有望在架構分類、金融和監管激勵措施以及綠色產品規格等方面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