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第三人民醫院,青海省西寧市 810007)
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危害性較大,部分患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且自殺風險較高,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研究表明,約有10%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死因為自殺[2]。目前精神分裂癥仍無法徹底根治,其中抗精神病藥物的維持治療是控制患者癥狀復發的重要手段,而確保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則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性因素[3]。居家治療是多數精神分裂癥的有效治療方法之一,可明顯改善患者病情,提高預后[4]。但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仍較差,復發率、致殘率及致死率仍較高,預后欠佳[5]。可見,盡早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居家治療狀況可能的風險因素并給予合理的干預,對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本研究主要觀察精神分裂癥患者居家治療狀況,并分析可能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居家治療效果的因素,旨在為未來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居家治療效果提供經驗。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間本院內接受治療后出院的8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82例患者中男45例,女37例;年齡20~54歲,平均(37.53±5.67)歲;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8.45~25.29 kg/m2,平均(22.12±1.07)kg/m2;病程6月~3年,平均(1.89±0.52)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1例,高中/中專38例,大專及以上23例。
納入標準:①符合《精神病學》[6]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②首次發病;③入院前3周內未應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排除標準:①心、肝、腎等臟器相關疾病;②合并精神發育遲緩、更年期、老年期抑郁癥等;③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④惡性腫瘤;⑤全身感染性疾病。
具體方法如下:①全部患者均給予利培酮(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80519)治療,初始劑量為1 mg/天,用藥2周內可逐漸增加劑量為4~6 mg/天,足量后維持治療8周;治療期間不聯合應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患者出現錐體外系副反應及睡眠差等情況時可依據實際情況適當給予苯海索、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治療。②由患者所在社區人員及所在醫院醫生和護士組成看護小組,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病情穩定患者隨訪1次/3月,病情尚未穩定患者隨訪1次/月,隨訪時間1年;并將隨訪資料反饋至精神病防治技術指導中心,由中心內專科醫生為患者進行康復診治并根據患者病情發藥。③采用發放精神分裂癥知識手冊、播放宣傳短片等方式提高患者家屬及照顧者的疾病認知度,強調患者按時服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④指導患者家屬及照顧者如何觀察、識別、判斷癥狀復發的預兆,并傳授突發情況的應對措施;叮囑患者家屬及照顧者保持一個溫馨、美好的家庭環境,改善患者在家庭環境中的人際關系。⑤適時對患者進行心理排解,對病情有所改善的患者可為其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消除患者自卑心理,鼓勵支持患者多參加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動及勞動。⑥患者家屬及照顧者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行為,監督并督促患者按時服藥、正常的起居飲食及個人衛生,多鼓勵患者參與社會活動,促進患者全面康復。
采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7]評估患者精神癥狀,該量表包括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和一般精神病理性癥狀評分3個分量表,共30個項目,采用1~7分制,滿分210分,分值越高提示癥狀越嚴重。采用PANSS評分減分率評估療效。減分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30)×100%。痊愈:減分率≥75%;顯效:50%≤減分率<75%;有效:25%≤減分率<50%;無效:減分率<25%。總顯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將PANSS減分率<50%定義為治療效果不佳,并將其納入居家治療效果不佳組,剩余患者納入居家治療效果良好組。
自制基線資料調查問卷,詳細記錄患者一般情況,內容包括:年齡、BMI、病程、有無藥物不良反應(惡心、頭暈等)、有無飲酒史、有無吸煙史、治療方案是否準確(參照《精神病學》中精神分裂癥的治療內容,不符合其中治療內容、未使用相對應的抗精神病類藥物等治療措施均判定為治療方案不準確)、是否合理控制情緒使用正性負性情緒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8]中的負性情緒部分檢測患者的控制情緒情況,包括第2、4、6、7、8、11、13、15、18、20等10道題,采用1~5分計分法,滿分50分,分值>25分表明難以合理控制情緒,分值≤25分表明可以合理控制情緒。監護人監護能力(強、弱)采用自制調查問卷評估。

治療8周后,評估8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效果,痊愈10例,顯效29例,有效38例,無效5例,總顯效率為47.56%(39/82)。
居家治療效果不佳組的治療方案不準確、難以合理控制情緒、監護人監護能力弱、吸煙史、飲酒史均高于居家治療效果良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其他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1)。

表1 不同居家治療效果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基線資料對比 單位:例(%)
將2.2組間基線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納入并進行變量說明(表2),將精神分裂癥患者居家治療狀況作為因變量(1=不佳,0=良好),治療方案不準確、無法合理控制情緒、監護人監護能力弱、吸煙史、飲酒史均可能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居家治療效果不佳的影響因素(OR>1,P<0.05;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3 精神分裂癥患者居家治療狀況的單因素回歸分析結果
將精神分裂癥患者全部基線資料納入,并同時作為協變量,將居家治療狀況作為因變量(1=不佳,0=良好),建立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在校正各個資料之間的相互影響后,結果顯示,治療方案不準確、無法合理控制情緒、監護人監護能力弱、吸煙史、飲酒史均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居家治療效果不佳的影響因素(OR>1,P<0.05;表4)。

表4 精神分裂癥患者居家治療狀況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
目前精神分裂癥的致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臨床認為感知、思維及行為等多個因素均可誘發精神分裂癥,不僅會大幅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嚴重者還將出現自殺行為,危及生命安全。居家治療是精神分裂癥患者重要治療方法之一,是出院患者鞏固治療及輕度癥狀無需住院患者的一種理想治療場所,可在彌補住院病床不足的同時,有效提高社區治療效果[9]。但仍有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差,預后不理想。
本研究82例精神分裂癥居家治療患者經8周居家治療后痊愈10例,顯效29例,有效38例,無效5例,總顯效率為47.56%,該結果提示精神分裂癥患者居家治療中普遍存在治療效果不佳現象,早期干預尤為關鍵。目前,關于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居家治療狀況的因素研究已有開展,但均未達成統一。本研究通過選取8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居家治療,將全部可能的因素納入,通過單因素與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治療方案不準確、無法合理控制情緒、監護人監護能力弱、吸煙史、飲酒史為精神分裂癥患者居家治療效果不佳的影響因素。逐個分析可能的原因:①吸煙:吸煙可降低血液循環中的氧含量,導致氣血嚴重不足,加重腦神經受損程度,從而加重病情,增加患者痛苦[10]。②治療方案不準確:治療期間不準確的治療方案可導致患者無法及時接受最佳且有效的治療,耽誤最佳治療時機,這將導致病情持續發展,居家治療期間病情加重,治療效果受影響,繼而導致治療失敗的情況發生[11]。③情緒控制:精神分裂癥情緒的控制是治療順利展開的關鍵,一旦患者無法合理控制情緒,極易進一步刺激腦神經,加重腦神經功能受損程度,減弱治療效果,最終造成治療不佳的情況發生[12]。并且情緒可能會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導致居家治療無法順利進行,治療狀況不佳。④監護人監護能力弱:因精神分裂癥無法徹底根治,控制癥狀、減少復發為疾病主要治療原則[13]。但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常無法控制自己或認為自己未生病,從而經常存在不按時用藥、不良生活習慣頻繁等現象,常需患者家屬及照顧者監督[14]。當監護者監護能力弱,無法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濫用藥物或停藥等情況,加之在患者發病期間無法給出及時且合理的干預,故而影響居家治療效果[15]。⑤飲酒:長時間大量的飲酒可促進多巴胺釋放,使腦神經功能受損,加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障礙,而認知障礙加重會降低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抵觸治療,出現擅自停藥等情況,繼而降低治療依從性,故而影響治療效果[16]。
針對本研究觀察分析得出的各種可能會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居家治療效果的影響因素,提出以下幾點干預建議:①加強精神分裂癥的宣傳教育,提高患者家屬對疾病和治療知識的認知度,強調心理狀態、監護人監督能力對疾病治療依從性與和配合度、治療效果影響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家屬多支持鼓勵患者,幫助患者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去面對疾病和治療,提高治療依從性,從而提高治療效果,繼而促進患者病情恢復[17-18]。②加強患者的交流溝通與社會交往能力,向患者分享成功病例或讓干預效果較理想的患者現身說法,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從而提高治療效果[19]。③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及行為,告誡患者戒煙戒酒,從而提高居家治療的效果[20]。
綜上所述,治療方案不準確、無法合理控制情緒、監護人監護能力弱、吸煙史、飲酒史等均可能導致精神分裂癥患者居家治療效果降低,對于存在上述居家治療風險因素的患者,應盡早給予積極合理的干預,以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居家治療效果。